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爸”引爆印度电影出海扩张,政策红利下抢占中国市场
2017-05-27 10:51 印度电影 宝莱坞

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目前印度的电影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且在北美和英国的影响力高居进口片第一。

来源 | 品途商业评论 (ID:pintu360)

文  | 沈多

《2017印度互联网发展白皮书》显示,在流入印度的600亿美元海外资本中,中国互联网企业最为抢眼。这些蜂拥而至的热钱迅速占领了互联网及消费领域。而下一波资本的主战场则势必集中在为世界人民贡献了视听盛宴与精神饕餮的宝莱坞。

图片来源:竺道《2017印度互联网发展白皮书》

突飞猛进的海外拓展

今年5月,巩俐在戛纳电影节上说: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能像宝莱坞,只顾自娱自乐。这话要是搁在几年前,可能在理。可惜,时过境迁。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目前印度的电影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且在北美和英国的影响力高居进口片第一。

以2016年的北美市场举例,在票房过100万美元的46部外语片里,印度电影就占到29部,中国电影才只有3部。而在TOP10的榜单上,印度电影更占据了6席,第一名就是目前在国内热映的《摔跤吧!爸爸》,中国票房最高的《美人鱼》也只排在第七位。印度的海外票房已达到了本土票房的10%-13%,而中国平均每年只有5%左右,中印电影的出口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本表格由作者制作)

再以演员来看,福布斯2016年全球十大最高收入男星榜里,印度男星占据了两席。只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明星,才能达到这样的地位。

(数据由第三方提供)

政策红利下的合拍热潮

再来说说印度电影与中国的渊源。

早在1971年,中国引进了印度歌舞电影《大篷车》,比1993年第一部好莱坞引进片《亡命天涯》早22年。但因为政策各方面原因,印度电影渐渐淡出中国银幕,直到2008年,印度与英国合拍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印度电影才被重新拉回中国观众的视线。

其后,中国市场又经历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巴霍巴利王》《我的个神啊》等多部电影的“试水”,再到《摔跤吧!爸爸》的成功逆袭,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终于占据峰口浪尖的位置。

(2017是中印电影交流的开启元年)

除了印度电影本身将海外发行作为重要的输出端口,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印电影合作在政策上的变化。

2014年9月18日,在习近平主席与纳伦德拉•莫迪总理见证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蔡赴朝局长与时任印度新闻广播部普拉卡什•贾瓦德卡部长在印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印度共和国新闻广播部关于视听合拍的协议》。由此开启了中印电影交流的新起点。

据中影集团的一位高层透露,在放出政策鼓励信号后的2014年年底,中影就集合了一批国内影视巨头去宝莱坞考察,此后,印度进口片的份额也从早些年的一年1部增长到一年4-5部。对于有进口片限额的中国市场来讲,这是很大的突破。

随后,国内的影视公司也接连推出了主打中印友好交流题材的数部电影,借助政策“红利”,这些电影都在不同方面收获了比较好的成绩:《大唐玄奘》代表内地“申奥”;《大闹天竺》和《功夫瑜伽》分别取得了7亿和17亿的超高票房。而徐峥的《印囧》也一直在筹备当中,也是备受国内市场关注和期待的印度元素电影。

除了以上由中国主导制作的电影,中印合拍片也进入更深度的创作交流阶段。正在筹备中的两部电影:《私奔到中国》和《阿辛哥的奇妙之旅》是华夏电影、孔雀山影业与宝莱坞爱神国际娱乐下属Trinity制片公司联合制作的。

电影启用了印度知名导演希达•阿南德和卡比尔•汗,Trinity的CEO Ajit Thakur对这次的合作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我看来,能够参与开发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是宝莱坞的一大飞跃,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我们希望能创造出引人注目的电影内容,用两种语言拍摄,把两个社会的文化世界观编织在内,一定可以吸引到占了世界上几乎一半人口的两个大国!”

