全科医生诊疗平台的时机成熟了吗?
2016-06-13 17:18 全科医生 分级诊疗

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不出产“全科医师”。

文|联基金 吴翀 

当下,医疗大健康是资本最为青睐的领域之一,不少App发力全科医生诊疗平台。联基金分析认为,家庭医师能否成为移动医疗落地关键入口,还要先打一个问号。分级诊疗的突破口放在家庭医师制度,逻辑上讲得通,但一大半全科医师缺口,加上医生注册意愿低,前景并不看好。实际操作中,还很难预测具体的成熟时机。

创业者和资本还需要多一点耐心。

6月6日,七部委共同制定推出《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指出在2016年要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家庭医师会成为移动医疗落地关键入口吗?

从中可以看出清晰的目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不断递增。这可看作医改的核心目标。

新医改自2009年开始,核心目标是破除“看病贵,看病难”,包含医药、医保、医疗三大方面改革。2009年到2014年,主要是医药、医保改革;2015年开始医疗改革攻坚战(即公立医院改革),要三医联动。2016年两会后,分级诊疗成了三医联动改革的关键战略方向。

分级诊疗说起来复杂,可以用简单的就医场景模拟一下:

1)张三在家忽然感觉头昏脑涨、眼涩鼻塞。给社区李大夫打电话,李大夫初步判断是感冒,建议张三买点芬必得。张三在药店买了点药吃了几天,也就好了——感冒发烧咨询家庭医生后去药店买点药就行;

2)张三平常在家习惯监测血压,这几天发现血压总是超过警戒线,又赶紧给李大夫打电话,李大夫说怕是高血压,来诊所看看。第二天去李大夫诊所详细检查后,确诊了原发性高血压,开了络活喜,先吃一个礼拜看效果,并要求张三每天早中晚三次记录血压数值——高血压等常见疾病先去家庭医师就诊;

3)吃了一个礼拜,血压没降下来,头还更晕了,张三又去李大夫的门诊。李大夫详细看了张三一个礼拜的血压数值曲线,又详细询问了症状表现,怀疑是复杂的难治性高血压。李大夫帮张三预约了市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并整理好张三的病历资料传给了市人民医院。几天后张三到市人民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心内科的王教授确诊后安排张三住院治疗三天。三天后张三带着王教授开的处方回家了,张三的病例数据又传给了社区的李大夫,由李大夫负责后续随访监测——复杂疾病由家庭医师首诊后安排转诊,并负责后续随访和慢病管理。

不难看出,分级诊疗的关键点,是要有一个家庭医师扮演“看门人”的角色,负责家庭成员医疗保健的整合服务。

家庭医师的主要好处相当于一个滴滴医生:走进家庭、上门入户,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进行长期随访,对社区重点人群如儿童、孕产妇、老人进行保健等等。

同时,全科医生还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诊服务。也就是说,除了在大医院看病的中间时期,看病前在家的日子、住院回家后的康复期都归家庭医师管。对于平常只能看三分钟门诊的中国人,自然是个喜大普奔的制度。

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不出产执行该制度的“全科医师”。

2011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目标是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配备2到3名全科医生,那就是需要35万人以上。而目前全科医生却面临巨大缺口,据现有的统计全科医生是有17万,缺口达18万。更让人头疼的是,医生注册全科医师的意愿极低。

目前,春雨医生布局线下诊所,定位长期沟通的私人医生服务;快速问医生升级后增加私人医生模块,打理用户健康问题;平安好医生推出“健康卡”,实现家庭健康日常管理。前三个平台比较讨巧(也跟自己没有全职医师有关),走的是专科化的私人医师服务,利用现有专科医师制度。

平安好医生,更接近全科医师概念,但依托的是自己全职雇佣的1000多位专科医师团体。如果政府医保愿意购买此类服务,或者此类商业保险能被大众接受,倒是个好的开端。从这个逻辑上看,联基金投资的看中医旗下的中医生资源有机会,诚医的分级会诊支持基层全科医师,也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