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独角兽频频破发,为何IPO热情依旧高涨?
2018-09-14 08:44 新经济 港交所 港股上市 A股 IPO

为什么“独角兽”还要争着去港股上市呢?

 近期,内地公司境外上市的消息不断,港股方面更是一枝独秀,如美团点评、华兴资本、宝宝树、沪江、找钢网的IPO都在推进中。为什么它们扎堆去港股呢?

截至8月20日,在港股上市的151家企业中,有125家企业股价已经破发,破发率高达83%,其中包括小米、众安在线等知名独角兽公司,仅有26家港股上市企业逃过了“破发”的命运。

为什么“独角兽”在港股上市后纷纷跳水?

1

港股IPO是市场化定价机制

港股的新股发行受二级市场供需影响,也没有监管层的人为限价,因此像阅文、平安好医生这种申购倍数高达600以上的大热新股,基本在IPO定价时就反映了市场最高涨的需求,留给二级市场的水位是很有限的。

而在A股市场,新股发行有一个不成文的“市盈率不超过23倍”的隐形限制,一般主承销商给发审委上报发行方案时,都不会超过这条软约束。比如,近期大热的药明康德发行市盈率22.99倍,而同行业估值已经到了65.32倍,这之间接近200%的差距,基本就是“躺赢”的收益。

2

港股是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

再天花乱坠的商业模式、发展前景,最终都要归结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实力,估值泡沫很难持久。虽然,2018年初港交所放宽了新股上市制度,允许尚未盈利的新经济和生物医药公司挂牌上市,但在港股这样一个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70%的市场,要造一个大泡沫是很难的。

3

港股流动性在边际趋紧

2018年港股市场的资金面比不上去年那么宽松,一方面海外资金因强美元在回流美国;一方面南下资金因港股波动追随美股放大,而流入趋缓;另一方面香港金管局还在不断从银行回收港币,以稳定汇率。三重资金面压力下,去年估值急速提升的新经济板块最先承压,港股市场的“捕兽”热情也在迅速消褪。

为什么“独角兽”还要争着去港股上市呢?

1

对于科技类新经济公司的接受度更高

港交所推出的“同股不同权”政策对于科技公司很有吸引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在上市后仍然拥有重要话语权,解决了科技公司赴港上市谋求发展与资本的后顾之忧。

2

港股财务审核要求比A股低

A股上市有一条规定:发行前3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发行前3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超过5000万,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这对于还在烧钱拼用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门槛太高了。

3

上市费用有优势

一方面,A股 上市企业IPO发行费用平均花费4851万元,而 港交所上市的企业,需要支付的法务、审计等费用平均为1050万元,此外还需再向证券承销商支付1.5%-4.0%的承销费。另一方面,香港地区对于股东的资本利得部分并不征税。

4

害怕错过牛市的尾声

2017年,港股的全年交易额只有美股的十六分之一,A股的六分之一。大家都知道,港股的资金量是相对小的,企业越到后面融到的资金就越有限。此外,港股的牛市整体来看已经持续了9年,现在市场正出现调整的信号,一大波新经济企业决定将IPO的计划提前,越早上市对它们越有利,如果赶不上这波,后面就危险了。

港股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市场,“毒角兽”们也可能四面楚歌,但它们不会被轻易埋没,即使在上市之初遭遇破发,还是会在理性的估值区间,我们只要有眼光、有耐心,及时将它们重新捡起,帮助它们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