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风险投资会看错ITAT
2008-10-15 14:56 时评资讯

他们很可能会证明,一帮聪明人聚在一块,可以干一件很愚蠢的事

文|申音

这几个月来,国内VC业界最大的新闻是关于争议甚多的服装零售业新贵ITAT集团。

自《创业家》上期特别策划《商业模式狂热症》关注了这家公司的“阴阳两面”以来,有关它的更多问题陆续浮出水面。

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由于在上市申报材料中描述商业模式不清,以及被举报存在虚增销售数据等不正当会计行为,导致未能通过港交所的首轮聆讯,ITAT的78亿港币融资计划不得不暂时冻结。之前为其“保驾护航”的四大承销商中,高盛、美林已经双双弃守,只剩下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苦苦支撑。

更具戏剧性的情节是,随着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的东窗事发,居然也牵扯出ITAT与其千丝万缕的瓜葛。据《财经》杂志的调查,在王氏《和谐社会颂神州》的全国巡演中,“赞助名单中手笔最大者,当属服装连锁企业ITAT集团。”

《环球企业家》杂志的报道亦指出:ITAT经营惨淡,其在北京的18家店面仅有1家盈利,公司不仅拖欠员工工资,还进行了一轮大裁员。

那么,香港资本市场还可能为其继续买单吗?要知道,其78亿港币的计划募集金额仅仅略低于之前百丽(1880.HK)的86亿港币;远高于波司登(3998.HK)的55亿港币,中国动向KAPPA(3818.HK)的56亿港币,安踏(2020.HK)的32亿港币,以及美特斯邦威(2269.SZ)的14亿人民币。

试问列位看官,你认为上述哪一家品牌的知名度和卖场人气要低过ITAT?

至于ITAT是不是在“抢钱”,完全取决于你是否相信——它的创新模式能够“有效地利用中国服装生产加工中的过剩产能和商业地产投资热中带来的廉价场地资源进行‘零风险’扩张”。

蓝山资本、摩根士丹利、Citadel 和美林等大牌投资人过去是相信的。否则,它们不会在ITAT的两轮私募中,投入超过1.2亿美元来购买其未上市的股份。

但万一是他们错了呢?

那很可能就意味着1.2亿美元的血本无归,并刷新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头号灾难纪录。此前的纪录是由港湾网络保持的,华平等投资人为其扔掉了9800万美元,最后却只收回了中关村软件园里的一幢大楼。

ITAT的“商业模式看不懂”。其实一直是投资圈里的普遍看法。

前不久在饭局上,问过一个外资投行的中国区老大。这个项目找到他们甚至比大摩更早。他先是派了香港直投部门的主管去看,回来的人说“看不懂”,接着又从总部请了一位外籍国际零售业专家出马,还是下不了判断。保守是这家华尔街老牌投行的一贯风格,案子于是就被放过了。过一段,有消息说竞争对手大摩、美林都投了。新官上任的老大挺生气,专门写邮件骂了一通下属。

不过,现在他的心情大爽。我问他怎么看ITAT聆讯被否?他连说:“我们运气好呀。逃过一劫!”

又和另一位本土实力VC的执董聊天。他们投了好几个消费领域的项目。但ITAT的机会摆在面前也没碰。

理由其实很简单。他们的投资经理跑到ITAT总部深圳的好几个店里,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着他”,很不自在,因为“店里面售货员比顾客多得多”。“跟旁边的茂业百货根本没法比”。今年5月,和ITAT前后脚申报的茂业百货(0848.HK)在香港上市,集资30亿港币。

我问那位外资投行的老大,有没有可能在ITAT这事上,蓝山、大摩、美林全都看走眼呢?

他承认这完全有可能。解释只有两个: 一是根本没有做足尽职调查的功课;二是,聪明人的陷阱——“羊群效应”。

美国最好的商业作家之一Malcolm Gladwell写过一本《Blink》(决断两秒间)。在此书的开篇,他就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财大气粗的格蒂博物馆如何花1000万美元买了一个裸体男子雕像赝品。

事实上,不少最权威的外部专家在第一眼看到这尊貌似完美的雕像的时候,就感觉到它过于“新鲜”,甚至“本能的厌恶”。但他们完全是出于经验的判断,拿不出有力的文件,其结论未被采纳。

当最后的真相水落石出,人们发现律师忽略了一些关键的细节,而地质学家被造伪者用土豆制成的模具愚弄了。但格蒂博物馆的专家为什么没有感觉到不对劲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格蒂博物馆太希望那尊雕像是真品了,它是一家很年轻的博物馆,迫切地想得到世界级的馆藏珍品。

率先投资ITAT的蓝山资本,会不会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唐越是个投资界的新兵,却早早就管理了一个数亿美元的基金。尽管他请了毕马威做审计,AC尼尔森负责调查ITAT。但他或许应该跟我的同事一样,多去ITAT的店蹲点看一看,再花98元办张会员卡,买几件YOUNG POLO牌的衣裳穿一穿。事实上,最近已有报道揭露,为了应对投行调查,ITAT曾专门动员其门店员工,采取各种舞弊手段制造“虚假繁荣”,并统一应对口径。

“羊群”很容易就上当了,这往往在严重泡沫化的市场里出现。2006-2007年是中国风险投资业有史以来最亢奋的一年,数百亿的美元空投下来。而在资本市场上,“新消费”、“中国内需”更是和WEB2.0、新能源并驾齐驱的热门概念。蒙牛、如家、百丽、中国动向、小肥羊之后,人人都在寻找下一颗超新星。

恰好,ITAT横空出世,它有着很对资本市场胃口的“轻公司”模式,它以几乎是核裂变的速度进行规模扩张,它的老板已经创造过一个上市公司(尽管这家名为“金盾服饰”的公司后来很神秘的落入别人之手),它的财务报表显示上市几乎就是12个月以内的事。

有趣的是,中国最老谋深算的VC/PE都没有投资ITAT,不管是IDG、鼎晖,还是赛富、红杉,他们常常为好项目打得不可开交。投资ITAT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大摩和美林这样的大投行。直接投资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像赚外快,而非主业。他们显然希望在ITAT身上赚到投资和承销的两道钱。

二是像蓝山、Citadel这些老外投资集团,急着来中国淘金,却必须依赖一个中国“买办”。你能指望他们在企业管理上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吗?如果说有那么一点的话,就是唐越很早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卖家。

我估计ITAT的创始人团队已经套现完成。值得同情的是它背后的投资人阵容。他们很可能会证明,一帮聪明人聚在一块,可以干一件很愚蠢的事。

ITAT的离场之日,也许就是这一轮“新消费”投资泡沫的破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