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缔造大众点评的老男人们再出发,目标:投个新美大系!
2016-06-17 18:20 大众点评 投资 O2O

五位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开始做投资,优先投“新美大”系创业者。

文|石慧

编辑|吴丹

去年,大众点评(以下简称“点评”)和美团的合并案一时引起巨大轰动。连不熟悉互联网圈的人都知道,美团和点评的APP,不再有竞争关系了。

而圈内人关心更多的则是,点评的创业元老们,去向如何?

前不久,点评联合创始人李璟、龙伟宣布成立一家天使投资机构——点亮资本,点评的五位联合创始人都在里面,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李璟和龙伟站前台。

“创而优则投”在中国已蔚然成风。比如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做德迅投资,投腾讯系创业者;比如出身于阿里巴巴的王刚投滴滴和阿里系创业者。这一次轮到大众点评的五位联合创始人。李璟告诉创业家&i黑马,点亮会优先投从新美大出来的创业者,希望能投出一个“新美大”系。

今年5月,前美团10号员工沈鹏宣布他的创业项目已获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就有点亮。李璟认为来沈鹏是一个很优秀的85后年轻人。“当年(美团点评)打架时对他有一些了解,听说他创业,我们就投了。”而很多点评、美团系的前同事创业,也会主动找到点亮。 

李璟告诉创业家&i黑马,点亮资本会专注在移动医疗、互联网金融、O2O、2B等领域的早期投资。 

提及那场规模浩大的合并,外人看来是硝烟弥漫,局中人会不会有一些所谓的不甘?但今天的李璟谈起来却“没什么敏感的了”。他认为,合并总的来讲是最好的安排,是个理性的决定。“我们几个都是比较理性的人,要考量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对创业家&i黑马说。

李璟对大众点评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等到它上市。毕竟当年三十多岁的他,从外企高管投身到创业公司时很重要的想法就是,花几年时间,做个有意思的事业,做一家到美国去上市的公司。

“当时以为很快可以上市,结果干了那么多年还没上。不过新美大肯定会上市的,我们还是股东。”李璟笑说,“人生很有意思”。如果现在有创业者对他说,想三四年就上市,李璟则会劝他不要以此为目标。“我们自己是创业过来的,知道这是一场持久战,要贡献大部分的青春和精力。上市只是水到渠成的一种结果。”

在团队的搭建上,他们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毕竟,点评五人的长期合作已成为榜样。

张涛、李璟、龙伟三人是高中同班同学,和CFO叶树蕻相识于大学,张波又是张涛的哥哥。“这样一个团队,互相之间的信任感很强,我们各自擅长的也不同,能互补。”李璟说,找搭档跟找结婚对象是一样的,要找能信任,一起长途旅行的人。最优秀的人不一定最适合。

半年多的时间,李璟和龙伟一共投出了包括南瓜车、小店宝、水滴互助、美甲帮等在内的10个项目。其中许多都和他们的老本行——生活服务类O2O密切相关。

龙伟认为,生活服务类创业将会迎来爆点。主要判断依据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而中国服务业整体还很落后,有很大提升空间。在O2O创业中,他们也更关注2B方向。在李璟看来,O2O大的垂直行业中,2C的机会已不多,但2B方兴未艾。

以下为李璟口述,由创业家&i黑马整理

图为李璟/受访者供图

2C没机会了,2B方兴未艾

我现在主要看四块:移动医疗,金融,老本行O2O,加上一些B2B,SaaS。

移动医疗投了好几个,有个“安心医生”做得非常好,现在是经纬和IDG的B轮。健康类也看好,投了一个体重管理类的项目,最近已经在融B轮了。

其它传统行业已被移动互联网颠覆得差不多了,医疗和金融这两个刚开始。还有老本行O2O。有个叫“南瓜车”的项目,做美发的。不像传统的美发店,它有非常强的互联网思维。它的理发店有点像移动办公室,让理发这件事不受时间和场所限制了,美发师可以租一个位置提供服务,也不需要店家花钱开店。已经在上海开了十几家店。

