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奔腾,看上去很美的特效梦!
2013-01-04 11:25

数字领域是电影业界的一个传奇,它创造了无数大片的最华丽特效,而这个奇迹现在被中国买下了!巴比伦的空中楼阁搬到中国会成为万里长城吗?中国式的破产改制能够让美国式的影视奇迹重现吗?无数的疑问号在延伸!

文中时间除特别注明外皆为2012年度时点

9月24日,继万达收购AMC之后,一条重磅消息又一次将新闻界的目光聚向了中国电影业:小马奔腾影业宣布与印度信实集团以3020万美元的价格联合收购好莱坞特效公司数字领域。这家由詹姆斯·卡梅隆1993年一手创办,曾为包括《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变形金刚》等90多部大片制作特效的上市公司,而今日,却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囊中物,是否中国电影业能够借此打破“零特效”的技术瓶颈,真正走向大片化呢?

风光无限的破产改制?

数字领域曾经是美国影业的一面旗帜,最辉煌的成就是其手握7个奥斯卡奖项(3个最佳特效奖、4个技术成就奖)。但旗帜也不会屹立不倒。

在很多人看来,数字领域又如此骄人的成绩,同时,美国大片普遍使用特效,生意自然是不愁。加上西风东渐,许多东方电影市场如中国、日本、印度的同行们都在向好莱坞的大片特效化的方向迈进,这必然让电影特效公司财源滚滚,特别是数字特效。

但事实上,财源广进并没有发生,惨淡关张却接二连三。

业内最领先的3家电影特效公司日前相继陷入困境。为《普罗米修斯》制作特效的澳大利亚Fuel VFX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参与过《泰坦尼克号》制作的Matte World Digital也于8月8日关门;刚刚被收购的数字领域也经历了破产。

但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这样的绝境中,电影特效公司的外面依然是光鲜夺目的。就在4月份,数字领域还曾经“炫耀”着其制造的数字奇迹:把已故美国嘻哈歌手Tupac Shakur用全息技术带到了演唱会的现场,以至于其股价为此冲高到每股9.20美元。

可外表的光鲜却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电影特效行业是一个高人工的领域。特效涉及到非常复杂的步骤和技术,想要完成这样的工作,不长期雇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电影来了项目的时候,大家加班加点忙的要死;没有项目的时候,那这些人也要养着——而且经过培养和磨合,这些技术人员往往手握重要的核心技术,这也就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就让整个特效行业必然处于一种人力成本高位运行的态势。

然而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动辄花费千万巨资打造特效的大片毕竟一年只有十来部,僧多粥少、市场饱和之下,电影特效公司的生存艰难也就由此凸显。

“这不是一个能够赚钱的产业,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产业,”数字领域的创始人之一Scott Ross在博客中写道,“在经历过数字领域和工业光魔的运营后,再开一家特效公司对我来说是很荒谬的事情,更不要提上市了。”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在泰坦尼克创纪录的票房背后,为其提供美轮美奂场面的数字领域则弹尽粮绝,“甚至开不出给员工的工资”。

如此市场环境,让风光无限的电影特效行业只能走上“破产改制”之路,而中国,成为了他们眼前的救命稻草。

中国机遇 市场广阔下的倚天绝壁

小马奔腾副董事长钟丽芳对媒体表示,小马奔腾将把数字领域原有的全球顶尖的影视特效技术引入中国,肩负起带动中国特效行业快速发展的责任。同时大大加强未来与好莱坞合作的力度,比如将《钢铁侠3》、《阿凡达2》等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中的重要部分,移到北京制作。

就连被收购的数字领域,也对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极为乐观。“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最有爆发潜力的市场。”数字王国首席执行官Ed Ulbrich如是说,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过去几年,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增长40%左右,目前全国已经有803家电影院,到2012年底,中国将有1.2万块电影屏幕。”

可问题是,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不代表电影特效就找到了一方蓝海。

博纳影业的购片人姜莉莉表示,目前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大陆发行权的报价平均在100万美元左右,部分影片达到300万美元。相比3年前10万美元的标准上涨了10倍以上。

有这样的报价增长,并不代表中国电影市场增长有多么迅猛,只是说明了国内观众对国外大片有多高的期待。与此同时,大量的国产电影所产生的票房却根本无法和引进大片相抗衡。

“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块被好莱坞电影拓展起来的殖民地。”一位影评人如此感叹:“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其实没有国产电影多少自留地。”

中国的电影市场,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电影特效行业的老顾客们占据了,数字领域换了老板、换了阵地,结果发现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

但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国产电影们此刻正翘首以盼着。在经过多年的海外大片的洗礼,国产电影这十年来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技不如人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如同好莱坞那样强烈感官刺激的数字特效。”一位电影从业者说:“不是不想做,但技术上实现不了,数字特效大多有严密的知识产权,山寨不了,不然官司打起来,小本经营的我们根本承受不起。”

也恰恰因为如此,国产电影期待引进好莱坞的数字特效来扭转命运,可问题是,特效来了,却发现钱不够了。

做数字特效需要钱,影评人周黎明就指出,“数字领域”是很高端的特效公司,它的高端技术主要的客户就是好莱坞大片,没有5000万美元、8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预算根本用不起这个技术。

近年来国产大片的特效花费又如何呢?《金陵十三钗》1000万元,《龙门飞甲》1500万元,《唐山大地震》3000万元,这种特效花费已占据了10%-30%的拍摄成本,接近极限。显然,还是用千万元人民币计算拍摄成本的大多数国产电影根本无力支付一个常规好莱坞大片数字特效的制作费。

这个中国市场的蓝海,电影特效行业想要进入挖掘,却很难挖出金矿来。

电影特效向着广告前进?

在收购的意向对外流传之初,类似的警告早已不绝于耳,而小马奔腾却不为所动,并最终完成了这一壮举。

小马奔腾压箱底的突围秘技是什么呢?

广告,让电影特效进入广告之中,为其别开一条生路。

做广告起家的小马奔腾2002年底涉足电视剧制作,2008年开始开展影视业务,此后又相继做起了艺人经纪、电影院线和新媒体。而广告无疑是小马奔腾的大本营,这也是数字领域期待的。

数字王国的前CEO John Textor就指出:“我们要认真考虑一下重新分配资源并且给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些电影调一下地位了。如果我们想做一些超级碗中场休息秀这样的东西的话,大概我们就不会继续靠做特效来维持营收了。高额利润的大单子才是首要利益。”

这让双方有了极好的合作契机。可问题依然存在。尽管广告的长度和高利润额度都是电影特效行业转型所期待的,并且可以通过有力的包装让广告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但广告却有着电影特效所难以接受的法则。

“较之大片中极强感官刺激的特效来说,广告的特效应用并不需要这般做作。”一位广告营销业者告诉笔者:“广告需要在极短的时间或者说是以秒计算的片长中,通过视频传递一种理念,一种融入了品牌定位的感触,进入到观众的脑海中,而如果滥用特效,只会让观众忽略了原本设定的主题,而过于关注画面效果了。”大片可以用特效来渲染气氛,但也有充足的时间让观众去了解剧情,而广告的时长决定了它要更加快速的切入观众的脑海中,这就难免和电影特效形成悖论。

更有甚者,一些广告从业人员还认为,特效和广告格格不入,广告更需要浓缩的叙事,而不是简单的感官刺激,否则广告的传播到达率将大打折扣。

不是不需要有,而是有多少的问题。电影特效和广告的联姻从一开始就情路坎坷。而以此为救赎之道,似乎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能感叹一声,特效你大胆的向前走,莫回头……

Via i黑马 By 张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