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的应用机会
2013-10-08 10:43 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真正大规模的商用可能还要假以时日,但这并不妨碍真正有前瞻眼光者先期布局这个市场。有传闻称,小米科技已经开始量产第一款智能手表产品了。

作者:宗秀倩

智能手表市场的浮躁与喧嚣中是否蕴藏着真正的大机会呢?先来看看智能手表制造商描绘的美妙使用场景:

带着智能手表,人们不必时时拿出手机,轻轻一瞥手表,短信、电话尽收眼底,微信、微博随时处理;通过语音识别可向智能手表发送指令,智能手表一一记录任务并适时提醒;运动时不必携带大屏手机,可以用手表记录运动轨迹以及身体反应;休闲娱乐场合,生活消费类信息一一推送到智能手表,实惠又方便……

在研究者看来,智能手表成为一个可期待的下一座金矿。Business insider 旗下的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表销量将达到9160万部,营收将达到92亿美元。他们预计,将来每20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与智能手表配对。

不过,现实距离这一预计还相去甚远。曾在三星、联想等公司负责研究可穿戴设备的朱刚认为,人们对智能手表的需求很可能是一种伪刚性需求。“从解决用户需求的角度而言,人们对智能手表的时间需求已经不成立,用户佩戴的装饰性需求也不成立。”

在他看来,因为手机的存在,大部分人已经不戴手表。即使戴手表,不是为看时间,而是出于装饰性的需求,或者说一种身份象征。这种手表大多出自传统的机械表厂家,而非科技公司。价格至少在2000元以上,而非价格在2000元以下塑料感极强的智能手表。

“如果人们抬起胳膊用智能手表看新闻,就像小时候被体罚时使用的侧平举,几分钟就累的不行了。”朱刚这样形容。

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开始削尖脑袋挤入狭小的屏幕中。三星GALAXY Gear在中国的本地化应用已有50多款。比起手机上的完整应用,这些呈现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更像是阉割版。

这不能怪应用开发者,因为硬件也刚刚起步。回顾已发布的几款智能手表,目前都在售卖概念的阶段,无论是三星还是国产厂商的智能手表,只是一个半成品。乐观来看,随着各家科技公司纷纷试水智能手表,在不断试错,先驱变成先烈后,关于智能手表的最佳应用状态方可浮出水面。

扩展还是刚需?

刚刚过去的9月,一大波智能手机等新品生猛来袭。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智能手表作为新生力量加入到竞技军团,甚至抢了手机的风头。

智能手表Pebble的创始人Eric在回忆其发明智能手表的创意时,主要因为天气寒冷骑车过程中接电话很麻烦,抬起手腕选择性回复来电便成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在Pebble之后,一系列厂商相继加入了手腕上的竞争。

过去两个月,三星发布GALAXY Gear,高通发布Toq,索尼升级Smart watch 2,中国厂商中果壳电子的Geak watch,映趣科技的inWatch也悉数发布并开售。最近,可插SIM卡打电话的A.I Watch也加入到智能手表阵营。

但对大多数用户而言,目前智能手表提供的功能都属于手机功能的延展,从各家智能手表提供的功能来看,无非分为几类:

一是通知类。智能手表的提醒功能更像通知扩展器角色。比如,索尼Smart watch 2的未接来电通知、短信/彩信、电子邮件和日历等。三星GALAXY Gear可以通过蓝牙同步智能手机的电话、短信,应用如微博、微信、Zaker等社交、资讯类应用的推送通知也纳入其中。

二是社交类、图片类应用。比如,索尼Smartwatch 2把人人网、新浪微博已经纳入其中,三星GALAXY Gear把微博、微信、Path纳入其中。

三是拨打电话功能。目前这些智能手表或者可以辅助拨打电话,或者可以插入SIM卡独立拨打电话,前者如三星GALAXY Gear,后者如A.I Watch。但是,智能手表拨打电话需要使用免提装置,通话的私密性无从可言。

唯一目前各家厂商可以打的噱头是类似可穿戴设备一般,通过特有的传感器功能监测用户所处的环境以及身体状态。Pebble是将运动模块作为自己的主打功能之一。目前国内的Geak Watch和inWatch也将运动健康模块作为卖点来吆喝。最近,苹果从健身、医疗和时尚行业频频挖掘人才,以开发iWatch。可以想见未来,iWatch也会将运动模块成为主打功能。

有多少应用可以承载?

