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偏不争第一
2018-11-16 15:20 上海

它不追求第一,但是喜欢拥抱第一个。

文|令孤   来源|8字路口

在包邮区,有些老婆婆们,还能记起她们小时候流传的一首民谣:

乡下娘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学来稍有瞎相像,上海已经换花样。

那时候的上海,是中国乃至远东最先进的城市。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棒棒哒。是民国范儿的代名词。

半个多世纪过去,上海依然是一座开放自由的城市,是无数人向往的远方。今年的11月,进博会和天猫双11两大商业盛事都在上海举办。风头无俩。

当别人说它错失马云,连一个BAT公司都没有时,却忽视了一个现实:

多年来,几乎国内所有有品质感的科技服务,都先在上海落地,再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

这座外号“魔都”的城市,有个魔幻的地方:它不追求第一,但是喜欢拥抱第一个。

它早在数十年的韬光养晦里,培育了互联网下半场的种子。

那些魔都的创业青年们,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改变着这座城市,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01

上海有个著名的小吃,叫小杨生煎。听起来很洋气,其实就是烤包子。这家店的创始人是江苏盐城的一个农村女生,叫杨利朋。

高考时,杨利朋差7分没考上大学,就跑到上海,跟着做面点师傅的外公干活。刚来时,她发现澡堂子里的水龙头,竟然能流出热水。于是,发誓一定要留下来。

要想呆下去,就得自己做点事情。1994年,她在吴江路上的小吃一条街开了家生煎店,取名叫“王中王”。同一年,北京也开了一家电影公司。老板是兄弟俩,名字跟她的店很像。

毕竟是跟着大师傅干过,她做的生煎很好吃,还便宜,客人很多,没几天就火了。有些同行也想蹭热度,纷纷开起了生煎店,而且都跟“王中王”打擂台,取名叫“皇中皇”“皇中王”“王中皇”等等。

一家铺子要脱颖而出,主要靠口口相传。上海话要分清楚这几个词,可有点困难。杨利朋一气之下,把店名改成了“小杨生煎”,决定死磕到底。

最终,她赢了。

那时候,要是能有个不依赖于口口相传的评价体系,也许她就不用改名了。

这个问题被一个叫张涛的上海人给解决了。

张涛很早就有鸿 浩之志。1990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都在考大学,他却放弃了,一心想去国外读大学。结果,要么被拒签,要么申请不到奖学金,一直出不去。直到1994年,他的同学都本科毕业了,他才终于出去。

刷盘子,乃留学生必经之路。一天,正在洗刷刷时,张涛看到餐厅里有个小册子,随手一翻,上面记录着许多餐馆的信息,还有评级。这是一家美国公司Zagat做的,翻译过来叫查格。

他感觉上面的信息非常实用,以后每到一个地方,就注意收集。再根据上面的推荐,去寻找美食美景,吃喝玩乐。毕竟囊中羞涩,出来一趟不容易。

2003年,他回到上海,发现十年不在,家乡变化很大,曾经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了。原先看不上的浦东,现在也值钱了。这时候,他也希望能有一个介绍吃喝信息的册子,但是没找到。

要不就自己做一个?那年正遇上闹非典,出门危险,他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代码。几个月后,一个网站上线了,名字叫“大众点评”。取自互联网的共享精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网站鼓励客人们去餐馆就餐后,写下自己的评论。谁要是在网上点评得多,就送一本纸质版指南。有了大量的信息汇总,顾客不用出门,就能了解餐馆情况,吃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

当时张涛的爸爸70岁,从来没用过互联网,也被儿子抓去学习上网,就是为了能增加评论量,凑个人气。结果张爸爸成了大众点评排名前十的美食家。他的网名,叫老饕。

老爷子经常点评的店,从上海本帮菜到西餐、川菜,无所不包。批评也很不留情面。包括上海著名的红房子西餐厅,都被他怼了:

