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1年全球市场再启加速成长?
2020-12-17 17:14 产业链 新能源

2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1年全球市场再启加速成长?

来源:中外行业研究

2020年10月中国钴原料进口总量1.07万吨金属吨,环比增加59%,同比增加15%。2020年1-10月中国钴原料进口总量7.19万吨金属吨,同比基本持平。

今年1-10月钴中间品进口总量来看,同比仍是微减的。钴中间品国内需求端来看,今年1-10月硫酸钴供应量同比减少15%,氯化钴供应量同比增加19%,电解钴及钴粉供应量同比略增加,因此今年1-10月整体国内钴原料库存同比偏紧。

据生意社数据监测显示:11月钴价先跌后涨,钴价在11月底出现小幅反弹上涨。

截止11月30日,钴价265333.34元/吨,较月初(11月1日)钴价268666.66元/吨下跌,跌幅1.24%;较月最低点(11月24日)价位262333.34元/吨上涨,涨幅1.14%。

 

01

上游钴原料

需求走暖,供需延续紧平衡

供给端:短期供给偏紧,长期新增产能有限

全球钴原料生产在非洲,精炼集中在中国,贸易商及头部企业(尤其是Glencore)话语权大。

短期受非洲疫情和Mutanda关停扰动,供给持续偏紧;长期新增钴产能有限,预计2020-2023年新增产能约6万吨。

大型新投产项目包括洛阳钼业的TMF项目在2021年投产2万吨、Chemaf的Mutoshi将在2021年左右投产1.6万吨等。

需求端:走出疫情阴霾,未来成长可期

钴下游最大的需求主体是电池,短期受益消费电子回暖,逐渐走出疫情阴霾;长期无钴电池推进影响有限,低钴电池虽已成功研发,但完全无钴暂时无法实现。

SDI、Umicore、SKI、Tesla、BMW、格林美等下游厂商纷纷长单锁定钴资源,钴仍然必不可少。

价格判断:供需缺口凸显,钴价有望回暖

预计2020年全球精炼钴产量11.8万金属吨,需求12.3万金属吨;2021年产量为13万金属吨,需求为13.2万金属吨。

2020-2021年钴供需将实现反转,2020年钴供给缺口将达约5000吨,2021年缺口为2600吨。

目前钴原料供给紧张,正处于向钴盐和电解钴传导的阶段,钴价有望开启新一轮周期。 

建议关注华友钴业:上游资源到锂电材料一体化布局的先行者。


02

中游正极

2021年成本通胀、切入全球供应链的双重机遇

中国是全球正极材料的主力生产基地,未来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中国是海外新能源产业龙头不可丢失的关键市场。

中国已占据全球正极产能61%,海外电池、材料厂逐步落地中国产能规划,在完全竞争市场与海外技术倒逼下,中国的正极技术正走在全球前列。

中国正极厂商具有低成本、生产高效优势:成熟的“原料-加工”供应链、丰富的生产经验、完备的交通基建。

伴随着中国疫情控制得当、海外车企供应链本土化趋势,中国正极产业有望迎来“自循环+双循环”格局。

行业格局:头部厂商竞争激烈,行业壁垒不断走高

整体趋势:从分散走向集中,马太效应正形成。钴酸锂市场头部集中相对固化、铁锂市场面临产品分层和产能拼杀、三元市场因品质差异化显著而格局相对分散。高镍温和渗透,生产技术、资本投入、产能规模壁垒等均被提升。

全球扩能潮开启:中国产能走向海外,海外产能落地中国。规划产能的“走出去与走进来”为头部企业带来机遇、中国市场注入新活力。

正极材料企业的突围之道

(1)多维度增强“资源属性”,打造明确成本竞争力

原料占正极成本比例超过90%,钴/锂/镍原料价格是定价关键。

限制正极企业大手笔布局资源端的因素:资本投入大、优质资源稀缺、正极所需原料多样。

多渠道提升对资源掌控力:购买初级原料再自行加工、自上而下打造一体化模式、参股、签订原料长协、自建前驱体产能等。

低价“原料供应+库存”配合需求再度上行,产品盈利空间提升、获得现金流。

(2)时刻领先行业一步,不倦的投入于下一代技术的研发

高研发投入环节,电池与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壁垒日渐提高。

中镍与高镍材料优化,方向聚焦更高导电率、高比容量、高电压等。

聚焦非常规中镍产品的必然性:定制化产品附加值、性价比优势吸引力较强、安全与能量密度兼备。

工艺改进有望降低原料单耗、生产效率提升、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

(3)探索打破目前既定的产业链利润分配模式

契机:整车厂寻求更高产业链议价权,开始上拓电池厂。

不排除车企指定正极商配套供应体系电池厂的可能性:原料稳定供应、溯源合规、掌握谈判主动性。

届时配套海外的正极商迎来机遇,强者恒强:真实订单扩大市场份额、海外溢价带来现金流支持、获得更高利润分成。


03

下游动力电池

龙头能力圈精进、生态辐射扩大

2021年全球市场再启加速成长

纵向整合深化,龙头之外或迎机遇

 

