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光伏行业,不要救某个企业
2012-12-19 21:24 光伏 光伏行业

近来光伏跌入低谷,双反、负债、破产,一连串坏消息接踵而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揭开光伏危机外的帷幕,你会发现一直在阴影中上演的精彩残酷的利益博弈,这就是中国新旧能源势力的角逐。

 

? ? 来源:创业家杂志 ?作者:如海

 揭开危机外的帷幕

近来光伏跌入低谷,双反、负债、破产,一连串坏消息接踵而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揭开光伏危机外的帷幕,你会发现一直在阴影中上演的精彩残酷的利益博弈,这就是中国新旧能源势力的角逐。

角逐双方,一方是新能源,以风电、光伏为代表。刚出襁褓,尚不能行走,需要依靠政策补贴存活。一方是传统能源,以电网、火电、水电为代表。如日中天,垄断中国输电、配电和供电整个环节。

传统能源在国内铁桶一块,在国外则鞭长莫及。2000年德国率先实施强制光伏上网电价法,为光伏行业提供有保障的投资回报。欧洲其它国家纷纷效仿。中国光伏行业绝处逢春,迅速壮大。2011年TOP10的组件制造商中,中国占7家。

花无百日红。随着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欧盟各国大幅削减补贴,海外市场萎缩。欧美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不得不对中国产品进行双反。中国新能源在海外遭遇重创,只能退回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属于传统能源的势力范围。光伏危机并不是中国新旧能源势力角逐的结束,而仅仅是中场休息。上半场,新能源在海外坐过山车,风光刺激,险象环生。下半场的主要战场是传统能源的主场,战斗将更加残酷,短兵相接,孰胜孰负,难以预料。

传统能源会放新能源一条生路吗?虽不想,但“他”做不了这个主,还得听“家长”的。中国传统能源势力再强,也只是国内横,在国际上毫无影响力。而中国新能源拥有举足轻重的国际话语权,这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战略性政治资源。答案不言自明:不仅要在国内留条生路,还要养好,恢复元气,才能保住国际话语权。

当然,中国的新能源势力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在地方政府强力推动下,民间资本自2009年起纷纷介入光伏行业,扩产潮遍及全国。现在中国有100多个城市打造光伏产业发展基地,其中1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双千亿的光伏产业基地。据统计,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28GW,全球电池组件产能为63GW,中国的组件产能就占到40GW,确实是过剩。产能过剩必然带来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的严重后果,造成投资浪费。

多晶硅产业处于光伏产业链顶端。由于2011年欧债危机引起光伏市场增速下降,国际多晶硅市场价格降到22.5美元/公斤,这一价格比中国绝大多数厂家的成本还低,他们不得不停产而眼睁睁地看着国外多晶硅占据国内需求的半壁江山。尽管中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全球35%左右,但在能耗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做到30美元/公斤以下的不到3家。这足以说明,在多晶硅方面,中国高能耗低质量的落后产能过剩,低能耗高质量的产能不足。不进行自己的技术突破,纯粹照搬国外技术,一味采购国外设备,只能自食其果。

面对残酷的市场,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举起价格屠刀,价格战火从国外打到国内。利用规模优势,以低于成本价方式来拖垮竞争对手,这是违反商业道德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恶性竞争。价格战的发起者杀人八百,自损三千。同业被迫回应,欲哭无泪。降价压力从下游回溯到产业上游,唇亡齿寒。如果受益者是国内终端用户,倒也算一件善举,无奈国内市场踟蹰,2011年90%的组件都出口了。可悲的是,老外并不领你的情,还要告你倾销。

政府应该救光伏,但是要救光伏行业,不是去救某个光伏企业。光伏目前最需要的不是钱,不是地,而是政策和市场环境。政府通过规制引导,宏观协调,给新能源创造一个畅通、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电网平台,就是救光伏。

  何需去看欧美脸色?