⋯⋯响当当的西餐名店,可能是国营店的关系,菜的味道一落千丈,常有些老年顾客因怀旧而光临,一定扫兴而归吧。

⋯⋯很有名气的西菜社,现在的味道极一般,价格也偏贵,这恐怕又是国营店的通病。

⋯⋯国营店,味差,价不低,多年吃下来一年比一年差,现已不再去吃,响当当的一块川菜牌子垮了真可惜。

大众点评果然应了它名字里的“大众”二字,好吃不好吃,吃过的老百姓说了算。商业文明的自由、平等与互联网的聚集、高效,在上海碰头了。

但公司前两轮融资都是几百万美元,一直缺钱。到第三轮,一下子融了1亿美元。突然有了这么多钱,觉得牛逼了,直接砸了一亿人民币去做分众广告。江南春做梦都要笑醒。

没过多久,团购兴起,并引发了“千团大战”。有5000多家公司抢占市场,大把的钱往里面砸,中国互联网第一次看到了资本的疯狂。

大众点评砸了一个亿的广告,最后被美团给合并了。

后来,张涛感慨,融到钱会让你做错事,而做错的事就很难收回,而且也很浪费公司的精力。

他说了一句话,类似于“你可以学习邓文迪”:

我觉得钱多真害人。

02

知道了要吃什么,但也得走路去吃,有时还要排队,依然要费工夫。别急,五年后,又是一个上海人,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200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研一学生张旭豪,在宿舍的电脑上看了部电影《硅谷传奇》,一个念头涌上脑海,人生就此改变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乔帮主与比尔盖茨年轻时的创业故事。豆瓣的一条评论写着:

疯狂的乔布斯有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老谋深算的盖茨仿佛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两个伟大的骗子一时瑜亮,世界从微软的苹果开始,换了人间。

受这部电影启发,张旭豪和几个同学也想创业,然后就开始讨论做什么。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聊着聊着大家肚子就饿了。于是,一个创意出来了——要不就做外卖吧。

他们给项目取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饭急送”。客户都是校园的学生,打个电话过来,他们就帮着去餐馆买饭,再送上门。

上海的冬天很冷,并且老下雨,天天往外跑,鞋就湿了。张旭豪干脆穿起拖鞋送外卖。结果,脚生了冻疮。他说:

我有一双全世界最丑的脚。

这一年,他父亲已经71岁,但是并没有阻止他,让他去学别人家的孩子。一方面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开放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家族传承下来的经商气质。

他的爷爷是民国上海滩的纽扣大王,手上拥有五家工厂。父亲也是做生意的,卖过渔具、太阳镜。九十年代就骑上了幸福250摩托,相当于后来劳斯莱斯的地位。

张旭豪出生时,父亲48岁,家里不差钱,从小教他数钱。母亲说钱上有细菌,脏。父亲的回答是:

不学会花钱,怎么赚钱呢?

张旭豪读研时,父亲一次给了他12.8万块钱,说:以后生活费就别向我要了。他是想用这种方法,让儿子学会自控和管理。后来,这笔钱就成了他创业的启动金。

那时候在校园送外卖的同学很多,无非是靠自己的体力挣点零花钱,不成气候。要想做成事,就得与技术挂上钩,扩大规模。

做这个还是理科生占优势,第二年,张旭豪开发了一个订网络餐的平台,用户可以从上面看到自己附近的饭店和菜单。

这个平台就是“饿了么”。

后来,饿了么还邀请NBA巨星科比做代言人,一个原因是张旭豪是个篮球迷,曾经是上海卢湾区篮球队的队员,还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证书。科比是他的偶像。

另一个原因是,科比是从高中生直接进NBA的,没啥经验但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张旭豪也是从一个大学生起家的。

但因为创业,过劳肥,张旭豪从运动员的身材,长成了200斤的胖子。

你吃过凌晨四点的外卖么?我吃过

2010年9月,饿了么上线了全上海的版本,顾客从学生拓展到上班族。第二年7月,又走出上海,向全国布局。

自此,叫外卖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

2015年10月,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了。大众点评的流量入口,也就此给了美团外卖。饿了么相当于断了一只胳膊,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把断口接上。幸好,最后拿到了阿里领投的12.5亿美元融资。

今年的春天,饿了么和阿里达成收购协议,公司估值95亿美元。10月12日,饿了么与阿里旗下的口碑合并,饿了么成了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顶梁柱。

这一年,张旭豪33岁,饿了么刚好10岁。

03

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的重要推手,也是一个上海人——红杉资本的沈南鹏。

因为,他同时是美团和大众点评的A轮投资人,将两个项目合并一起,也算顺理成章。

在做投资之前,沈南鹏是上海另一家代表性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叫携程网。没错,就是它,虽然这几年老有负面新闻。

携程网成立于1999年,和阿里巴巴同岁,甚至在资本层面进展更快。当阿里巴巴在2003年才开始成立淘宝,携程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并且创下了纳市3年来开盘当日涨幅的最高纪录。

