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趋势
2016-11-04 09:05 医疗

资金充沛且融资门槛低是大多数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授权i黑马转载

近日,一场主题为 “ 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浪潮 ” 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BCG 合伙人、中国医疗科技负责人罗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及中国医疗技术行业 30 余位高管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全球及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趋势。

 罗英 BCG合伙人中国医疗科技负责人:

全球医疗科技产业并购趋势

近几年来,全球医疗科技产业的并购活动势头强劲,交易额达 500 万美元以上的并购数量每年均在 130 起左右。其中大宗交易风光依旧,5 亿美元以上交易的份额一直稳定在 10-15% 。从各细分板块来说,高值耗材和医疗设备的并购占据主导地位,合计约占 2013-2015 年医疗技术行业交易数量的 60% 左右。三年里,平均交易额的均值为七千五百万美元,各细分板块的平均交易额相差不大,高值耗材相对较高为八千三百万美元。

近期企业增长前景放缓,通过并购获得创新专长和在研产品,资金充沛且融资门槛低是大多数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

除并购外,市场上出现多种新兴合作形式。

第一类为医疗技术与数据及高科技公司的合作。例如 Dexcom 与 Google 合作,采用一个与云平台连接的、创可贴大小的传感器,借助实时信息控制糖尿病。

第二类为医疗技术与消费品公司合作。例如美敦力与三星合作,通过远程浏览数据,将可穿戴装置并入糖尿病管理系统中。

第三类是医疗技术公司与支付方合作,例如飞利浦和NHS合作,评估哪些患者群体最适合通过远程医疗接受治疗或综合护理。

展望未来,通过并购取得在研产品和跨行业并购有望成为未来并购交易的生力军。医疗科技公司会通过收购在研产品及研发能力,缓解并扭转未来增速放缓的局面。新的合作形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行业界限,也会推动并购势头。

准备并购交易时需要考虑七大要点。

一是制定并购战略,确定适合自身公司的并购方式。

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并购流程,提前为并购工作做好准备,不要错过潜在目标,并为实际采取行动做好准备。

三是不断筛选目标对象,引入持续的目标筛选流程。

四是拓宽目标搜寻范围,例如通过企业风投平台创建的初创公司。

五是积极主动,敢做敢为,解放思路。

六是向外看,寻找新的竞标盟友,考虑启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打破传统医疗科技的行业界限。

七是先发制人,捍卫现有市场地位,例如开展促进协同力的并购交易。

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趋势

中国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高值耗材与体外诊断子行业为国内并购投资焦点。2013-2015 年间,高值耗材并购交易数量占整个行业的 30-40% 左右。前五大交易中有三个均属于高值耗材子行业。体外诊断子行业在最近两年内占据并购数量第二的地位,其中很多收购来自私募投资,尤其聚焦于化学发光、及时诊断等高增长领域。

其次,PE/VC 和跨界收购增多,跨界收购逐渐升温。过去三年里,PE/VC 占据了医疗技术行业并购投资交易数量的 30%~40% 。在排名前 15 大医疗科技交易中,有 5 个来自于制药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跨界收购,以实现公司战略转型,进入增长更好的医疗技术行业。

第三,中国医疗技术标的相比欧美市场估值较高。过去 3 年中国医疗技术并购市场的市销率中值在 4.6 倍左右,而欧美市场约2.3倍。中国市盈率中值在20倍左右,而欧美市场仅在13.6倍左右。中国并购市场高估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企业未来增长潜力以及较强的盈利前景。

总结几类不同类型的并购,应对策略各有不同:

外资企业入境并购应尽可能利用更多的渠道以获取信息,并购考量中企业成长潜力与战略适合度比企业规模并重要;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有效衡量并购风险;耐心面对整合挑战,分开运营可能比强制整合效果更好。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厘清并购战略,根据公司愿景、战略和行业趋势,梳理海外并购目标和领域;有效执行尽职调查、谈判和批准流程,尽早规划并购后整合,并有效执行;培养企业内部国际并购的能力,包括培养人才、建立专业流程和机制、为并购后管理做好充分准备。

本土并购应明确交易目的,可以考虑到海外搜寻标的,并且需要提升交易专业度。

PE/VC可以考虑建立医疗相关能力,这样公司所有者将更愿意出售;扩大标的搜索范围,考虑小型细分市场和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海外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投后管理,帮助标的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或沿价值链拓展,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创造更大的价值。

陈鹏辉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

从PE/VC视角看医疗技术行业投资

最近几年,医疗技术行业投资有了不少变化。以前,投资人喜欢投资的企业是 pre-IPO 的企业——已经有了不错的销售额和利润,在快速发展当中( 例如每年 30% 以上的增长 ),投资以后两三年左右即可上市,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 最近几年,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对此,我总结了几个原因:

第一是市场天花板较低。从各细分行业来说,医疗设备除外,医疗耗材龙头公司单品一般不超过10亿人民币左右的销售,两三个亿左右的利润。所以非平台型公司的成长收到一定限制。第二对于细分行业好的目标公司,早就有投资人进行投资。更何况得到PE和VC支持并且发展良好的医疗器械往往不需要再融下一轮,可以凭借自身的利润或者是同一批投资人的支持一直发展到上市。第三是市场上热钱特别多。很多投资进入到医疗行业,这也造成了行业估值特别高,也造成了pre-IPO盈利的空间大大压缩。

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继续寻找快速增长的目标企业之外,我们做了两件事。

一方面把投资往前移,一方面把投资向后移。往前移就是投资一些还没有利润、甚至是没有收入的早期的、还在临床阶段的公司,尤其可以考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而不仅仅是中国领先水平的新兴领域的公司。第二个战略是往后移,争取和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例如鱼跃医疗、威高医疗, 迈瑞医疗等,一起积极探索国内和海外的并购机会。

在这些并购合作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收购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只有实际参与方才会更加了解。

举例来说,鱼跃对万东的收购, 不仅获得了产品,技术, 还得到了万东作为 A 股上市公司的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融资和收购平台。可见中国的企业家对中国市场和产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再和投资人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和行业分析相结合,会为并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华大基因对美国 CG 公司的海外收购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帮助华大拿到了中国第一张 NIPT 注册证,得以进入这个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规模巨大的领域。所以回顾一项并购,既要从财务、业务角度去分析,也要从战略价值的角度去分析。

另外,红杉最近和美敦力一起在中国成立了早期投资基金。相对于大部分跨国企业更有兴趣的控股性投资,基金采取了参股型投资的方式,将美敦力对产品的理解和我们对国内投资经验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医疗技术并购投资正进入了非常多元化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看到的并购投资机会仍然存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创新的、非传统意义上的并购投资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财务投资人也好,战略投资人也好,可以有很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产生很多火花,产生对行业和公司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