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部如何追杀资讯自由化推手 Aaron Swartz ?
2013-01-17 13:05

Aaron Swartz 在 14 岁时就参与建置 RSS 技术。 他长年投入资讯自由化运动, 反对封锁知识。 2011 年他在 MIT 大量下载 JSTOR 的学术期刊, 被美国联邦政府起诉; 上周五 (1/11) 年仅 26 岁的他在家中自杀身亡。

Aaron Swartz 在哈佛伦理中心工作。 他协助 Shireen Barday 研究一个有趣的议题: (最下面 update) 企业金主对研究机构和学术论文有多大的影响力? 他从 2010 年开始来到 MIT 下载论文。 MIT 的校园网络本来就是一个很开放的空间: 任何访客不需要密码即可自由登入。 MIT 的网络安全人员明确表示: 这是 MIT 的校园开放精神使然, 并不是人员疏失所造成的资讯安全漏洞。 访客连线时甚至不会看到任何使用需知 (例如 “禁止大量下载资料”)。 在 MIT 校园内的 18.xx.xx.xx ip 网段内, JSTOR 的学术论文本来就允许任何人下载。 我们在许多网站上经常会看到乱数产生的内嵌文数字图型, 用来确认与网页互动的是人类而不是机器人, 这个机制称为CAPTCHA。 JSTOR 的论文下载点甚至连 CAPTCHA 机制都没有 -- 这也意谓着论文着作权所有人 JSTOR 本来就无意禁止师生访客大量下载论文。 Aaron 只是写了一个批次档直接砍站 (贵哥常干这种事; 尽量把下载范围控制在少数有可能阅读的页面)。 到这里为止, Aaron 的行为顶多只能说是不体贴而已, 完全谈不上 “骇入系统”, 更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或使用者条款。 Aaron 了解 JSTOR 论文系统下载限制 (只是检查 ip 位址) 之后, 便进入校园内一处没有门禁的机房。 支持 Aaron 的人士多半认为: 就这点而言, 他是否触犯 “擅闯私有财产” 之类的法律, 有待讨论。 不过在这个机房内, 同时还有一位遊民存放他的私人物品, 并没有跟 Aaron 一样遭到司法追杀。 2011 年 1 月间, Aaron 把他的宏碁笔电直接用有线网络连上交换器, 遮掩起来, 放在那里下载好几天。 以上请见网络犯罪专家 Alex Stamos 的部落格 The Truth about Aaron Swartz's "Crime" 以及 起诉书。 Alex Stamos 是本案当中被告方的专家证人, 有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 原本保持沉默; 因为 Aaron 自杀、 案件了结, 所以将事实公诸于世。

照 Stamos 以及众多连结的说法看来, 这份起诉书看来有多处描述或者根本与事实不符、 或者纯属臆测: 入侵禁地、 规避 MIT 与 JSTOR 的 “防止大量下载机制”、 意图散佈 JSTOR 所拥有的论文的说法都大有问题。 创用 CC 的发明人、 “谁绑架了文化创意” 一书的作者、 也是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的 Lawrence Lessig (照片左侧的大人) 在 2011 年七月接受采访时 表示:

起诉书只是一项指控。 ... 它只是片之辞。

...

就算政府的指控属实, 我也不确定这些行为就构成犯罪。

...

另一方面, 我也认为 (Aaron 的) 这项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

...

但我们不禁要问: 怎样才是合理的惩罚? 我不相信 Aaron 的举动是为了个人利益。 跟华尔街 (他们又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呢?) 大异其趣的是: 这个行为的目的并非在图利个人。

但不知为什么, 美国司法部麻州检查长 Carmen Ortiz 针对此事起诉 Aaron (请见 纽约时报 Nick Bilton 的报导 以及上述起诉书)。 Aaron 被起诉后, 把含有论文的硬碟交给着作权人 JSTOR, 并且承诺不会散佈档案。 JSTOR ( 发新闻稿 表示: “要不要起诉 Swartz, 是政府的决定。 我们已经确保 Swartz 所拿到的资料不会外流了, 所以如先前所述, 我们没有兴趣继续追究法律责任。” ( 纽约时报报导) 最诡异的是: Carmen Ortiz 却仍执意起诉 Aaron; 美国司法部 官网新闻稿 甚至语带威胁地说: “如果罪名成立, Swartz 将面临最高 35 年的刑期”。 MIT 则一直没有表达立场, 而这也给了司法部一点薄弱的理由得以继续追杀 Aaron。

司法部的错误与威胁并非一时的错误, 而是蓄意的迫害。 一开始 Aaron 被起诉时, 罪名有四项; 到了 2012 年九月, 罪名增加到十三项。 不久前, Aaron 的律师 Elliot Peters 与负责起诉 Aaron 的助理检查官 Stephen Heymann 商谈, 但 Heymann 坚持要 Aaron 认罪, 这样或许可以将求刑年数降到六至八个月。 如果不认罪的话, 刑期可能高达五十年, 罚金高达四百万美金。 明明没有犯法却要被迫认罪, Aaron 当然拒绝。 没几天后, 他就自杀了。 Stephen Heymann 没有回应华尔街日报对于 Aaron 自杀事件的询问。 不过 Aaron 最早的律师 Andy Good 当初提醒 Heymann 说 Aaron 有自杀危险的时候, Heymann 倒是一派轻松地回答: “了解。 我们会把他关起来。”。 代表司法部的 Heymann 为什么要枉顾事实, 对于一个欠缺犯罪事实、 欠缺受害者的案件, 对于一个具有自杀倾向的 “嫌疑犯” 穷追猛打? Peters 认为他想藉着本案出名。 Heymann 过去较知名的是一个侵犯隐私的事件: 他曾经 主张哈佛大学应该监控校园网络活动; 他 认为 延申解释既有的法律就足以支持这样的做法, 不需要另外寻求法律依据。 哈佛大学认为这会侵犯隐私, 所以拒绝。

Aaron 自杀后, Lessig 又写了一篇 “检察官霸凌”

(表示不认同 Aaron 的行为, 认为他的行为如果不是遊走法律边缘, 至少也是道德上有瑕疵。 略。) Aaron 和我为了相同的理念而奋斗, 不过他的手段和我不同。 ...

