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糟糕的商业决策!
2012-11-29 09:19

【导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商业史上曾经辉煌的大佬公司,如柯达、摩托罗拉、雷曼兄弟、DEC、凯马特……一步错、步步错,等到幡然醒悟,悔之晚矣。那么这些公司都曾种下了怎样的因,最终结出了破产、被出售的果?近期,24/7WallSt.梳理出《财富》500强中因糟糕决策而谢幕的英雄们,有的刚褪尽繁华,有的则早已淡出我们的视野……

【译文】历史上美国大公司一系列拙劣的管理决策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证明是致命的,尤其在他们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保持增长的高额营收,以及有成功历史存在的时候。但是,并非所有糟糕的决策都导致相同的结果。最糟糕的决策分为三类:

胆大妄为,如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和凡士通(Firestone)。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崩溃方面,雷曼兄弟的过度杠杆化比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都要严重。凡士通对已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听之任之的同时,试图向新的轮胎市场扩张。这两家公司,都忽视了来自公司内部的警告:他们的决策风险过高。

错失良机,如柯达(Kodak)和摩托罗拉(Motorola)。柯达和摩托罗拉的管理层错失了所处行业结构性转变的良机,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在其原有的手机业务领域坚持太久,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其Razr或其他一系列与智能机相关的品牌杠杆效应。柯达在大规模生产前已拥有了数码相机的专利,但最终被诸如富士(Fuji)、索尼(Sony)等数码相机制造商远远甩在了后面。

运营落后,如凯马特(Kmart)。凯马特缺乏远见卓识,没有及时建立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以支持持续增长的顾客数量。这直接让其在与沃尔玛(Wal-MartStoresInc.)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败北。

为了找出史上最糟糕的商业决策,24/7WallSt.回顾了1955年以来,《财富》杂志的500强企业中,至少有10年处于前100强,但2012年已不在其中的企业。这些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惨淡的结果追根溯源就是因为糟糕的决策。

1.Motorola(摩托罗拉)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56年

>最高排名:23(1994年)

>最高收入:437亿美元(2006年)

>现状:分拆,移动部门出售

2006年,借助轻薄、时尚的Razr手机,Motorola在手机市场的份额达到22%。然而,公司在发挥Razr品牌的杠杆作用时,没能开发出新一代的智能手机,直到2007年,公司依旧在折价出售传统手机。等到2010年公司发布新的Razr手机时,Motorola不得不与诸如iPhone和Blackberry等产品短兵相接。尽管2006年的收入超过430亿美元,但到2010年,仅达到220亿美元。2006年10月到2009年3月这段时间,公司股价从107美元下跌到不足13美元。Motorola的移动部门,现属于Google公司,2012年的市场份额是11.2%,而苹果公司2007年发布的iPhone拥有17.1%的市场份额。

2.LehmanBros.(雷曼兄弟)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14年

>最高排名:37(2008年)

>最高收入:590亿美元(2006年)

>现状:破产

在房地产泡沫的最后几年,LehmanBrothers增加了借款数额,来购买更多的抵押贷款证券和房地产。到2007年,公司杠杆比率至少有31:1,意味着每1美元股本要借款31美元。这使得公司在其繁荣时代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是当房地产泡沫破灭时却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旦住宅和商业地产价格下降时,公司无力消化掉市场上的这些资产,最终导致损失。尽管其他投资银行,包括GoldmanSachsGroup和MorganStanley,杠杆比率同样很高,但是他们能够借助控股银行来获取政府救助资金,以此求得了生存。然而,政府的救助计划对于Lehman而言有点迟了,公司在2008年最终破产。稍后一份由联邦破产法院资助的报告显示,Lehman和其审计伙伴Ernst&Young采用虚假会计手段,掩盖了Lehman超高的杠杆比率,该比率实际高达44:1。但Lehman和Ernst&Young的管理层都否认了这一比率。遥想当年——1999年到2007年间,Lehman的收入从不足190亿美元,上升到超过590亿美元。在那段时间,公司在《财富》杂志的排名,也从88位上升到了37位。

3.Firestone(凡士通)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34年

>最高排名:24(1956年)

>最高收入:53亿美元(1979年)

>现状:被收购

Firestone自1972年开始生产子午线轮胎,以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公司采用了新技术帮助其产品在市场上领先于其他竞争者。就在那一年,公司文件显示,轮胎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橡胶掉线的问题。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司依旧在整个70年代继续销售该种轮胎。但是随后,迫于政府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压力,公司在1978年召回了近1000万条轮胎。起初,Firestone将错误归于消费者不合理的维护。然而,1980年来自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的调查引用了1972年的文件,指出公司实际早已发现了产品缺陷。这给公司带来了大量诉讼和负面宣传,并影响到公司的利润和销量。尽管股价在1980年4月从最低点反弹到6.25美元,但依然大大低于1969年的最高价33.25美元。1988年Bridgestone公司成功竞购该公司。

4.DigitalEquipmentCorp.(数字设备公司)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25年

>最高排名:27(1990,1993年)

>最高收入:146亿美元(1999年)

