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store
2010-09-15 06:21 特别策划 store

Store时代来了,中国企业有戏吗? 在中国当下的商业环境中 能够生长出健康的Store吗? 我们深表怀疑

文 / 本刊记者 饶宇锋 编辑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Store,英文原意是商店。可眼下,它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最热门的词。

因为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风靡,因为iPhone里面有个独一无二的软件应用商店App Store。上市仅两年,这个封闭的Store里已经拥有了超过25万款应用,接受用户逾50亿次下载,开发者通过应用销售已获得10亿美元收入。从主流软件提供商到几个软件工程师组成的小型工作室,个个都在竞相为苹果的Store平台开发应用。

“杯具”在于,因为水货泛滥,因为国际信用卡支付问题,接近70%的中国iPhone用户都是用的盗版软件,虽然iPhone手机热卖。

但这对全球第一大手机市场的其他玩家来说,却是件好事。运营商、终端厂商、SP、互联网公司,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Store”,反正“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更何况这种模式的进入门槛看起来又是如此之低(这至少是相当一部分产业界人士的看法)。

某国产手机厂商负责人曾跟《创业家》记者谈起过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采访。“没有Store?啊!那你怎么卖产品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负责人一时无语。“不搞Store我就out了吗?”半年时间过去,《创业家》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这个手机品牌的Store最快将在年底前上线。

但这些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Store”能成功吗?

不用怀疑中国厂商的“山寨”硬件本领,可迄今为止,国内企业在软件应用销售方面还找不到管用的赢利模式,国内愿意为软件付费的用户还很少。

在过去的两个月,《创业家》记者拜访了近30名业内人士和数目更加庞大的用户,测试了目前国内已经上线的Store平台(详见后表)。结果却让我们担忧,因为我们看到:

1.个体开发者并没有成为目前国内Store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常常被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补丁;

2.厂商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Store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大礼包”营销策略而已;

3.要么太依赖于过去的资源,要么与现实的预算、经营指标联系太紧,要么想着用什么预置软件的机关手段,真正有格局气度的不多。

苹果App Store的成功本质上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功,任何表面上的形似都只是一种假象,我们毫不怀疑搭上Store的顺风车,很多厂商的硬件销售生意会有不错的表现,但这无法长久。

过去十年,这样的事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用一种投机取巧替代另一种投机取巧。告诉你一个评判好坏Store的最简单方式:“如果谁告诉你他的Store已经保本或者马上就要赢利,别怀疑,他一定是坏Store”。我们有理由相信,搭建Store系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一定会是一个长期经营和持续投入的生意。

在中国当下的商业环境中能够生长出健康的Store?我们深表怀疑。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也请《创业家》提醒以下6类人,他们一定做不好Store:1.没有彻底想明白的;2.没有实力搭平台的;3.想做,环境不允许你做的;4.什么都想自己做的;5.不明白开放平台是什么意思的;6.没深刻理解免费的。

苹果的造反派

当苹果App Store于2008年出现后,iPhone一下抢走了最敢花钱的客户,这让所有手机大佬们坐卧不安(详见后文苹果App Store的生态链图解)。

每个人都很清楚乔布斯的成功几乎无法复制。如果苹果的这种商业模式占了整个产业的主导权,那所有人真应该重学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就是专业分工。而苹果干了什么?从芯片(iPad用的是苹果自己开发的芯片)、Store、硬件、iOS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广告,全是他自己的。但是我们依然相信经济学理论是对的,专业分工代表着全球化,所以这只会是一个现象,未来一定不可能是这样,因为现实生活中99%的商品是自由流通的,只有1%的商品是专卖形式的。

单凭国内企业,根本没有独立开发操作系统平台的实力。幸好还有另一个“怪物公司”Google。它推出的Android Market 应用商店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下载超过10亿次,应用超过10万款。更重要的是,Google将互联网的开放原则照搬到了Android平台上,大家可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各取所需。高高在上的Store一下成为了人人可以参与的大众游戏。

Google的免费大餐就真的好吃吗?这让国内玩家们都很纠结,尤其是在Google存在着退出中国市场的很大可能性的情况下。

国内平板电脑厂商壹人壹本最初选择的是微软的WinCE平台,并得到了微软的大力支持,获得了中国仅有的四家JDP(联合开发伙伴)的身份,可谓宠爱有加。但因为微软动作的迟缓让其T1系列产品留下了网络浏览不畅的病根,无奈之下,在其二代产品T2上,壹人壹本选择了Android系统。类似的厂商并不在少数。

“出现一家独霸的局面对整个产业绝不是好事,即使这是一个足够开放的平台。总是被别人扼住喉咙,总是干着帮人添砖加瓦的活,这是饮鸩止渴,但是你能有什么办法,大家都这么干。即使你只想卖硬件赢利,Store已经成了行业标配,你能不搞?” 某二线手机厂商反问《创业家》。