从一开始, 政府就极尽所能、 用极度荒谬的方式描述 Aaron 的行为。 政府告诉我们: Aaron 所 "窃取" 的 "财产" "价值数百万美元", 制造一种氛围, 好像他的目标就是为了钱一样。 不过, 会认为一堆学术论文可以卖钱的人, 不是白癡就是在说谎。

(描述 Aaron 的历史, 跟本就不是追逐金钱的人。 略。)

别忘了: 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里, 一手打造金融危机的这些人经常在白宫餐会, 其中就算有些人接受审判, 他们也甚至不需要承认自己做错事, 更遑论被视为重案罪犯。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 这个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是: 那么像 Aaron 这样的行为为什么必须被视为是重案? 因为在过去十八个月当中, 他抗拒的就是承认自己是个重案罪犯 (felon), 而他的抗拒也迫使他必须花百万美元打官司、 散尽家财。 他却又不愿意公开向我们表示他需要钱打官司 -- 以免触怒地区法院法官。 虽然结局是千不该万不该他妈的令人难过, 但我可以理解当这个天资聪颖却饱受困扰的孩子无助地面对这场战争的时候, 会觉得一了百了是个合理的选项。

关五十年。 我们的政府这么要求。 我们是该走出这个年代 “我是正义所以我可以毁了你” 的态度。 这要从一个词开始: 羞耻心。

一个词, 跟无尽的眼泪。

Aaron 死讯传开之后, 网友群起抗议。 有人在 twitter 上发起公民不服从运动: 呼籲学者不管着作权、 直接将自己的论文 pdf 档上传、 公佈网址; 各地学者热烈响应 藉此纪念 Aaron Swartz。 (也请搜寻 pdftribute) MIT 表示: 将调查自身在此案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月12日支持者至白宫网站请愿, 要求撤除检查长 Carmen Ortiz 的职务:

一个不懂比例原则的起诉人、 一个经常滥用不公且过重的刑罚来逼迫被告认罪 -- 不论他其实有没有犯罪 -- 的起诉人, 任何人如果跟她的生命有交集, 都会遭到生命与自由的危险。

三天之内, 已经达到两万五千人的门槛, 白宫必须回应。

[1/17 补充] Thinkprogress 指出: 杀人犯、 银行抢犯、 协助恐怖组织开发毁灭性武器、 贩奴、 性虐待儿童以贩售色情影像、 ... 这些罪犯所面临的刑期都比 Aaron Swartz 要轻。 臺裔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Tim Wu 深刻分析:

一个社会如何待天才怪咖, 这可以作为衡量这个社会的标准。 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的社会完全失败。

...

1970 年代, Steve Jobs 跟 Steve Wozniak 所犯下的罪行类似 Aaron Swartz, 但比他造成更大的经济伤害。 他们骇进 AT&T 的电话系统, 不只打了免费的电话, 还真的造出蓝色的盒子拿去卖钱。 他们的指导者 (也是写出文书处理软体的第一人) John Draper 被关了几个月, 但是 Jobs 跟 Wozniak 都没事。 后来他们不玩了, 改发明电脑。 天才总是走在边缘。

...

如果当初是 Carmen Ortiz 来办他们的案子, 那么今天我们就不会有苹果电脑了。

...

我们今日的法律无所不管, 只要是有活力 (vigor) 有想法 (spirit) 的人都免不了会触犯到。 基本上, 在今日的美国法律之下, 任何一个有趣的人都会是重刑犯。

...

Aaron Swartz 这个热血怪咖原本也许有一天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不过现在我们永远没有机会知道答案了。

许多网络大咖撰文对 Aaron Swartz 致敬。 下一步, 开始出现 语言战争、 学者的冷漠 等等反省, 后续可能还会引发更多馀震。 但我只能摘要到这里。 您在我的文章当中看到哪些值得让后世知道的事吗? 请再次搜寻/查证/确认/引用更有公信力的报导, 并且在 维基百科页面上 补几句。

死有轻于鸿毛, 有重于泰山。 他的自杀当然令人感到难过与遗憾, 也不值得学习; 但谁知道呢, 或许他现在正在帷幕的另一面, 庆祝、 欣赏他自己短暂而精采的一生如此戏剧化而震撼地画下句点, 因而照亮了黑暗的美国司法体系和无感的学术界, 还感动了各行各业许多本来不关心资讯自由化、 不关心智慧财产走火入魔的人。 谨以这篇文章向 Aaron Swartz 致敬。 (是的, 如果您注意到小格流量从昨天开始突然爆增二十倍, 就是因为 “学者的智慧, 期刊的财产” 那篇旧文被 Aaron 之死的震波打到。)

Via i黑马 By 资讯人权贵ㄓ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