>现状:被收购

DigitalEquipmentCorp.,这家因生产小型计算机而出名的商用电子产品制造商,其财富缩水始于20世纪90年代。DEC的成功在于其产品价格要低于主流厂商。DEC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控制了小型计算机市场,直到90年代早期,仍未快速进入工作站和个人电脑市场。当DEC最终决定要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时,它试图采用自己的操作系统VMS,但最终失败了。同时,像惠普、SunMicrosystems这样的公司,借助UNIX操作系统(相较VMS,能容纳更多的软件应用),在工作站市场方面获得了一定的份额。而且在80年代末期,从惠普到IBM等电脑厂商,都基于Intel公司的blueprint和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开始主导个人电脑市场。DEC于1974年进入《财富》500强后,曾在1993年达到第27的最高排名。但1991年到1996年期间,DEC每年都在亏损,1992年和1994年亏损超过20亿美元。在1998年被Compaq年收购前,DEC已跌到了118位。

5.Kmart(凯马特公司)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11年

>最高排名:15(1995年)

>最高收入:370亿美元(2000年)

>现状:被收购

Kmart最大的失误在于90年代中后期,试图与Walmart打价格战。Walmart拥有著名的“justintime”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得其销售商们能够更有效的补货。Kmart在建立类似体系时失败了,这意味着当商店商品销售殆尽时顾客会感到很失望。在1998年6月—2000年6月期间,Walmart的股价上升了82%,而Kmar的股价则下跌了63%。虽然公司在十年转折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效率,但仍避免不了破产的威胁,并于2002年提交了破产申请,关闭了上百家分店。最终,SearsRoebuck在2005年并购了Kmart。

6.AmericanMotors(美国汽车公司)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33

>最高排名:38(1961年)

>最高收入:42亿美元(1984年)

>现状:被收购

在1987年被克莱斯勒收购前,AmericanMotors超过20年都处于下行状态。公司第一次报道其亏损是在6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因为在向大型卡车市场(每辆汽车的利润更高)扩张时,受到来自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的竞争并最终败北。尽管有亏损,但公司依然在飘摇中度过了另一个10年,直到1970年从Kaiser引进Jeep品牌。但是70年代后期疲软的经济,影响了Jeep的销量,并开始影响公司的现金流。此外,海外的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对其构成巨大威胁。日本汽车公司开始在美国市场销售小型汽车,而且在日本生产汽车的工人们的工资,要远低于美国。所有美国的汽车公司,包括AmericanMotors,在80年代都签署了长期的劳工协议,且规定的工资相对比较高。于是,AmericanMotors在1980—1986的每一年里,都产生了巨额亏损。

7.RCA(美国无线电公司)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28年

>最高排名:15(1968年)

>最高收入:80亿美元(1980,1981年)

>现状:被收购

消费类电子制造商RCA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曾受到高度关注,尤其是公司是最先在一个广阔的市场销售电视机的。然而,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公司开始走出其传统的商业领域,实施多元化发展,收购了一系列五花八门的公司,包括1965年收购出版商兰登书屋,1967年收购汽车租赁公司Hertz,1970年收购速冻食品制造商Banquet。公司甚至尝试踏入IBM的电脑主机领地。公司扩张速度之快,跨界之宽,导致公司无力进行有效管理,而且对核心产品线的研发投入相应缩减。当这些收购失败时,RCA宣布要回归其由彩色电视机为主的传统业务。然而,也就是那个时候,公司不得不与亚洲的电视制造商竞争,而这些制造商生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更加便宜。公司最终在1986年出售给了通用电气公司。

8.Kodak(柯达公司)

>《财富》500强在榜时长:58年

>最高排名:18(1989年、1990年、1992年)

>最高收入:206亿美元(1992)

>现状:进入破产程序

EastmanKodak在1975年研发出了数码相机,但并没在此技术上继续投资,是因为害怕威胁

到其胶卷业务的扩张。然而,Kodak的管理层们没有预见到胶卷业的日渐式微。直到90年代中期,数码照相的出现才促使公司进入数码市场。但是像富士和索尼这样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速度更快,Kodak再也不能在其曾经能够投资生产的产品上获得优势。到2001年,在数码相机市场,公司落后于索尼,处于第2的位置,但在每部相机上形成了60美元的亏损。到2010年,公司在数码相机的市场地位已下滑至第6。Kodak的股价在1997年达到峰值,超过每股94美元,这也证明大公司虽受糟糕决策的冲击,但往往能够支撑一段时间。到2011年,股价跌至每股65美分,而公司也在12月申请破产。Kodak,这家曾经的《财富》500强公司,再也不会出现在2013年的榜单上了。

更多报告请移步至:资本实验室 阅读

本报告由“资本实验室”(微博:http://weibo.com/coinsay)与“i黑马”联合出品,本篇文章由资本实验室孙万清联合编译撰写(原文作者:DouglasA.McIntyre,AshleyC.Allen,SamuelWeigleyandMichaelB.Sauter,原文地址:http://www.247wallst.com/2012/10/17/the-worst-business-decisions-of-all-time/),资本实验室原阅读、下载地址:http://www.coinsay.com/publications.html。如果在阅读报告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请联系post@chuangyejia.com ,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