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场背后的抉择:抱团还是桥归桥 路归路?
2013-10-12 17:07 硬件 可穿戴 抱团

?眼镜不再是眼镜,手表也不再是手表,鞋子不再是鞋子,衣服不再是衣服,钥匙不再是钥匙。

不要怀疑,你几十年来的惯性认知在不远的几年内将会被彻底颠覆。人们所习惯的对于物体的功能认知也将被彻底改变,比如谷歌眼镜,可以让你体会到第一视角的摄录,以及换位体验和分享。

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的下个热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基础条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成熟、移动用户全球范围内爆发式的增长,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阔。

对于传统硬件公司,互联网公司而言,进军可穿戴市场,可以称之为分别往产业链的下游和上游寻求突破。是抱团跨界合作、各自转型还是桥归桥,路归路、硬件做硬件,软件做软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

各自转型,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这是转型升级的机会,也会是让自我逐渐没落的强力漩涡,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等曾经的巨头的沉沦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没有及时跟随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进行转型。而抢占可穿戴设备的硬件市场,就是抢占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而对于传统厂商来说,传统的硬件制造业面临着技术、成本、人力等各种瓶颈,硬件软件化,甚至未来的软硬服务一体化,比如苹果,因此,是冒险追随可穿戴市场的步伐,布局圈地,还是坚持在自己的世界,精工细作,需要好好考虑。

目前来看,许多百年汽车厂商也开始降低对于硬件性能的追求,而转而加入车联网的许多噱头,例如,福特、jeep、宝马等等都在快速布局主打移动互联概念的车载系统的解决方案。

许多传统手表厂家也开始踏足智能化领域,宏基,索尼,谷歌,苹果,三星,戴尔,微软等都已推出或正在研发智能手表。虽然奢侈品手表厂商们对智能手表不屑一顾,但不可否认许多中低端主打年轻市场的手表厂商们已经开始追逐潮流了。

?硬件服务化的“改良” 是否有人买单?

可穿戴设备的随时随地在身边,比如能监测血压,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的健康手环, 而这突出的是它作为信息采集的工具,延伸出来所带来的服务,比如对于孕期胎动的监测,进而对于胎儿异常的发现,加以数百万计的采集,对于研究先天性和遗传性的疾病或者有一定的贡献,比如对于身体疾病的监测,对于远程化的医疗,有许多作用。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有了可穿戴设备,那最近风靡的美剧《性爱大师》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

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关键不在设备里,而是在服务里,而不是硬件,也不是信息采集,没有后面的应用市场的支撑、没有后续软件应用的消费和支付渠道的打通等一整套生态系统,一个有点噱头,从传统硬件改良而来的穿戴式设备,到底谁会买单?对于传统厂家来说,杀入可穿戴领域,非要追逐这个潮流,除了硬件的看门本领外,其他的基本是从头开始,联网产品的服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数据的连结、交换和分析,传统硬件厂商,没有应用支撑,没有服务体系,也没有对于精准数据的分析研究等经验。

一搭一,是不是更好卖?

传统的硬件公司,只能走软件搭载在硬件的道路,硬件卖得贵,软件免费,来逐步建立闭环生态系统;而做软件起家的互联网公司则是要走硬件搭载软件的道路,软件可以开发成千上万,眼花缭乱,各种同步无缝闭环,而硬件则应该是走低价的路线,通过低价的硬件慢慢地建立自己的终端产品体系,而不用依附于其他的硬件产品上,在别家上软件“打长工”,建立自己的“硬件+应用+云”的模式。

最让互联网企业眼红的对象应该就是小米,从小米手机到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将应用系统和硬件捆绑,依靠用户口碑形成社会化营销,最后形成自己稳定的软硬件消费群体和生态闭环,对于众多跃跃欲试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进军手机为时已晚,而可穿戴设备这块还未爆满的市场倒是可以分一杯羹。虽然蓝图美好,但互联网等软件公司面临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没有市场渠道。硬件制造的原材料、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的建立、线下实体的售后服务保障等都是硬件厂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熟的,仅仅依靠线上营销的渠道会阻碍发展空间,许多企业因此寻求和硬件厂商抱团合作,走跨界合作的道路也不失为一个降低风险成本的方法。

PS:微信公共账号:留白,微信号:xiaoxieliubai. TMT领域的万象杂谈,独立观察,欢迎关注。

Via 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