产业下游开展垂直整合:

1)核心原材料稳定供应的战略诉求;

2)上游延拓增强议价;

3)直采模式以把控质量。

行业形成马太效应,龙头护城河深厚;多元化采购策略下,部分优质二三线电池企业或迎来更丰富机遇。

全球区域供应推进,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

全球产能布局提速进行,预计主要电池龙头2025年总产能约1040GWh,未来5年CAGR达21%。 

完善区域化:保证一定的区域化供应比例。

1)基于降本提效诉求;

2)产业具有战略地位,提升本土产业抗风险能力。

坚定开放实现内外双循环:中国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开放市场或受益海外入局与产品销往全球。

三元与铁锂需求明晰,未来仍将多元材料共同发展

三元体系具备较高比能、较好低温性能及快充优势,适合高配版车型,未来向高镍化演进。

铁锂体系在安全性与成本等方面具备竞争力,结合结构创新,正推动其向乘用车型渗透。

进入2020年,推荐目录中配套铁锂车型占比持续提高(2020年1-10批乘用车领域LFP车型占比14%,2019年仅7%)。

预计比亚迪汉、宏光MINI EV以及铁锂版Model 3持续热销,形成示范效应,推动铁锂份额提升。

2020年1-9月分正极体系装机中,铁锂占比30.3%,三元中低镍占比43.5%,三元高镍占比25.7%。

测算中国分正极体系的动力电池需求结构,预计2025年铁锂份额提升至约41.5%,三元高镍份额提升至约39.2%。

电池体系演进路径清晰,正向循环驱动技术变革

锂电体系是优选储能技术:锂电池比能由1991年的80Wh/kg提升至当下的300Wh/kg,综合性能更优。

动力锂电沿高比能的主路径升级:正负极开发方向是高比容、高电压,正向循环驱动下看好先进技术突破提速。

锂电或仍为主流:可再生能源发电情景下,锂电车型的动力效率可达70%以上,未来大概率仍是动力主流。

但先进储能技术均有细分应用场景:五矿证券分析师认为氢燃料等先进电池尽管商用进程较慢,但可能在细分领域导入。

天眼查APP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0万家经营范围含“充电桩、新能源智能充电、电动汽车充电”,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充电桩相关企业。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较多集中在广东、山东和江苏这三个省份,其中广东省以超过1.5万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占比近16%。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充电桩企业实力雄厚,超过36%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

从企业性质来看,有限责任公司占比约93%,有港澳台或外商参与投资的企业约有2,000家。

天眼查APP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超8成的充电桩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成立于5年之内。

具体来看,2016-2018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均在40%以上。

2015年,我国仅有约4,500家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成立,而2019年新增的充电桩相关企业数量超过20,000家,为2015年的近5倍。

截至12月2日,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APP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已新增超过2.3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的新增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94%。

系统集成大势所趋,结构创新亮点频现

工艺与结构的创新优化体现电芯到整车的集成趋势,主要思路是去掉冗余功能、多余零件、繁杂工艺、高昂材料等。

无模组化的电池系统设计体现产业降本决心,更反映上下游议价的博弈。渐进集约化,CTC技术已在酝酿,五矿证券分析师认为将可能因此衍生新型的细分产品(如智能化底盘)。

全球动力市场向上,渗透多元场景扎实需求

五矿证券分析师预计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达123GWh,同比增长5.4%;测算2021-2025年CAGR约38%。 

全球新能源大势所趋,储能等产业预计持续增长,我们测算全球锂电需求,2021-2025年CAGR达28%。

策略指引:长期跟随持续拓展能力圈的技术龙头,二三线正迎新机遇

动力电池龙头强者恒强:

1)技术积淀深厚;

2)具备技术转化为优质产品的能力;

3)产能推进积极叠加客户持续拓展。

二三线电池厂的机遇正在靠近:拥有差异化的优质产品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切入细分场景,在绝对增量向上的情形下受益。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现货市场,如果电动车销量进一步增长,锂矿供应可能将从盈余走向短缺。

根据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澳大利亚的锂价在10月份已经止跌。

赣丰锂业CEO王晓生也持相同意见,他对媒体表示,锂价上涨是因为电动车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销量上涨。

中金网也发布文章表示,通过观测市场变化来看,近期工业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均呈现上涨趋势。

目前据了解厂家碳酸锂基本处于无货状态,价格区间持续处于缩小中。现在市场逐渐进入年底备货的阶段,下游询价开始增多。

再加之材料厂成本提升较多,价格持续承压,使得市场调涨情绪较高。目前下游开始年底补库,各厂家碳酸锂出货量处于稳定,价格或将继续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