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艾伦·施瓦茨:自由网络的布衣战士!
2013-01-17 10:05

你可以说艾伦·施瓦茨的才华是“上天的礼物”,但这并非重点。因为对于互联网而言,他本身就是“上天的礼物”。早在2001年,年仅14岁的施瓦茨就协助创建了RSS源的新规则,从而方便了博客、文章和视频在网上的传播。一年之后,他又与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爵士等人一道,用语义网对互联网进行完善(在语义网的架构下,网页内容的基础数据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应用和项目中,得以共享并重复使用)。同时,他还是发起“知识共享”项目的团队一员。“知识共享”通过免费易用的版权许可,简化信息共享;其幕后团队除了有律师和政策专家,还有和施瓦茨一样的程序员(不过谁也不如他年轻)。

他做这些工作的报酬极其微薄,甚至为零。Reddit是个例外:2006年,这家红极一时的社交新闻网站被康泰纳仕集团收购(后者是《Vogue》等十多家着名生活时尚杂志的出版商),施瓦茨和他的同事从中获利颇丰。然而,他事后谈及这笔财富的语气几近悔恨。他表示,自己和公司生活完全格格不入,几个月后就辞职了(也有人说他是被劝退的,当然这得看你问的是谁)。不过这笔现金的确让他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不懈斗争:让广大网民可以免费享受数据的自由之战。

因为虽说编程是他的至爱,但自由之战才是他真正的天职。他是“求进同盟”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团体不仅谴责网络审查,还是去年挫败反盗版立法议案的功臣:它是网上抵制运动的中流砥柱,而此役对于最终胜利功不可没(该法案的幕后支持者是好莱坞制片商等内容所有者)。近期,学界人士发出威胁,将会抵制向读者收费的期刊;此举在施瓦茨2008年的《开放存取的游击宣言》中便早有预言,又或者此举正是受其启发。

2006年左右,施瓦茨拿到了国会图书馆藏书的全部书目数据(不过对于获取途径,他却不愿提及)。在他看来,这一信息作为美国政府的工作,在国内不受版权法的保护,因此该馆编目部门对此收取高额费用,实为不公。于是,他把信息放入“公共图书馆”(作为“互联网档案馆”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旨在将所有现存书籍全部入册;而该“档案馆”是由互联网企业家布鲁斯特·卡勒创建,旨在为所有网站的页面一一备份。)

还有一件事让施瓦茨忿忿不平。那就是联邦法庭记录必须付费方可查阅,而且这一查阅系统名为“公众获取电子版法庭记录的途径”,但却名不符实。于是2009年时,他利用公共图书馆获得的临时免费权限,从该系统的5亿份记录中获取了1800万页的信息,直至这一权限被废止。这些信息最后被放到了public.resource.org上(该网站的创始人是倡导开放存取的老将、被誉为“互联网图书馆馆长”的卡尔·马拉默德)。联邦调查局对此立案调查,但并未提起诉讼。

然而当局并非总是这么心慈手软。2011年,施瓦茨因涉嫌从JSTOR系统获取480万份文档而被捕(JSTOR是基于收费模式的学术期刊存储系统)。检方称,施瓦茨犯案时还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由于JSTOR系统对付费院校的教员和学生免费开放,他便在附近哈佛大学的配线室中安装了一部手提电脑,并用假名进入该系统。如果获罪,他可能面临最高35年的牢狱和100万美元的罚金。

JSTOR与施瓦茨达成民事和解,并认为此事已经了结。事实上,在检方提起刑事诉讼后不久,JSTOR就开放了系统中所有公共领域的文章。今年1月9日,也即施瓦茨去世的两天前,JSTOR扩大了一项测试方案,让注册免费账户的读者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阅读大约450万篇文章。1月11日,施瓦茨死于纽约的公寓内,很显然是自杀身亡。

26岁的施瓦茨长期患有抑郁症。让他走上绝路的可能是牢狱之灾,也可能不是。对于检方能否让其获罪,人们看法不一。检方当然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证据让他坐牢。着名网络理论家、学者劳伦斯·莱斯格是施瓦茨的导师和朋友,他认为,证据足以证明自己的门生有过错,即使他没触犯法律,也有违道德,但只应稍事惩罚。亚历克斯·史塔摩斯原本要以专家证人的身份为被告作证,在他看来,施瓦茨的行为只是“不替他人着想”,并未触犯刑法。

得知他的死讯后,本栏目作者G.F.回顾了2000至2001年间,自己与施瓦茨的电邮往来。那时的施瓦茨不过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但他的文风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和他的思想一样老成。他询问笔者获取图书信息的途径,以便用于一个价格比较的网站。甚至他还提出了一份合作建议,而这后来成了“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理念;遗憾的是,笔者与他的合作并未实现。

早在十年前,施瓦茨就以他特有的远见,在网上为自己的虚拟遗嘱指定了执行者,并将自己硬盘中的内容交由后者公开,作为留给网络大众的最后一份礼物。但这远远无法弥补他的离世带来的损失,因为我们失去的是网络大众中最不同寻常的人物。正如蒂姆爵士在一份简短的悼词中所说:“艾伦已逝。我们迷途世间,却痛失一位睿智的长者;我们以黑客身份为公义而战,却痛失一位战友;我们为人父母,却痛失一位共同的孩子。让我们寄以哀思。”于是,哀思便在网络蔓延。

Via i黑马 By 经济学人 译者:cheng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