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炳松:我维护的不只是专利,更是创新者的尊严丨发现黑马
2018-12-07 14:53 共享充电宝 来电 街电

他是中国互联网创业领域的“草根”创业者,二度创业失败后,卖掉房子,开创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他亦是中国知识产权界的维权斗士,顶着来自竞争对手和舆论的重重压力,也要维护作为创新者的尊严和权利。他就是“来电哥”袁炳松。

他是中国互联网创业领域的“草根”创业者,二度创业失败后,卖掉房子,开创了共享充电宝行业;他亦是中国知识产权界的维权斗士,顶着来自竞争对手和舆论的重重压力,也要维护作为创新者的尊严和权利。他就是“来电哥”袁炳松。

就在上个月底,来电与街电的版权大战,以终审判决街电两项专利侵权败诉而落下帷幕,然而,对于袁炳松而言,这个他倾注了所有心血的行业,创新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快播倒掉了,当时很多人认为王欣被判的太重,但八年后的今天,一个万亿的文化产业被激发了。因为,创作者有钱赚,他们的版权得到保护,才有持续创造的动力。来电和街电之间,来电哥和陈欧之间,会不会成为知识产权进步和完善的另一个推动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创新被法律认可了,这已经足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卖掉房子,开创共享充电宝行业

袁炳松喜欢用“草根”创业者来形容自己,尽管,如今他旗下的来电科技,已经成长为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头部企业,拥有700多名员工。不过,相较于媒体报道中的“纽交所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陈欧,袁炳松的创业历程的确没那么华丽。

2003年,不到22岁的袁炳松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之旅,在深圳开了家专门生产电池、充电器等电子产品的工厂,在成千上万家工厂中,算是泯然众人矣。不过,与其它追求小富即安的工厂主不同,袁炳松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的劲,不甘心一直都停留在制造业,做着有自己也可,没自己也无不可的事情。

因此,他密切关注着科技行业动态,时刻寻找切入点。2010年,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兴起,袁炳松开始生产移动电源,并在2012年,创建了自己的品牌。2013年,中国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近30%,袁炳松也在这年成为各大知名电商中销量排名前列的充电宝卖家。

然而,移动电源技术门槛低,行业竞争导致利润一降再降,2013年底,随着小米这头巨兽闯入市场,10000毫安69元的价格把利润逼到最低,也把包括袁炳松在内的小企业主杀得片甲不留。2013年双十一期间,袁炳松没有实现预期销量,还积压了大量库存,公司经营愈发困难。

古人云,穷则思变,袁炳松决定为充电宝也为自己找条新的出路。那年平安夜,他邀请几位朋友在深圳东部华侨城的山上住了三天。“那三天中,我们反复问自己,人们为什么需要充电宝,充电宝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来解决人们的需求?”这些人中,后来有相当一部分成为来电科技的早期团队成员。

在这样寻根究底的自我追问和头脑风暴后,大家形成了一致的判断,“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移动电源,而是随时有电,如果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随借随还的移动电源,一定有巨大的市场。”

而2014年春节的红包大战,更让袁炳松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中国即将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对手机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以后人们出门连钱包都不会带,更不会带充电宝。科技促使生活越来越便捷,这个趋势不可逆。”

就这样,袁炳松下了一个赌注,春节后,他毅然卖掉房子,向朋友借了钱,创建了来电科技。此时的袁炳松,或许还想象不到,他开创的这个新行业将在之后引起多少金戈铁马,无数英雄竞折腰。

此时,滴滴和快的尚处在第一轮补贴大战的胶着状态,摩拜单车9个月后才注册成立,而距离袁炳松和陈欧的版权大战,以及共享充电宝领域的资本大战,还有3年时间。袁炳松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原型机能否研发成功,以及,用户是否会为这个商业模式买单。

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袁炳松注定会成为这个价值千亿市场的开创者。2014年10月,来电第一台原型机成功问世。3个月后,谨慎的袁炳松向专利局提交了7项技术的专利申请,这其中就包括日后他状告街电侵权的“吸纳式充电装置”及“移动电源租用设备及充电夹紧装置”。

在中国创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模式出来之后,它会很快被复制,被抄袭。袁炳松拼上全部身家研发出的技术,怎容别人轻易盗取?