主要创始人叫季琦,是个江苏农村的孩子,高考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之所以选这个专业,是因为班主任告诉他:

毕业后搞工程,少算一点土方,包工头会给很多奖金的。

进了学校,他才知道工程力学研究的是潜艇的受力、导弹的起飞速度,并不是给包工头算土方。

好在读研时,遇上邓公南巡,全国兴起了一股下海潮。他也和同学开了个公司,倒腾电脑。几个月下来,就赚了几万块钱。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毕业后,为了能拿到上海的户口,季琦还是选择了进国企。

报到头一天,他手上拎个大哥大,腰里别着随身听就去了。进了办公室,拍着领导的肩膀说:我在这么,呆不长。不过没关系,咱们交一个朋友。

两年后,他离开,去了美国,但发现人家的市场已经成熟,没啥好的机会。除了有创新技术,否则只能当个普通职员。于是又回来了。

那是1999年3月,互联网正在中国起步,季琦看出这是个风头。有个周末,他和朋友开车去郊外玩,望着眼前的美景,灵机一动——干脆就做个旅游网站吧。

之后,他找了三个朋友,一起创立了携程旅游网,被称为“携程四君子”。其中一个就是沈南鹏,和季琦是上海交大的同届同学,数学系的。

沈南鹏是个神童,中考600分,他考了594分,还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上交大,他是免试录取。当季琦在母校读研时,他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出了国,他才发现高手不在民间,而在美利坚。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并不那么高,成不了大数学家。一天去纽约中央公园散心,看到凳子上有一本《六祖坛经》,就拿起来翻了翻。

结果,一看就是三小时。这本经书的思想是:

众生都有佛性,不一定非要去寺里修行。

沈南鹏一下子悟了,决定不再坚持数学,换个人生方向。于是就退了学,转身去耶鲁大学读了MBA。后面有一位大师追着他喊,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他也没听见。

毕业后,他进入华尔街的银行工作,几年后成了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主管。携程网的启动资金,百分之四十,就是他出的。

因为旅游涉及到酒店业务,2001年,携程网又专门成立了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专门发展3星以下的宾馆,做连锁加盟。这个酒店品牌就是“如家”。

除了隔音不太好,堪称物美价廉。

04

上海是与国际接轨的大都市,但上海人却保持了一个传统美德:节俭。换个词说,就是抠门。

别的地方买葱是论斤买,他们是论根买。用粮票的时代,全国人民都知道粮票最少的面值是一两,唯独上海有独一无二的半两粮票。

抠门,有时候也是发现商业机会的原动力。

携程网虽然方便了旅游信息的查找,但是真要去旅游,一看飞机票价,就放弃了,没钱。因为光是路费,往往就占了旅行消费的一半。

这时候,又是一个上海人站出来,解决了大家的苦恼。他把机票价格降低了30%,还不时地推出特价机票。很多人可能都猜出了,这就是春秋航空。

创始人王正华本是上海长宁区的一名公务员。八十年代初,为了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他办了好几个公司,学到了怎么做生意。其中有个公司叫春秋国旅,在他1984年辞职经商时,带了出来。那年他四十岁。

当年,上海是中国对外通商的最大口岸。李鸿章办洋务,从英国买的大批枪炮、机器,就是从上海入关的。在睁眼看世界这一点上,上海人有更大的便利条件。

王正华就是这样。他看了一本意大利人写的书,还是油印的,叫《世界旅游业及其哲学》,书中说发达国家的旅游业都是以散客为主,而当时中国的旅行社却主要靠接待团体游来赚钱。

这对王正华启发很大,他决定主攻散客,并且是那些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花了6000元租了个大门店,又花5000元进行了装修。还租了一辆老爷车停在门口。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一看,这是个有实力的公司,值得信任。果然,开业第一天,就有50多人来咨询。

他开发了上海周边一日游、江浙三日游等短线旅游项目,凑够10人就出发。一年多时间,旅行社就赚了100万。

之后,他又从英国引进了一套信息系统,利用电脑来管理旅游路线,把顾客的预定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而当时,上海95%以上的旅行社都是人工操作,需要在门口排队。

可以说,春秋国旅是中国第一批用信息科技来改造业务的公司。

到了1997年,春秋国旅已经成为中国民营旅行社的第一品牌。

但是王正华发现,最受欢迎的旅游线路都是在上海周边,远一些的地方如海南、东北雪乡等,就很少有人去。原因是飞机票太贵,老百姓买不起。

那时他就下决心,一定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坐得起飞机。

所以,当2004年,民航总局鼓励民营企业加入航空业时,王正华就立刻成立了春秋航空,是中国第一个民营资本独资经营的航空公司。那年他已经60岁了。

2005年7月18日,春秋航空首个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烟台,票价是199元,比正常的票价几乎便宜一半。他的口号是:

将中国的廉价航空、草根航空进行到底!