批片市场进入洗牌期

孔雀山影业也是《摔跤吧!爸爸》最初的引进方,而之前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也是由其引进。它的兄弟公司创世星曾参与引进了《巴霍巴利王:开端》,这两家公司长期专注印度批片的引进,包括拥有此后《巴霍巴利王2》在内的10部“批片”的国内发行权。

在《我的个神啊》之前,引进方都是以50万美元打包买断10部批片的,但到《摔跤吧!爸爸》,这个价格随着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升温,水涨船高。

《摔跤吧!爸爸》采用的就是目前批片市场流行的分账模式,并加入了保底票房。据行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中国引进方先要给到印度片方50—60万美金的低保底金,随后双方商议保底票房进行分账。分账比例为引进片方和执行方:65%,印度方:35%。而在宣发成本上,这部电影达到1000到1200万人民币,和《我的个神啊》时期零宣传费相比,质与量都有巨大的飞跃。

在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环节里,《摔跤吧!爸爸》的发行权益,包括此后《巴霍巴利王2》在内共十部“批片”的国内发行权,都被孔雀山转给华影天下。华影天下是由华谊叶宁牵头,华谊、上影、微影、大地等公司组成的发行联盟,华谊是绝对的大股东。为此,华影天下将支付这些批片平均每部100万美金的保底金,而孔雀山变相成为华影的批片采购商角色。

《摔跤吧!爸爸》的票房破8亿,让更多的影视巨头开始参与到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角逐与加码战当中。随着市场变化,批片市场势必要进入全新的“洗牌”期。

(阿米尔•汗)

当然,《摔跤吧!爸爸》最大的受益人,还是阿米尔•汗。他不仅是电影的主演,更是出品及制作方的老板。在印度,他有自己的基金和电影公司,主要投资文化娱乐产业。今后,他又多了来中国发展的机会,据悉,除了广告商在追签他的代言外,目前已经有多家资本在和他的电影公司接触,也有不少商家欲打包引进阿米尔•汗的新片。

印度电影不等于宝莱坞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热映期间,有网友发出让中国的电影人去电影院跪着看完该片的过激言论。能体谅网友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生产快餐垃圾电影的中国电影人,确实需要这样一部片子,给他们当头一棒。但对印度电影来讲,这样的好片子其实也是市场中的凤毛麟角,完全不能代表印度电影的整体水平。

先来看看作为印度人民精神文明生活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产业现状:印度电影在近些年的年均产量超1500部,这是什么概念?拿中国市场来对照,2016年我们全年生产了772部电影,上映的只有379部,这还包括一部分非2016年生产的电影。所以可想而知,1500部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但是,只有5%左右的电影可以回本,也就是说,每年一千余部的印度电影都是炮灰,能够被中国引入的,绝对是千里挑一的佳片。“量大质低”并不是诋毁,而是准确形容。

(宝莱坞佳作也是凤毛菱角)

在印度拍电影,甚至没有门槛,投资少、粗制滥造的片子占比65%。而印度电影市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类型太少,题材不够丰富,同质化突出,歌舞片比重依旧占最大比例。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抄袭美国电影的现象,包括情节、音乐甚至是海报,所以才有长年也摘不掉的“山寨好莱坞”的标签。

印度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想像力天马行空到违反人体规律,为了耍帅,徒手接子弹,人跃七尺高……这些科幻电影才该有的场面,在他们的电影里却是司空见惯。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需要普及,印度电影不等于宝莱坞!除此之外还有托莱坞(Tollywood)、考莱坞(Kollywood)、莫莱坞(Mollywood)和桑达坞(Sandalwood),宝莱坞是位于北印度孟买,印度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每年大约占全国票房的43%,而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大部分出自于此。但其他的四大电影产业基地均位于南印度,其中考莱坞和托莱坞也各占近20%的市场。

对中国资本而言,要在投资宝莱坞的项目中获利,首先选择能够保证品质的头部集团,但相对而言,这样的选择并不多。当然,对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大型经济体来讲,印度待发掘的商机依旧无限,未来挑战和机遇并存。而品途商业评论也祝有勇气加入这一场拓荒之旅的电影人,都能收获一片新天地!

TIPS:周边红利

1、旅游业:《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曾经带热印度的旅游业,让达哈维的贫民窟成为热门景点。而印度电影在中国起势后,影城和拍摄基地也成为我国赴印文化考察团的必访之地。随着合拍热潮来袭,摄影棚出租也将成为这些影城和拍摄基地的重要收入源。

2、歌舞团的海外演出:宝莱坞向全世界输出印度本土文化的最大价值是歌舞。除了大棚车似的传统歌舞团在中国各地的演出市场邀约不断外,连流行女团也试图通过上真人秀《天生是优我》来打入中国市场。

3、瑜珈与禅修:这是近年来,在中国高端人群中极为盛行的养生及修心方式,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