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抄(xue)袭(xi)其它产品而不会被人骂? | 黑马荐文
2016-09-02 09:58 抄袭 模仿

到底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学习和模仿呢?

推荐人:常皓靖

推荐星级:★★★★

阅读时长:4分钟

推荐理由:很多产品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做产品很难,有时为了快速验证市场就抄一个,但事后又被人举报抄袭。那么,抄袭和模仿的边界在哪里?这篇文章是三节课(ID:sanjieke)创始人Luke所写,他的回答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中国的互联网从来不缺乏因为抄袭而引发的争论,甚至打嘴仗。

大公司喜欢抄袭。2010年以前,腾讯被大家称为“山寨腾讯”。大家被逼急了,就开始骂起来了。

好在腾讯2010年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做了开放平台,价值诉求转向“做一家受人尊重的互联网公司”,并开始用投资替代山寨,逐步赢得了今天的尊重。

小公司抄袭外国公司,在中国有个美丽说法:“我们是中国的Pinterest”,“我们是中国的Facebook”,“我们是中国的Lynda”,“我们是中国的Craigslist”……以前我以为他们只是对外国的先驱表示尊重,后来发现他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的确是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汉化版本,比如人人网(校内网)。

今天,有一个三节课的同学问我:

Luke,你说做产品挺苦逼的,完全创造很难,有时候为了快速验证市场,我们就直接照抄一个,又怕被人骂抄袭。

到底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学习和模仿呢?

其实,我们三节课有一个说法:做产品难免会抄袭,但抄好了就叫优雅的学习,没抄好就是狗日的抄袭。

今天,我就来回答一下三节课这位同学的提问。

(PS:如果大家能提出性感的问题,我也会写尽可能性感的答案哈。)

一、抄袭和模仿的边界在哪?

虽然我没读过太多产品的书,但我写过一本产品的书(《产品的视角:从热闹到门道》)啊。

我在书中提到,产品设计有四个层次:商业模式、业务逻辑、信息架构和交互体验。具体如下图所示:

对于抄袭和模仿,我有以下几个看法:

1. 商业模式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如果你再喊“谁谁谁抄袭了我的商业模式”,估计大家很难有什么反应。就算真有这样的官司,打也打不明白。

商业模式基本的定义是:发现需求,组织生产,并满足需求的一整套模式和能力。

百度和360打了好几年,互相都说彼此抄袭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最后有啥结论呢?百度和360打的火热,谷歌都笑死过去了。

你说做个门户卖广告是雅虎的商业模式,如果新浪这么做,就是抄袭?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吧?

需求就在那里,准你发现,就准我发现,谁先发现不重要。组织生产和满足需求,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拼的是效率和能力。商业模式雷同,其实是商业竞争的本质。

格力做空调,海尔也做空调,拼的就是谁在这个商业模式里能更完美地满足用户需求!美团做外卖,百度也做外卖,看谁的外卖用户更喜欢就好!

2. 业务逻辑也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业务逻辑,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对商业模式的业务拆解和抽象表达。

比如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是通过组织商品和商家在线销售,实现用户足不出户买到一切生活用品。那么它的业务逻辑就得包括:商家加盟退出、商品上架下架、用户购买、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售后管理、服务支持系统等等。这就是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应该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化拆解,只要大家智商都在120以上,基本的拆解应该都大同小异。

像神奇电商那样的业务逻辑虽然是独创,但能不能运作起来就是个问号了。抱歉,我不该不严肃的。

3. 信息架构和陈列是抄袭的模糊地带

我当年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对几个网站一直不理解:

赶集和58为啥长的那么一致?

智联和51job是一个产品经理做的么?

搜房网和焦点地产连标题长度设置的都一样?!

百合网不看logo还以为是世纪佳缘呢!

2010年前后,中国垂直领域的网站长相都很雷同,甚至连流程和桥接页面都一样。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开始,App长相一样的就不计其数了。

外卖的:

(左图为美团外卖,右图为百度外卖)

资讯的:

(左图为今日头条,右图为网易)

你说这是抄袭还是模仿?我说抄袭也对,模仿也对。目前来看,这种官司没有人能仲裁。

从我的理解来看,信息的架构一共有三种方式:列表和矩阵、搜索、订阅和反向推送。在这三种方式里寻求不同的玩法是大家的追求,有意无意地搞出了一样的信息陈列结构,其实也没必要较真,因为有可能最优的陈列方式客观上就那样!

比如PC时代的眼动仪实验结果:人的眼睛会用类似F字母的方式查看屏幕上的内容,所以网站陈列就应该是F模型陈列。

(上图为京东,下图为苏宁易购)

再说一遍,信息架构和陈列往往是抄袭和模仿的模糊地带。

你说我用了九宫格,别人也用九宫格就是抄袭?!你说我顶部用了通栏,下面用了左右格局配13号微软雅黑,别人这么用就是抄袭?!

其实,信息陈列也就那么几种,京东的F型信息陈列模式作为电商的标配早就被大家共用了,你能说都是抄袭京东?大家都是学的外国那一套!

4. 交互和视觉体验的抄袭是赤裸裸的抄袭

交互和视觉的抄袭是最赤裸裸的抄袭,也是互联网产品圈最令人不齿的抄袭。因为那是抄袭个性创造力的东西,是偷窃!