另外也投了一个帮小商家做CRM的2B项目,主要为线下零售店提供SaaS系统,帮他们做推广营销、客户管理等,最终可以到C端去。

我个人现在看O2O,不大会看大行业2C,比如餐饮2C。能做得比较大的,新美大都已经做了,或准备做了。我的判断是,O2O大的垂直行业里,2C的机会已经不多了,2B的机会还存在。比如新美大投的美菜就是一例,它是专门给餐馆送菜的。我们对B端也比较了解,O2O的很多模式,从会员卡、搜索广告、团购到在线预约,再到后期支付等,我们都做过一遍。

2B在很多行业才刚开始发展,整个服务业在B端很弱。像美发店,它根本就没有客户系统,也不知道用户是谁,即使发售了会员卡,也没有对会员进行数据分析,没有大数据应用,也缺乏很强的推广营销系统。

为什么判断B端项目会起来?主要是竞争,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会驱动商家必须在B端各方面进行升级换代。谁先升级就有竞争优势做这样的2B创业项目,对团队也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有很强的行业理解和地推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运营能力,将线上的产品技术和线下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去年很多O2O项目死亡,我的看法是,很多时候创业团队会“假设”出用户的某个需求。但实际上,这个需求并不存在,或不如想象得那么“刚需”。创业失败率就会比较高。我个人会倾向于做刚需的东西,锦上添花的需求不是容易成功的好生意。

先看人和行业,商业模式是可变的

十几年前做大众点评,就因为它是刚需。当年去餐厅点菜,完全就是听餐厅怎么说,或者你有朋友碰巧去过,能给你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挑餐厅很痛苦。所以我们想做一个东西,能提炼普通消费者对餐馆的评价,然后分享给大家。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用户去什么餐厅吃饭,以及去了点什么菜需求。

点评发展得好,跟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有关。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让信息的搜索变得更方便了。设想,如果还是PC年代,怎能随时随地搜索餐厅?点评的爆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时间点上是基本一致的。

跟创业比起来,投资有点像当观察员——累的东西不一样。区别就是,创业忙于细节,投资更多是看大方向、策略。我在点评的时候不可能去搞移动医疗、金融,现在“开眼界”了。

我投项目比较“简单”,人好、行业靠谱,一般就认可了。前段时间投了沈鹏的水滴互助。沈鹏人不错,口碑也很好。2010年团购竞争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做得不错。新美大合并后,他一说离职创业我就去找他了,说你做什么我们都愿意支持。我认可沈鹏这个人,也觉得这个行业足够大。

是很在意你现在的商业模式如何,我们自己做了这么多年,很明白创业者的商业模式不会一直不变。人足够优秀、行业是对的,他就一定有机会摸到一条路。商业模式初期是错的也没问题。点评最早做的是会员积分卡,当时我们还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业模式。现在看就很幼稚——但没关系,我们人足够强,可以不断调整。

创业者要先谈生存,再谈成功

我个人喜欢的创业者,第一是得有“要性”。这非常重要,他不需要你去推动他,他会自己主动去做事,主动去研究新技术或新模式,很想在竞争中胜出。给他1万的指标,他会说我一定要做2万。

很多创业成功的人都很有“要性”。有人觉得做到行业第二名不错了,有人就觉得不行,一定要做第一,这就是区别。

其次,要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模式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创业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公司领导,一定得想清楚成功的路径、商业模式变化的路径等等。

“要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

第三点是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务实的风格。

我实际判断的时候,会综合考虑这三大块。

我们看项目、看人还是比较准的。毕竟那么多年干下来了,谁能不能做好,可以看个八九不离十。如果说创业是个从0到10的过程,我们基本能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可以从0走到5,靠不靠谱。能不能走到10,很难说。因为再往后复杂性就很大,需要的能力模型不一样。

我们最大的优点是,自己以前是创业者,走过那么长的路,历经各种坎坷。你可以想象到的,创业中出现的事我们几个都碰到过,包括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们对创业者的帮助就在于,在他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很冷静地给他一些方法,帮助他更好地生存下来。从商业模式的发展、战略的确定到融资,我们都有经验,毕竟自己也融了那么多年资。

我们想帮助创业者更好地把企业从0做到1,从1做到2、3、4,甚至更远。我们是能帮创业者避开一些坑,让他走得快一些的。

很多创业者整天想着要成功,他活没能活下来,最后就死掉了。所以帮助他们在困难的时候生存下来,在做得好的时候发展下去,这是我们擅长的。

创业是要先生存,才有机会去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