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未来——写给中经未来的两周岁生日
2018-05-11 11:11 中国经营报 张朝阳

时代可以不说再见,可你不能让她甩下啊。

来源 | 中国经营报

文 | 于东辉

今天是中经未来的两周岁生日,两年前的今天,我们感慨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终于走完了,后来才发现,真正漫长而艰难的路,我们还一步都没走。

五月

明天,汶川地震10周年。

党鹏答应今天给我们一篇灾区重建的深度稿件,今天是截稿日。10年前,“512”之后第一个截稿日,党鹏和他的报道团队在映秀镇的尸臭里发回了第一批报道。在那个哀伤的春夜,《中国经营报》四海桥的办公楼里,面对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和照片,编辑部里只剩下一片啜泣声。而我们极度疲倦的记者,只想找到一处干爽的地方睡一觉。

这是我23年职业生涯中一直难以忘怀的夜晚,那个夜晚让我相信我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尊严:现场、真相、价值观,这些是通过我们的记录、我们的挖掘、我们的判断、我们的传播而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的,而现场、真相、价值观对于社会和人民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这一次赴川采访的记者里,有一个小姑娘叫张晓迪。对,就是她,去年冬天在做完城市清理外来人口的报道后,发现自己的住处也被清理了的那个女记者。这个只知道埋头做新闻的小姑娘糊里糊涂的自己就成了新闻。但她和同伴们做出的报道却留下了,至今百度上还有66万条记录。

一张报纸、一种媒介、一个行业,就这样几十年上百年的传承下来,靠的是一种叫“忠实”的定力:对真相本身的忠实、对传播手段的忠实、对广大受众的忠实。这是传媒人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靠着这点精神,人家才能信你。信,你才有活下去的资本。

所以,只要是媒体,要生存下去都脱不开一个“信”字,不管在媒体这两个字前加上“新”也好、加上“自”也好、加上“全”也好。

中经未来也是这样啊,它最宝贵的财富、最夺目的价值不正是一份33年的报纸留给它的“信”字吗?这个留在它生长基因里的细胞,不是它一切活力的源点吗?而它要守住、要发扬的,不也是这个“信”字吗?还会是别的吗?

五月春发,万物生长。这是一个汲取的时节,是个充满生命力的时节。生在这样的时节,就仿佛是一个活泼的祝福似的。

有一个好的基因,有一个被祝福的开始,谁能不期待一个精彩的未来呢?

未来

张朝阳是我比较熟悉的采访对象之一。张朝阳喜欢边接受采访边思索,如果是一对一的专访,有时就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场面:你提出问题,他沉默不语;在你觉得他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而转到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又把你拽回之前的那个提问。

但这至少证明他真诚、不敷衍。

2001年的春天,他被记者追问最多的就是搜狐的赢利模式和赢利时间,那时候三大门户都看着赢利无期,股价直逼垃圾股。每当听到这样的质问,他都会盯着你的眼睛和你理论:“我们每天为用户提供1亿页面的下载,一个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会赢利!什么时候?总会赢利!”

1个亿的页面下载一定会换来商业回报,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当时为什么没有换来?张朝阳也不清楚。好在他有耐心等。他等到了。

发轫于1990年代末期的新经济大潮,像一个被资本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那么招摇地走过那段历史。当你认定它是一个已经吹破的泡沫时,它却变成一枚钢针,一头扎过来,然后你发现自己才是要被刺破的泡沫。

在这个已经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的世界里,每个个人、每个单位都被迫做出相应的改变。

媒体也是如此:纸媒、电视,一直到网络媒体。变化眼花缭乱、发展一日千里。张泉灵从中国权势最大的传媒机构出来后转身告诉她的同行们: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她可以不说再见,可你不能让她甩下啊。

在一次采访中,柳传志说他在看《小时代》,耐着性子看了几遍才看完,还要找同事讲解;他在听《逻辑思维》,虽然不同意里面的讲法也坚持听下去。他在努力了解一个新的时代、新的环境。

同样的,《中国经营报》做为一家传统财经媒体,首当其冲要做一个学习者、改变者,这就有了中经未来。

未来会怎么样呢?

33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品牌影响;几千万的平台用户;更不用说那些一路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和专家,这些总是有价值的吧?

两年来,我们在不断尝试各种新的产品,不断寻找路径用我们的资源去服务我们的用户。我们相信今天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都是迈向未来的踏实的台阶。

五月是个适合看未来的日子:在吸饱了春雨之后,大地孕育着无限可能。我们有守护“信”的定力,我们有开拓“变”的活力,未来,就是等着我们茁壮成长后去触碰的天空吧?

生日快乐!

于东辉,1995年加入《中国经营报》,现任《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中经未来(北京)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