专利顺利批下来,2015年4月17日,来电第一批设备正式上演处女秀,且不论当天有多少人使用过这台设备,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惯会“模仿式创新”的创投圈,已经捕捉到这个信号。接下来的半年,一批共享充电宝公司纷纷加入战局,其中就有成立于2015年11月的街电。

随着消费者从质疑到欣喜,商家从排斥到接纳,投资人从漠视到追捧,共享充电宝领域也进入跑马圈地的激烈竞争期。

袁炳松对竞争并不陌生,但他还是没想到资本市场会如此疯狂。2017年,共有20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在两个月内拿到了总计十几亿元人民币的投资。4月5日,来电拿到SIG和红点中国领投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5月4日聚美优品宣布,将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街电约60%的股份,CEO陈欧将出任董事长。

共享充电宝是一项基础服务,用户没有忠诚度,只会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最近的设备。因此,谁先占据更多场景,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这不是袁炳松这位行业开创者,也不是其他创业者能够左右的,而是由资本说了算。“快速跑马圈地变成了资本大战,这个过程中谁的钱多,谁就能占据市场优势。”

很显然,现在行业内,陈欧有着很强的话语权。而当陈欧决定收购街电时,袁炳松也做出一个令行业地震的决定。2017年5月25日,来电在北京将街电告上法庭,一场长达一年半的专利大战正式打响。

“我说你侵权,你说不侵权,那咱两个通过法律诉讼来确认侵不侵权。如果法律判定你不侵权,那我也没办法,我就持续创新。但如果我赢了,就会让创新者不再担心自己的心血可以被随意抄袭,让后进者不只是用钱,也要用自己的技术革新来跑赢市场。”

我希望来电与街电的版权战,能够警示中国创投圈

一边是上市公司“霸道总裁”陈欧,一边是草根创业者“来电哥”,这场版权大战从开始就充满戏剧性,创投圈几乎一边倒的向着“霸道总裁”,而知识产权界则从头到尾力挺“来电哥”。

“有同行骂来电是专利流氓,仗着自己有专利,到处找事儿。这种声音一定会出来,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商业战争就是你死我活,大家各有各的利益诉求,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知识产权界都希望来电能赢,他们希望这一代人,能推动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发展。”

漫长的诉讼期,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以及中间法院驳回的几项申请,袁炳松再次发挥了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拗个性,“很多投资人都觉得在中国讲专利是没有用的,我做的很多事情一直被质疑,但是,我想试试到底行不行。就像我刚开始做共享充电宝的时候,身边所有朋友都觉得,说老袁你不要做这个事情,不靠谱的,每人都有充电宝,谁会借一个充电宝呢?但是我创造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不管最终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对这个行业是有贡献的,我希望对社会的发展也能是有贡献的。”

好在,袁炳松的坚持得到了法律的认可,2018年5月25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判决街电侵权行为成立,要求街电停止制造涉案产品,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停止使用涉案Anker设计12口产品,以及赔偿来电200万元。

这之后不久,一段袁炳松“偷窃”街电充电宝的视频流传网上,而袁炳松坦然承认,“网上流传的这段监控视频,是我在长沙谈业务的时候拍到的。当时来电的设备已经放入商家,商家要求把街电设备撤掉,我就和商家沟通,能不能搬回去研究一下再还回来。”当然,如今袁炳松坚决反对来电的任何员工采取这种暴力行为,“市场竞争从无序状态开始,慢慢要变得有序,要通过司法和商业的竞争,而不是粗暴的行为。”

不过,相比之下街电不接受判决,继续上诉的同时,仍在市场铺设一审中认定侵权设备的行为,似乎更加过分。来电街电专利大战再次进入白热化,直到2018年11月22日,终审公布,维持一审判决,袁炳松绷紧的神经才终于放松。

