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是吴晓波为了回答企业家的角色问题而鼓足勇气、溯源而上,经过对1870年至1977年中国企业史的梳理,将打捞出的碎片重新整理出来的新书。相比起他前一部著作《激荡三十年》,新作《跌荡一百年》吴晓波同样采用了寻找中国企业史的历史拐点的方式来叙述,不同的是,后者时间跨度更为漫长,解答的问题更为尖锐。
吴晓波说:“在翻阅历史的时候,我其实非常失望,我几乎很难从中找到企业家的群体。”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有一句话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家群体:“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层没有占据显要位置,他们只是一个配角。”美国耶鲁大学的史景迁是西方最好的汉学家,他的《追寻现代中国》从1600年写到1989年,整整389年,也几乎没有企业家群体的踪影。“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进步有着巨大贡献的这样一群人,他们居然没有出现在历史之中。这个被历史忽略的群体为中国提供着各种物资,然而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是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他们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等待着被人再次忆起,而我要做的正是将他们唤醒。”吴晓波说。
吴晓波在2007年曾撰文写到:“在一部电视剧中,最受瞩目的当然是男一号,其次是男二号,可是很少有人关注男三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政治家扮演的一直是男一号,知识分子是男二号,企业家则是那个可有可无的男三号。”对于吴晓波来说,《跌荡一百年》无疑是一个打捞男三号的巨大工程,他是这个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而我们的所有人则是男三号漂亮转身的见证人。
当下的企业家早已经作别了男三号的姿态,他们已经开始逐渐显示出了新领袖的霸气和雄心,他们无疑将是中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我们应该同样记得那些曾经被历史边缘化的男三号们??
为了纪念他们,在《跌荡一百年》的序言结尾处,吴晓波这样写到:“我仿佛真的听见,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衣,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