当然,不少厂商更愿意给Store加上另外一种注解:以中国人的智慧,这个平台最后真的会变成一个软件的壳儿,再加上中国人自己的商业道德和逻辑。

没人监控是中国商业环境的最大特点,大家就喜欢这个。Google已经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苹果从来就没正眼看过中国。这一次,大家都处于一条起跑线上,这事值得一试。

或主动,或被动,所有想在智能机上有所突破的厂商都加入了Store建设中。“花自己的钱,大家还是比较谨慎的,自己做不了,不少厂商都选择了第三方的平台,如机锋等进行合作。”资深电信分析师程宏认为,三大运营商的主动出击,更将这出Store的大戏推向了高潮。

“所有喜欢iPhone的用户都是我(苹果)的用户,不是你(运营商)的用户。因为尽管用户使用运营商的网络,但是所有内容都是在我的在线程序商店下载,而且钱都付给了苹果。”狂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曾这样挑衅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全球运营商。他认为,运营商就是管道,管道只应该做好本分。这直接激怒了运营商,也促成了OPhone平台的诞生。

在与苹果iPhone的谈判进行到半年的时候,中国移动开始了自己的OPhone计划。在内置了与苹果App Store相差无几的“在线程序商店”(2009年8月17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在线程序商店“Mobile Market”,以下简称移动MM)之后,中国移动终于高调宣布要做中国的“苹果”的角色。

一年时间过去了,OPhone的糟糕表现终于让全球第一运营商感到了沮丧。

为了尽快推出OPhone争口气,负责平台开发的播思通讯不仅设计了独立的UI层,甚至改动了Android的底层代码。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在Android频繁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应用使版本老化的OPhone手机无法安装。因为在谷歌持续不断推出Android升级版本的同时,为了解决底层代码的兼容性问题,OMS每个升级版本都面临巨大的工作量,这让播思通讯常常疲于奔命。

bug不断的OPhone让中国移动和他的合作伙伴都感到挠头。中国移动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创业家》表示,中国移动内部正在重新评估OPhone的价值,不排除放弃的可能。而已经运行一年的移动MM平台,人员接近200人,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却一直在20万元徘徊。

在Frost& 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看来这完全是胡闹,“中国移动该醒悟了,凡是想做甲方的都没戏,用户才是真正的甲方,觉得自己是甲方的死定了,不光移动,包括电信、联通都没戏,除非你能全预装。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Android平台并不是放任的,只是我不收钱而已,不代表我不控制,而且它的理想很多都是合理的,因为是在iPhone基础上改进的,它会强力地控制版本分化。所以,你要是直接用Android没问题,想在上面再去搞一套东西迟早会倒霉。”

失望的开发者

2010 年 6 月 7 日,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乔布斯在演讲台上兴奋地宣布 App Store 分账给全球开发者的收入已超过 10 亿美元。“这是整场发布会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乔布斯说,“所以,让我们再来干它一回。” 这是上线两年来 App Store 成就的最完美展现,如苹果所言,“App Store 已成为全世界最繁茂的应用社区”。它为 iPhone 、iPad 和 iPod touch 的热卖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器,同时也为数万名个人开发者创造了机会,其中不乏幸运的“极客”单枪匹马实现致富梦想的神话。

所有的个体开发者都津津乐道于此。

国内最大的苹果开发社区Cocochina的投资人陈昊芝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两年的时间,苹果分账10亿美元给全球开发者,其中中国开发者大概获得了其中的10%。按照乔布斯的预测,未来2年,大约会分出40亿美元。这就是一个50亿美元的市场,相当于2000年整个互联网广告的总和。Google的Android平台同样令人期待,保守估计,两年之后采用Android手机和互联网相连的用户会超过5个亿,按照Google广告分成的比例,这个市场同样在50亿美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到2012年,开发者可以参与分成的市场价值超过100亿美元。”

按照乔布斯的描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大公司、小创业者之分,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唯一的差别就是你的应用是否足够好。还能有什么比这更能鼓舞开发者吗?自2008年3月App Store正式上线,涌入其中创业的程序员成几何级数增长。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程序员们两年前的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激情大大衰减。

《创业家》调查发现的一个事实是,早期在App Store平台活跃的国内优秀开发团队大多已经转型不再从事应用开发。随着国内Store平台的暴增,这样的局面会发生转变吗?包括微软、诺基亚、黑莓、三星、联想、中国移动等一干巨头和第三方平台不是都已经投入巨资加入这场角逐了吗?他们能真正拉回开发者的心吗?