2011年,扎克伯格因为窃取温克莱沃斯兄弟的创意,赔偿6500万美元,而街电只需要赔给来电200万。不过袁炳松并不在乎赔偿金额,他看中的是,判决对于行业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不管是惩罚,还是来电和街电的战略性合作,只要它执行了,对行业、对中国法律建设,都是意义非凡的。这个行业是我开创发明的,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加爱惜它,我希望它能够通过创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个被资本市场托起来的短命行业。”

目前,共享充电领域的战争正在烧向海外,预计2019年,局势将会明朗。而来电的三个核心专利,已经在美国、韩国、欧盟、香港、台湾等地都进行了注册,也成为来电海外谈判的重要筹码。

“来电每走一步,都会布局专利,欢迎大家与来电在技术上竞争,但不要踩到来电的底线。”而知识产权,正是袁炳松的底线。

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能活下去

无论与街电的专利版权大战,还是资本市场的你追我赶,过去2年,袁炳松带领团队,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商业洗礼。目前,来电在300多个城市共投放了100多万台充电宝,入驻包括高铁、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空间,月营收达到6000多万,团队人数也超过700人。

而经过去年一场厮杀,目前,共享充电宝领域第一梯队还剩下四家企业,街电依然是行业设备投放量排名第一的企业,但随着其败诉,未来行业还存在很大变数。不过,对于袁炳松,至少已经证明了共享充电宝这个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创新固然重要,但只有活下去,你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确认自己的权利。”

共享充电宝目前依然走的是低成本、快速复制的模式,由于渠道的独占性,各家公司为了抢占渠道,会付给商家入场费,最终,消费者成为买单者。如今,共享充电宝使用费越来越贵,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让袁炳松忧心忡忡。

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充电技术的发展,袁炳松也必须抓紧时间,通过创新来拓宽共享充电宝的应用边界,结合场景化进行深度运营,从而建立专利之外的第二个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来电必须要找到一个未来商业价值最高的场景,而袁炳松锁定的便是商场。

“共享充电应用场景太多,要把所有场景都站住,可能需要花几年时间投入几十个亿。在有限资本和精力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先解决局部优势问题,竞争对手往下走,我来电就继续往高端做,继续往大场景做。”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的商场也在朝智慧商业转型,需要更多大数据获取用户信息,从而实现精准推送。就在今年10月,来电推出了全球首创的智能导航机,将55寸横屏智能导航和共享充电宝融合,用户点击商场地图,就可以弹出店铺信息,并自动生成到达店铺的路线图。

而这个产品只是袁炳松“商圈战略”中的一部分,“未来,我们会把商圈里更多的硬件设备联动起来,进行人脸识别以及人机交互,同时,打通更多数据端与流量端的商业闭环,这就形成一个至少百亿级的新产业。”

明年四月份,来电还将发布一项创新技术,目前还在秘密开发阶段,不过袁炳松透露,这项技术又是全球首创,“虽然说行业天生面临被技术颠覆的可能性,但我希望,能够找到创新的模式,让它的生命得以延续。”

想做行业黑马,你始终要思考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过去15年中,袁炳松从普通的工厂主,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开创者,以及知名的企业家。对他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认知、自我进化的过程,“过去在传统制造业,我只是一个跟随者,思考问题都是在非常浅薄的层面上循环。如今,思考问题会更加深入和本质,更有价值和意义。而当你的认知发生变化的时候,你才能够持续驱动创造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对创业和企业管理的认知,袁炳松选择加入黑马营,“黑马营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创新孵化器,我希望与优秀的导师和创业者一起学习,升级自己的创业思维和管理能力。”

不过,对袁炳松而言,5年前圣诞节的那场头脑风暴,将成为他延续终生的思维模式,“创新要直达人性需求的本质,这也是商业的本质。因此,经常问自己,人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把它变成一种思维模式,你就会成为一个深度思考、创造整合,并带来新价值的创造者,你的思维境界就会不一样,会从初级创业者,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