上面这四张图是美利金融一套愚人节的活动图片(图片来源知乎)。下面这张就是赤裸裸的抄袭了,而且是大厂的作品。

只是换了个logo!如此赤露露的抄袭,不是技术性问题,绝对是偷窃问题了。

再看一个小米抄袭苹果的案例:

还有这个:

显然,小米在创意上抄袭了苹果,虽然苹果没有追责,用户也睁一眼闭一眼,但抄袭就是抄袭。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小米抄袭苹果大家好像不那么care,但小米又一次使用了一个独立设计师的设计图没有声明,反而引起了业界的讨论和批判。

(就是这张数据图创意)

为什么小米抄袭苹果大家不骂,小米抄袭草根设计师会被批判呢?后面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总体而言,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的雷同一般是模仿或者学习,不太会被认为抄袭。而交互和视觉体验的抄袭肯定会被界定为抄袭。

之所以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不太在乎是否抄袭,一个原因是商业模式比较简单,业务逻辑也基本就那么几个,人类几千年来也就发现了面向用户收费、面向客户收费和交易佣金三种大的商业模式,你想独辟蹊径都不可能。

而交互体验的雷同是最被诟病的低级抄袭,一方面原因是视觉设计是创意,抄袭创意是最无耻的行为。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里面,交互和视觉都可以申请软件著作权,与有软件著作权的作品雷同,很容易被定义为抄袭。

二、如何认定抄袭与否呢?

1、专利和著作权是最好的证据

大厂都累积了很多发明专利、设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这些是最好的证据。但专利审核流程长,周期长,申请一个专利下来太慢了。在阿里,申请下一个专利会奖励几万元,在百度也有几千元的奖金,大厂希望激励员工更多地储存专利。

2、产品发布的先后顺序

产品发布的顺序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发布时间,而是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我们常常看到某款产品上架时间很久,但不是很有名气,而抄袭者很快火起来之后,用户也就先入为主了。互联网产品的发布不像科学实验那样,第一个发布到公共期刊的人就是第一个发现者,互联网第一发布时间是不稳定的。

3、吵架,谁嗓门大可能谁就占便宜

在很多时候,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者借口。这时候就开始看谁PR能力强,谁嗓门大了。嗓门大,会讲故事的人通常会占据上风,至于事情的真相其实不重要。

三、有没有“抄袭”很成功的产品?

曾经,我听有一个牛人说过一句话,虽然牛人的名字已经忘了,但这句话很好:抄袭最牛逼的产品,并且加以改造一直是中国优秀创业者的法则,一直以来都是。

微信应该是“抄袭”最成功的产品了。微信抄袭谁?kik!这是张小龙不否认的,曾经在饭否日志里张小龙也提到了其他模仿kik的中国产品做的很烂。言外之意,微信的模仿更好。事实上,微信模仿kik,但做的比kik更符合中国人习惯,加入了qq的遗产。kik只要一次登录,永远在线;kik是通讯录软件用来替代短信;kik是默认语音通话模式的……

微信还模仿借鉴了Facebook的Public page,做了自己的公共号。这也是一项成功的“抄袭”。其实FB上有个人主页和公共主页,形式很相近,但功能不一致。微信的公共号就是借鉴了FB的公共主页,提出了公共号这一产品,这一模仿简直是神来之笔!

微信还模仿了FB的Timeline,加入了朋友圈这一模块。其实,微信就是中国的FB。

FB=Timeline+Message/Whatsapp

微信=IM+朋友圈

微信是真实一款充满了腾讯基因(即时通讯基因+山寨基因)的产品,但又是模仿的最好的产品!

透露一个小消息,其实三节课也在模仿一款外国的产品,你们能猜到么?估计很难猜到,因为我们的模仿真是不错,以至于一点都不像。

四、还有两个小问题

Q1:为什么向下抄袭很让人难受,而向上不那么被人诟病呢?

还是那句话,大公司特别是行业领先的公司就应该有被人抄袭的优越感,而不是从比你小的公司那偷窃。如果这样,你第一名的合法性就会被质疑:你是偷来的第一名?这是腾讯2010年之前的合法性问题,虽然体量很大,市值越来越高,但行业认可很低。

Q2:为什么国外很少抄袭但国内很多呢?

事实上,从肉眼观察来看,国外产品间信息陈列和交互视觉的抄袭是很少见,不仅如此,对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雷同的也很少。Uber出来后,中国出了几百个打车软件,而美国一直就是只有Uber和Lyft。Groupon出来后,中国出来千团大战,美国就没那么多,连Yelp都没怎么做团购。

应该说,美国人做事追求成功的段位比我们国内要高一些:要结果,也要过程,要成功,也要有受人尊重的创造价值的故事。毕竟,大家都不是吃不上饭了。在中国,大家更看结果,不看过程。成王败寇,以结果论英雄的意识太强了。所以,互相抄袭,成功后PR是中国大部分创业产品的路。QQ(原名OICQ)不就是抄袭了ICQ么?

为什么抄袭一直打嘴仗,没实际变化呢?因为行业节奏太快,真实诉讼太慢吧?与其诉讼,还不如打嘴仗。

......(此处省略33333字Luke老师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