“在App Store上做开发能长出大公司来吗?反正我没看见过。App Store是一个公正、公开的平台。之前,我们开发过的应用曾经被评为过精品,但是我们开发的新应用和一个新手开发的应用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在一个拥有超过25万应用的大平台上,你之前积累的品牌基本上一文不值,指望卖应用赚大钱?太累了。”博看文思,这个在苹果开发圈有着传奇色彩的开发团队现在已经将主要业务转向了外包和开发者培训。

“我们在5、6月份刚刚收购一个Android团队,主要做开发者社区的应用,好的团队我们会投资,给予一定的创业基金。按照计划,宇龙酷派用于与开发者合作的开销逐年递增,去年是400万元,今年是600万元,明年的预算是1000万元。”宇龙酷派移动事业部总监郭晓涛充满信心地说。

为继续鼓励开发者,宇龙酷派基于Android平台的Coolmart筹划的分成比例不是惯常的三七开,而可能是1∶9,或者是0.5∶9.5,也就是只拿销售收入的5%~10%,其余收入都给开发者,并帮助推荐应用,鼓励开发者在Coolmart上获利。在增加应用数量方面,宇龙酷派甚至启动了直接外购。通过一家合作伙伴,宇龙酷派直接购买国外的应用资源,买到后第一步是转成中文版本,第二步是进行适配,让应用程序符合中国用户的习惯,第三步是测试然后上线。郭晓涛透露:“我们马上就要签协议了,合同流程正在做,首批从国外购买的是Android的1000个应用,大概花了500万元,其中独家买断的有8%~10%。”

但真正的开发者却对变了味的Store感到疑惑。

“之所以大软件公司不碰手机应用软件,关键在于他们对创意风险的担心,个人开发者可以开发10款应用软件都不赚钱,他能承担高风险,只要1款热卖,个人开发者就赚回来了。可商业软件公司就不行,他们开发10款至少要热卖3款才能赚钱,即便3款都赚钱,收益的容量也不足以满足商业软件公司的胃口,所以全球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的生态一直在偏向个人开发者。但是国内众多硬件厂商对于Store的理解依然是IT时代的大礼包,你一批就搞回来1000款软件,肯定优先推自己的应用,谁还有兴趣去为你开发。这和开放的Store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会严重扼杀开发者的积极性。” 机锋网创始人谈毅认为。

2010年年初,联想乐Phone曾大肆收购应用软件,其负责人找到139.Me创始人朱连兴,希望花钱购买50款左右的应用软件,几次谈判下来价格总是无法谈拢。直到近日他才打听到对方的真实情况,“50款软件,他的预算只有5万元。”在朱连兴看来,这些大佬做应用程序商店的路线,让开发者感觉根本不是想建立长期合作,你就是凑数的。

这样的局面让开发者非常生气,“对于采购者来说指标就是一切,领导说要有1000款精品,那我就去购买1000款。我们又不是冬储大白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者说。

真伪Store

俞永福是一个Store平台的发烧友。作为UCWEB(优视科技)公司的CEO(其主打应用UC浏览器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浏览器),他对于所有 Store平台的态度只有两个字:跟进,“每个平台,我们都会抽调不少于10人的团队进行有针对的开发”。目前在各大平台的手机浏览器下载量中,UC一直排名第一。

在他看来,Store模式与传统的商店模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将传统领域的商店大致归结为四大类,而对应都有Store存活的机会:

第一种是垄断的特许经营商店。比如奥运商品,只有在这儿能买到。这需要你拥有足够独特的资源;

第二种是综合性大商场,在这里谁都能买谁都能卖;

第三种是专卖店,只卖某一类商品,不求大而全,比如书店、音像店;

第四种是便利店,它们可以无限接近消费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我的建议,前两种店的创业机会已经很小了,那是大佬玩的。但是后两种却存在很多机会。你为什么不做一个专为游戏玩家服务的游戏Store,或者专为女性服务的Store呢?”俞永福称。

中国Store的现状是,一方面,各大厂商只是搭了一个Store的平台,但却缺乏足够充足、活跃的内容;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开发者踌躇不前,因为他们看不到“有收益、可持续”的商业前景。

回到苹果的App Store,有一个词很有意思:“翻墙”,在Windows平台、Google平台、Symbian平台没有,只在苹果这个平台有,为什么?第一,封闭;第二,计费。这是一个垄断的生意,垄断生意的诉求是高利润。Google则完全不同,它用Android平台圈地,在上面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大卖场。大商场第一诉求是人流量。

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是否有适合中国特色的Store之路呢?

这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应用程序平台和其对应的生态系统变成一种关键模式,有没有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足够把控力就成了所有希望构建自己生态系统的企业必需认识的问题。

而Store不断地演化也在向中国效仿者们展示出无限的商业诱惑力。7月1日,苹果的iAd移动广告系统正式上线,这就和一心希望从移动搜索、广告收入获得收益的Google较上了劲。

但苹果、Google做得再好也总归是别人的生意,中国Store的商业模式会是什么?或者根本做不出一种模式?

(本刊记者王冀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