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危机根源于 农村创业环境恶化(续)
2008-10-16 02:06 特别策划

但比有多少浙商能够存活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一轮之后,有多少浙商能由此升级、转型,脱离低成本加工制造的轨道,走上创造创新的道路

文 | 本刊记者 ?刘涛

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以前,骆驼从来不知道一根草会给它带来致命的灾难。

在2008年之前,大部分浙商没有想到,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这些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发生着的些微变化,有一天它的累积效应会逼得他们面临歇业、关厂、迁移、破产的厄运。

2008年六、七月间,规模在数亿级的飞跃、南望、金乌、保兴等浙江企业身陷崩盘的危局。有传言称,温州20%的企业停产或倒闭,义乌三成民企资金链断裂。经过30年来的高歌猛进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浙江陷入了一场深重危机中。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创业家》先后三批记者奔赴浙江,深入危机的核心区域温州、台州、义乌等地,从我们采访调查的情况来看,以出口为导向的浙江加工制造型企业至少有一半以上挣扎于生死线上,而且目前他们基本束手无策。

在这场30年未有的经济大震荡之下,为了让读者真切地了解浙商的生存状况,《创业家》集中采访了约50余位浙商,并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12家企业,他们的规模从300万到200亿不等,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将企业创始人正在经历的艰难时刻呈献给读者。他们中有崩盘者、有命悬一线者、有幸存者、有惊险一跃成功转型的、还有穿越数次宏观调控的常青树。

在巨大的经济风暴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而无力的。浙江之行使我们发现,决定浙商沉浮的因由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提前预知环境变化,并因此顺势而为,调整自己的节奏。那些预知了宏观环境的变局及程度,并因此迅速收缩、转型升级的企业安然无虞。那些陪葬、挣扎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类似的:三十年来,他们始终依靠廉价资源,雇最便宜的工人生产廉价商品,他们埋头苦干,很少抬头看路。他们习惯了做草根,和大树相比,小草更容易成批地蔓延开去。但今天,这种“习惯驱使”已经走到了尽头。压死骆驼的并非稻草,而是因为骆驼不知道挪窝。

在我们采写这组稿件的同时,危机正由浙江扩散至更多区域、更多企业: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万科集团总裁郁亮等开始大谈“过冬”,而浙江一新制药董事长郑亚津因不堪忍受企业崩盘的压力,自缢身亡。

危机正在加剧。

但比有多少浙商能够存活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一轮之后,有多少浙商能由此升级、转型,脱离低成本加工制造的轨道,走上创造创新的道路?会不会这一季冬天过后,那些低成本制造商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期盼浙商跳出这样的宿命。

或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看来,这个答案是悲观的。毕竟那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创业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能否得到改善,现在看来仍是一个长久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