面对欧美的双反制裁,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光伏业内企业领袖,以及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大家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立即启动国内光伏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通过规模、技术和产业链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成本下降。悲哀的是,国内用户并未享受到益处。2011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仅占全球2.5%。以目前光伏电池效率和价格来看,国内分布式屋顶光伏系统在并网且满足年发电1200小时的前提下,投资回报率为9.3%,大约8年可回收成本。因此,制约国内光伏市场的瓶颈不是成本和技术,而是政策。政策滞后体现在:并网难、审批难、补贴难。

电网此前要求,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必须自发自用,不许并网上传,出售给电网;只有经过特许权招标的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才可上传,而这部分电站每年额度很小。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本来应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它会给业主源源不断地发电创造价值,风险比证券产品低,维护简单,比经营一家餐馆、公司等实业容易得多。但由于只能自发自用,电站的建设容量受限于业主自身的最大耗电量,多出来的发电量只能浪费。如果想自己存储,目前蓄电池成本昂贵,维护成本高。

在欧美双反的倒逼下,并网问题最近似乎见到了曙光。国家电网10月26日公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来了个令业界震惊的180度大转身,从完全排斥改为“支持、欢迎、服务”,承诺全额收购富余电力、6MW以下免收接入费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收系统备用费、并网权限下放到地市公司等。

但国网的《意见》只解决了分布式能否并网的问题,至于并网上传的电量如何计量、如何结算、每度电给多少钱等,均未提及。目前,业界很多人对国网的态度转变仍旧持怀疑态度。

11月5日,我向国网北京市顺义区供电局递交了自家屋顶3KW分布式光伏屋顶发电并网申请,这也将是我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和市场推广的样板工程。电站投资约3万元,采用薄膜电池。薄膜电池成本跟晶硅电池差不多,而且弱光响应好,北京因污染多云天数较多,更适合薄膜应用。国网这次态度非常好,主动打电话了解系统细节和设计情况,到我家现场做项目可研勘察,并表示我家的项目不仅是北京市也是全国自新政发布以来首个分布式并网申请项目。经与国网磋商,我最终选择“全部上传”,而不是“自发自用多余上传”的接入方式。我的目标是争取发改委公布的每度1元的光伏上网电价,尽管度电补贴政策还不明朗。我所争取的不仅是自己的利益,而是身后广大潜在分布式光伏居民用户的利益。

并网阻碍消除后,电站投资者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电站的审批。这个问题关键不在电网,而在发改委。按照现行文件,哪怕是一个建在居民自家屋顶的3KW分布式光伏电站都要审批;各种审批报告和费用算下来估计需要50万元吧,而一个50KW分布式光伏电站通常全部投资才50万元。这不是笑话吗?既然国网容许 6MW以下分布式并网免收接入费用,发改委核准政策应该相应调整,6MW以下项目改为备案制。

项目核准只是电站建设的审批环节之一。一个电站从申请立项到最后并网发电,中间涉及至少9个政府机关部门(含电网),盖48个章(或许可证),长路漫漫。审批环节过多,权力寻租,滋生腐败,延误商机,给投资者到来巨大的额外负担。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一个朋友是一家光伏公司负责光伏电站系统集成的项目经理,他去年刚完成位于东部地区城市的一座1MW光伏电站建设项目。见面后我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连连摇头,一副痛苦表情。项目预算1200万元,应该能挣150万元,可是最后花了1400万元,还倒贴200万元。我问他2011年组件价格下跌40%,怎么会亏钱?他告诉我公关打点费用就有约300万元。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其他地方的情况,过程都差不多。

财政部后续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价补贴政策,将是国内光伏市场能否真正打开的另一个关键。经济界很多人士质疑光伏是个依靠补贴才能生存的行业,称“政府不该拿纳税人的钱去维持一个依赖补贴生存的行业”。但没有实现平价上网之前,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光伏都是政策市场。现在的输血是为了让它尽快度过幼儿期。当它能独立时,市场无限,受益无穷,你会发现现在的输血是值得的。

目前国家对分布式光伏系统的补贴主要是“金太阳”政策。金太阳补贴约为系统成本的50%,比例虽够,但门槛(1MW以上)太高,将巨大的分布式小型屋顶市场排斥在政策补贴以外。同时,总量也太小,2011年只批了600MW,2012年1.71GW, 对比40GW的产能远远不够。

据媒体报道,政府有关部门正酝酿调整“金太阳”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补贴政策,将“事前装机补贴”变为“事后度电补贴”。其次,补贴对象不要设定门槛,不管是几KW的居民屋顶,还是几MW的工业厂房屋顶一律支持补贴。我们希望看到一个通用、客观、平等、简易的度电补贴政策。最理想的情况则是国家规定统一的光伏分布式上网电价,像德国一样出台《强制光伏上网电价法》。

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产能,最全的光伏产业链制造业,最多的公共/工业/居民用建筑屋顶,广阔充足的阳光辐照资源,还有最高的能源消耗需求。只要国内市场打开,产业得救,民众得福,国家得利,何需去看欧美的脸色。

(作者系光伏产业业内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