王正华当时的设想是,公司在2010年以后实现盈利。但没想到开航仅8个月,就盈利了1000万,第二年3000万,第三年8000万。到去年,已经是12亿元了,总收入是109亿。

能做到这么大,春秋航空最厉害的绝招就是低价票,甚至还推出过1元钱的震撼机票。但毕竟是做生意的人,不可能白送,所以就要压低运营成本。

比如不设头等舱和商务舱,只设经济舱。不提供免费餐饮,不但省下了盒饭钱,还少了厨房设备。一架飞机的座位能多出20多个。再比如,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飞机飞得高一点,用降低空气阻力的方法来省油。

这样做,让飞行回归本质,顺利到达地点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不是享受。所以,春秋航空的客座率一直很高,别的航空公司只有60%,它却高达95%,位居全国第一。

王正华自己也很节俭,他的办公室不到10平方米,出差只坐经济舱,开的车是一辆10万元的吉利(此处为植入)。有一次受邀去英国航空访问,员工建议他穿好一点,免得丢脸。他却满不在乎,还坚持坐地铁去。

他带员工出去考察,会自带100多包方便面,以及四大件:榨菜、鸡蛋、火腿肠、老干妈(此处亦为植入)。整整一周,十几个人的伙食就这么解决了。

这种性格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家里有兄妹7个,日子过得很紧巴。虽然上海不缺水,家里用水也要用三遍:先淘米,再洗脸,最后拖地。

那时候,母亲常告诫孩子们一句话,成了王正华一生的座右铭,也是生意经:

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

05

江湖有句话,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上海。

说的就是,北京虽贵气有文化,但上海洋气有文明。上海的崛起和今天的成绩,恰好代表了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和迎接现代文明的历程。

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个地方外贸公司、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贸区、大陆第一家迪士尼乐园......还将首先设立科创板的试点。

仅仅在消费这个层面,也能看到很多上海引领潮流的地方。

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是中国第一个启用了日光灯的商场,还安装了玻璃橱窗,让时髦的上海人都惊叹不已。原本打算卖一个季度的商品,一个月就卖完了。

西藏中路口的第一百货,安装了亚洲首个自动扶梯。1992年邓公南巡时,还专门去看了眼。

之后,第一百货与日本八佰伴公司合作,开了“第一八佰伴”,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大型零售企业。去年年初,第一百货的母公司百联集团又跟阿里巴巴签署了新零售战略合作协议。

到底是当过老师,马云在双方签约仪式上的话很漂亮:

新零售的第一站我们选在上海。如果说要有一个城市能够代表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高度,我觉得只有上海。

在此之前的2015年,阿里的新零售项目盒马鲜生,没有把第一家店开在大本营杭州,而是去了上海浦东,这个内部酝酿许久的项目代号是“五道口”。

有好朋友问8妹,为什么选在上海呢?因为放在杭州,阿里的员工不好不去资瓷,但阿里的员工大都是程序员,连掉头发都没时间,更别提吃海鲜了。

所以,还是放在上海合适,消费高,吃得起,也懂它的好。当然,现在的盒马已经复制到了包括杭州在内的15个城市。

9月28日,盒马鲜生一举开出10家门店,其中有五家位于上海

去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30.27亿元,占全国第一,被称为“新零售之都”。在今年天猫双11这天的网购交易额排名中,上海再次蝉联桂冠,把北京远远甩在身后。

说到底,阿拉这座城市,是商业文明的里子。它更乐于接受新事物,追求精致的生活格调,并且有与外界交流的便利条件。

一座城市,要想有面子上的美,就要有里子的实力。上海,做到了。

十几年前,有首歌叫《喜欢上海的理由》,风靡一时,如今听起来,依然感觉亲切:

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

有人出去有人回来

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

上海让我越看越爱

好日子好时代

我在上海大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