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宝岛”
2013-01-04 15:50 宝岛眼镜

上万家眼镜店倒闭,连锁品牌宝岛眼镜成为这轮洗牌的受益者。

文/本刊记者 邓超

2012年12月初,宝岛眼镜五道口店的老顾客们收到一条该店迁往新址的通知短信。这家店成立于2003年1月,是宝岛眼镜进入北京后的第十一家店。在这片以“道口”命名的商圈,生意的风水如同车轮一样不停流转—能够屹立10年的店铺不多。如今,这家10年老店也终于乔迁,原因很简单:房租。

据宝岛眼镜管理这家店的大区经理林世彬介绍,他们与房东的合约5年一签,之前的房租是每年70万元左右,距合约到期还有半年,也就是2012年年中时,房东告知他们租金要涨到130万元上下。“我们会评估啊,涨这么多,摊下来的话,看看每个月能不能多做出来营业额。”与个体小店不同,在选店址这类事情上,直营连锁店一般由地区总部负责权衡和洽谈。最终他们选择放弃,挑选了现在这家面积略大、结构略差的店面。林世彬表示,自己负责的其他片区在租金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涨幅,五道口并不算太突出,而店面也不会逢涨即迁,“有些店即使会亏损,出于战略和步调考虑,也可能把它续下来”,想必这也是直营连锁店的优势。不过宝岛眼镜在新地方也没有受太大的委屈,新店距老店只有几十米,旁边还是公交站,总面积减小但门脸变大了。这里的年租金是110万元。

宝岛眼镜的“旧宅”据说被租给了汉堡王。林世彬说,零售业比不过餐饮,后者虽然也对房租敏感,但却可以“以量换价”,而眼镜店在量上没有优势。不过,据宝岛眼镜大区协理林金华介绍,这家店自成立以来一直稳定增长,业绩在北京120多家店中可以排到前二三十名,即使是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其账面上所反映出的也只是增速放缓。

原因何在?我们先来看看五道口的独特之处。这片商圈的繁荣得益于周边的高校以及近年扎堆的新兴企业。学区、社区、商业区带来了老师、学生、白领、居民、打工者,使得这里的消费层次错落有致,也为一个完备的商圈奠定了基础。宝岛眼镜的产品特性(近视者刚需)和价格区间(两百到数千)使它对这里的消费人群“大小通吃”,而其他餐饮、服饰店对人群的覆盖范围则没有这么广。

以这里的核心消费群体—学生为例,周边数所高校每年几万的学生更迭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客源,占其客流量的60%,其中还有不少外国人。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群,该店在店面陈设、商品置备上都以时尚、个性为基调,人员配备上也是年轻化、高学历。而与这部分人群的接触,也对他们掌握市场动向有所帮助。“不过学生消费水平低,每客单基本300元左右,远低于宝岛在北京的平均水平”,林世彬介绍他们采取了“以价换量”的策略,总部也会灵活调整这边的业绩指标。

有人认为,眼镜行业可以与高利润划等号,但林金华表示五道口店的净利润为20%左右,“品牌产品的价格都是透明的”。“2006年前后,社会上眼镜店暴利的舆论很凶,消费者也在嘀咕自己是不是一直被骗,也就在那个时候兴起了好多小店。”林世彬介绍说,2007年北京的眼镜店达到了20000家,而正常的保有数应该是5000到8000,但随着2009年经济的下滑,行业迅速出现洗牌。他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一些小店质量确实有问题,逐渐被消费者舍弃;二是经营成本提高,小店难以为继。“销量下降,库存增加,而库存决定你的现金流”,“我们连锁店可以由总仓灵活调配,不用压货,你如果只开两三个店很容易周转不开,而且款式陈旧,恶性循环。”

小店不仅在五道口的眼镜圈里衰落,在其他行业也出现颓势。宝岛眼镜新租的这个店面之前是一家普通的服装店,在林世彬看来,这里的商业正朝着品牌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经济环境不好,小品牌很容易扛不住”。林金华认为这样的变化使经营更有序、更规范,“拉客的情况少很多”。

五道口曾是北京摇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年的“地下”氛围令人着迷,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让人目不暇接。如今,大品牌、连锁化使这里与其他商圈别无他样,不少小店只能蜷缩在道口那边的服装批发市场—“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