在人们对智能手表这一革新产品抱有种种美好期待的时候,现实总是无情的。

一方面是来自人们与手机信息无缝对接的质疑。可以想见,作为距离人体最近的电子设备,智能手表对用户构成的侵扰要远超其他设备。

“智能手表看起来是一个信息入口,但对用户而言,其信息服务并没有最本质的需求,也没有达到智能的要求。”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人们已经习惯于手机上的频繁推送,但是人们不便于携带智能手机的场合是否确实需要被无缝通知占满?目前智能手表厂商并没有解决消息通知与用户信息承载能力间的平衡问题。人们更希望智能手表安安静静的存在着,真正有要紧之事需要唤起用户注意的时候才恰当的出现。

“半夜三点把你叫醒,只是为了通知你有人转发了你的微博,这种做法真的好么? ”有人这样吐槽智能手表的通知功能。

另一个来自于智能手表功能实用性的质疑。

相比较智能手机越来越向大屏幕进化,通过智能手表的小屏幕使用一些应用似乎有些反潮流。在一个如以往功能手机大小的屏幕面前,很难想象智能手表能像手机一样被用户反复折腾,重装系统以及反复卸载安装大量的应用,由于显示以及输入的限制,手表可承载的应用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比如三星 Galaxy Gear 上有 Evernote、Pocket、Path、line等应用,在本地化方面,也已经和去哪儿、百度语音助手、大众点评、航班管家、百度地图等近50款软件。不过这些应用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多半只能利用摄像头和语音来使用。比起完整的手机应用,只是阉割版或者简化版。

比如,Evernote本是是一款强文字类的应用,但在智能手表上更多的是用其储存照片。而如微信和line之类的即时通信应用,也只能使用简单的语音回复或收听功能。

如果用户想通过智能手表发短信,多半用智能手表的语音助手,用户需要要对着手表说话,通过语音识别转化成问题来发送短信。由于语音识别的准确性问题,一旦出错无法更改错别字,只能重发。

如此对比,最终发现,在智能手表领域,最适合,目前最为成熟的应用只能是运动健康管理类应用。人们在运动时不方便携带大屏智能手机,带着智能手表可以解决运动监测以及必要的信息沟通,运动场合成为智能手表的专场。

应用依赖于硬件提升

看似热闹的智能手表市场只不过处于早期不成熟阶段。“目前1.0版本的智能手表厂商都活不下来,都是属于过渡性的产品。”一位从事可穿戴设备的人士这样预测。而搭载在过渡性产品的软件应用发扬光大的机会也非常渺茫。

悲观的原因之一来自于硬件的致命伤。几乎需要一天一充电的智能手表,续航能力还很初级;作为功能主力军的摄像头配件多半在800万像素左右,远不及目前智能手机1300万像素的标配;功耗高容易发热,对于紧贴皮肤的手表而言,没有舒适度可言;即使作为装饰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极强,远不如机械表甚至是一些电子或者运动手表。而传统的手表制造厂商无心涉足智能手表领域,只怕拉低身价。

不过,智能手表应用目前的鸡肋状态可能慢慢会有解药。

一是柔性显示屏的真正诞生以及运用。有关柔性屏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最新的传闻称,三星公司将会在10月份推出旗下首款搭载柔性显示屏的智能手机产品。假如柔性屏确实得以运用,“手表可以变成手环,佩戴舒适度增加,且显示方式不受狭窄屏幕限制,合适的应用可以在智能手表上有发挥空间。”朱刚说。

另一个来自于语音识别技术的提高。语音识别与智能手表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手机屏幕狭小受限的前提下,对语音识别和语音指令控制的要求更为刚性。“语音识别技术中的声纹唤醒和声纹密码技术可以很好的运用于智能手表上。”科大讯飞移动互联网事业部副总经理章继东认为,声纹识别和语音唤醒等功能可以成为智能手表的典型应用。前者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做为开启设备的密码,后者则在用户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唤醒设备。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功耗问题的解决。如小米科技CEO雷军在今年8月的互联网大会上所言,智能手表最大的问题就是电池,此外芯片体积如何做得足够小,将更低功耗的芯片能够集成到一块手表难度很大。

智能手表真正大规模的商用可能还要假以时日,但这并不妨碍真正有前瞻眼光者先期布局这个市场。有传闻称,小米科技已经开始量产第一款智能手表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