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风口,泛生子真能关掉癌症的“发动机”?
2017-02-05 14:26 泛生子基因 王思振

对于基因产业本身来说,这仍是一个萌芽阶段。

2011年10月,一本关于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记中记录,乔布斯患上癌症时,曾花费10万美元对肿瘤及自己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因此创造胰腺癌——“癌中之王”患者生存超过8年的奇迹。至此,基因检测引起轰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2013年3月18日,被称为“生物界富士康”的华大基因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人类全基因组精准测序企业Complete Genomics的全额收购,美国舆论哗然。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登陆创业板的申报稿递交证监会,华大基因上市估值可能一步到位,其市值或直接到1000亿左右。无疑,这一消息进一步引爆了基因测序行业的投资热情。

泛生子基因即是在基因组学和精准医疗风口上成长起来的黑马之一。其专注于癌症领域,成立三年时间,已经完成两轮共计上亿融资,下游覆盖100多家合作医院及科研机构,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过数十篇研究论文。

“精准医疗领域的癌症基因诊疗刚性需求正在释放。3年前,我和我的好朋友,也是另一位创始人阎海教去授拜访一个医院主任时,等了他一个多小时,但对方对我们讲的基因组学技术却兴致寥寥。但现在,很多医生对基因组学的临床应用和产品化的讨论都是非常热情的。”泛生子基因CEO王思振对i黑马表示。

但,即便医生对基因技术的认识逐步深刻,各路资本对此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基因产业本身来说,这仍是一个萌芽阶段。市场对于基因技术仍知之甚浅,公众对于基因检测的买单意愿尚未形成。更为重要的,资本加持下的基因行业发展火热,而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产品和服务却因种种原因仍停留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

基因组学技术能否追上资本的脚步?泛生子基因如何打造“明星级”的产品?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今天,未来泛生子如何突破重围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日前,i黑马见到了泛生子基因CEO王思振,听他聊了关于基因行业,关于创业的故事。

口述|泛生子基因CEO王思振

从互联网通讯到生物风口

我本身是读金融出身的,早期也都是在银行和投资机构工作。但我的第一次创业是在互联网通讯领域(编者注:公司名为美国电信运营商iTalkBB),那是2003年底,互联网通讯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尚处在大规模产业化前期,大家对于怎么可以不用电话线,在美国可以拥有中国的电话号码,可以把电话拿着,出差的时候在宾馆里用……这些东西是不理解的,因为这项科技鲜为人知,这是一个典型的高科技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应用案例。

对于我这种金融从业者去做一个全新的领域,实际上真正吸引我的点是,我觉得这件事很酷,你可以真正做到所谓的“科技改变生活”。如今对于基因行业而言,也正是其刚可以被大规模应用到临床的时候。因此,2013年中下旬我和阎海教授(编者注:泛生子基因联合创始人)一起创办了泛生子基因。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时间点,无论从技术发展还是全球认知来看,基因组学在癌症领域高通量测序的应用已经到了相对成熟、可以进入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举个例子,当时美国有一家基因领域的初创公司上市,上市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整个商业环境认可了基因科技的大规模商业化,否则没有人会给它钱。

当然,我也不认为对这个领域陌生就一定做不好。做一个企业需要综合的能力和经验,但同时最需要的是你对这个领域真正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即便你原来是做医疗企业或者做医药的,你开始转到基因行业,觉得好像是一行,但是不管从它背后的科技含量还是到可能的商业模式、具体执行的模式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所谓的同行有的时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

基因测癌

泛生子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基因,一个是癌症。基因组学的技术在癌症领域的应用,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最直接的原因是癌症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基因问题。

如果分析癌症全周期,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预测、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监测。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面,基因组学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不过坦白讲,在癌症任何的一个阶段里面,目前整个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都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在布局癌症市场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这四个周期自然的发展规律去选择现在着力的点并规划未来着力的点。目前泛生子比较着力于发展诊断这块,另外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产品研发以及市场的教育,比如针对肿瘤精准治疗、肿瘤液体活检等等。

成立三年我们发了不少科研文章,这是别的公司不能比拟的。因为我们发布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测序文章,是在癌症领域有临床转化价值的学术文章,可以为接下来的癌症临床应用带来新的方向。举个例子,前不久我们发了一篇垂体瘤的文章(编者注:非常高发的一种脑部肿瘤),这是国际上第一次涵盖全部垂体瘤亚型的大样本二代测序研究,第一次构建出完整的垂体瘤体细胞突变基因图谱,并且挖掘出许多今后靶向治疗的潜在药物通路。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如何通过基因检测,通过分子层面把垂体瘤分成不同种类,再对不同种类进行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对任何一个亚型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法来延长病人的生命,或者更好地去预防筛查癌症,这是我们目前要做的事情。

泛生子是临床与科研并行,这是基因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我们投入了很多资源在探索发现一个人类未知的领域,但同时泛生子在投入更大精力做的事情是,把我们已知的东西转化到指导临床应用上来,甚至将来指导我们的健康管理上来,这是泛生子的两条主线。

爆发前夜

基因检测仍然是非常新的一个领域。在癌症里面,传统诊断方式更多的是传看组织,看切片,但传统病理是非常主观的,它和一个老中医给你号脉是有些类似,可能得出的结论前后是不一致的,不同病理医生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但当我们做基因检测的时候,是非常精准的,就是看这个热点到底有没有突变。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是一个更新的东西,实际上在癌症领域的应用是从2013年才开始,在美国也是一样,它跟传统的分子病理或者单点低通量测序(编者注:经常被叫做一代基因检测)的根本区别是能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这种技术实际上给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打开了新的大门,本来我拿到一个组织只能测一个点、两个点,但现在我可以一下子测509个基因,它任何一个突变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过,目前对测出来的人类基因,医学界能读懂的只有1%都不到,因此应用之路还很漫长。

所以未来当我们能够真正读懂剩下的99%的基因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对自身了解得更多,对生命的把控会更多。基因科技未来一定会变成医疗健康领域里的一个奠基石,未来我们只要谈到自己关心的东西,不管是减肥、美容,还是要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基因都会变成一个必要的应用技术。

目前基因测序的成本正在飞速下降,比如测一个全基因组下来,不算诊断成本应该能控制在一万人民币以内。但是十年前“人造生命之父”文特尔先生参与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共耗费了几十亿美金。从几十亿美金降到一千多美金,这是相当快的发展速度。

我个人认为基因检测将很快进入大规模应用,最终会变成一个标准的产品,再到最后,所有癌症病人的基因检测项目会进入医保,非常高比例的癌症病人会接受这种标准的基因检测。

困难重重

任何一个全新的技术在进入产业化之前,碰到的问题是有共性的。第一个共性可能是这项服务需要的一些基础条件,第二个共性是你的受众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它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另外一个障碍是说,相应的监管条例没有颁布,这个时候,在中国往往会碰到一个情况——一刀切,这是大环境的一个趋势。另外一个有待提高的地方是,检测成本上比美国会更高,因为很多常见的仪器平台和试剂都是美国生产的。

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在中国,一些疾病的人群数量是比较庞大的,这在探索阶段对于我们是有明显优势的,比如脑干胶质瘤(编者注:胶质瘤的一种,长在脑干上因此非常危险),在美国,保险公司愿意每年给这些病人付一百万美金让他吃药,可惜没有对应的药可吃,但在中国有脑干胶质瘤绝佳的研究条件,别的国家是不敢在脑干上动手术的,只有中国神经外科的医生敢在上面动手术,能动手术意味着能够切下来组织样本做深入的科研研究,这是在中国的得天条件。

未来做什么?

目前我们基本覆盖了中国100多家大的肿瘤专科医院和三甲医院。要做科研、临床,寻求他们的合作是很重要的,这毕竟是医学的东西,需要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去证明。

怎么说服他们合作?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三年多前,我们公司刚创立的时候我和阎海教授去一个医院拜访一个专家,想跟他聊基因组学在某一个癌种里面的应用,我们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很显然他对我们这个东西不是太感兴趣。见面的过程也是这样,对方不积极,也不了解基因组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但如今,这个级别的主任对基因或者整个精准医疗的研究,包括在临床上应用这些技术的热情是以前不可比拟的,他们会非常有兴趣跟我们约时间讨论如何合作搞科研,以及临床上,包括产品化和市场化的交流。

我们的上游是试剂和仪器平台。这些技术的供应商并不多,中国现在最主要的就一家赛默飞。这些仪器平台的发展,实际上是制约基因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讲,如果没有一个精准便捷低成本的测序技术,我们可能在基因行业的临床转化和应用上,连想也不用想,这也是我们跟赛默飞深度合作的原因。

生物医疗在很多地方上跟其它行业不一样,它有各种各样的壁垒,还需要国家的审批和药物诊断试剂的资格证,这些壁垒一下很难突破,这个特性就意味着消除壁垒的方式其实还是要靠你背后的技术和产品,这是最根本的东西。同时,医疗里面还有有太多其它问题,比如你想一家把全部病都治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它的可复制性和可扩展性,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回到泛生子,我们希望第一步不仅成为在癌症精准医疗领域里的引领者,也希望最终能去解决更多的健康问题,从癌症预测到预防,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但是泛生子现在还是一个处在成长期的Baby,它现在还没有那么大力气举起非常重的东西,但是大脑是有无限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