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内在的力量:内在力量与外在权能的诠释!
2013-01-27 09:35

对“疯狂”的迷思

初中时在书上看过美国的二则新闻:一则是一个男人勒死一名妇女,因为这位妇女在听他讲话时睡着了;另一则是一个17岁的男孩和另外两个同伴一起抢劫了一家加油站,这个17岁的男孩子哭丧着脸,毫不掩饰地承认,他并没想去抢劫,只是因为其他的男孩都嘲弄他,所以他想向他们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当时的我隐约感受到人们对被认可的渴望,并惊叹“疯狂的美国佬”——心里恍惚觉得,这样的事,都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可是,近年偶尔看看网上新闻,却发现类似这样“疯狂”的事情,并不是在遥远的地球彼岸才有的,而是很多地方都有。有一天,读到一则来自人民网的报导,标题触目惊心:

《16岁少女嫉妒同学是“处女” 伙同他人将其轮奸》

16岁的女孩王倩(化名)因早恋,很早就失去贞洁。她嫉妒同班女生周月(化名)是个处女,便伙同四个男同学把周月轮奸。结果是她与四个男同学啷当入狱,在铁窗中去渡过自己的大好时光;而周月,这个花样年华的女孩,因为的王倩一时的妒念,而经历让她一生痛楚的遭遇。

关上网页浏览器,心里有一股关不住的沉重与困惑:“这是为了什么?是什么让一个少女有如此强烈的妒念?”当心里的疑惑如洪水般肆虐时,一个个的画面如浪头般于心中奔涌而出——先是香港出现的大量以暴力、枪战为表现方式的警匪片,然后是出现台湾动不动就有男女主角呼天争地、哭闹交加的爱情剧,而后是以野蛮为荣的韩剧系列——《我的野蛮女友》、《野蛮老师》……

这一切的一切,隐含着一股蠢动不息的焦虑。难道,这就是焦虑的现代人的内心写照?后来,于Bennet Wong & Jock McKeen所着《新生命手册》一书中,我得到了答案,知悉了人类自童年到成大成人之间的经历,对以后一生的影响;也开始理解,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们心理的整体影响。

威迫与操控的初体验

从惬意安稳的理想环境——子宫——中呱呱落地时,初生婴儿一定经历了一番十分难熬的震荡!从温暖舒适的母亲羊水中出来,体验到全然不同的温度、刺激的光线和声音、喂食的不确定性,还有许多无法控制的事情,孩子开始感觉到:安全的子宫氛围突然变成了充满敌意的环境。原本舒适的平衡状态遭到威胁(或者可以解释成对生存的威胁)时,婴儿会有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觉;需要得到了满足或是痛苦源得以舒缓时,婴儿会觉得愉悦。当婴儿能够预知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了令人觉得慰藉的安全感。儿童开始渴望这种安全感,同时也会竭力避免引发不安全感的经验。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导致每个人日后独特的各种应变能力与行为模式。

随着婴儿的成长,后来的行为模式反映出早年的生存机能。如果小时候曾体验过对生存的威胁,成长后一些几乎微不足道的威胁,都能引发这个人过度的反应,极端的焦虑与紧张不安就接着而来。

儿童高度的依赖外在环境,起先是为了生存,后来则是为了使自己变得重要。

儿童很快就领会到当他们取悦他人时,更多令人愉悦的经验会继续地发生。为了减少对不安全的焦虑,儿童开始尝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确保得到父母的照料。他们学会了以取悦父母的方式来控制父母。当然,为了控制父母,儿童必须明白父母要什么、不要什么,然后修正自己的表现迎合父母。儿童学会了控制面部表情、情绪和举止,观察父母的反应学习得体的举止。简而言之,儿童学习控制自己是为了控制他人;奖品是不断增加的安全感与愉悦感,代价是丧失了对真实的情境进行反应的能力。他们在接收到外界的讯息之后(或根本不去接收),不予以回应,而是试图控制自己与环境,让一切按着自己的意思来改变。

“机器人”与外在权能

上面我们说儿童通过控制获得安全感与重要感;同时,也让自己失去对真实的情境反应的能力。什么是对真实的情境反应能力呢?失去之后,结果如何?我们看一个例子——

情景:晓岗与海平在聊天。

晓岗说:“我今年赚了20万,你不知道啊,我们公司……”

海平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我赚了35万”,然后,他开始等待对方说完,好轮到自己也炫耀一下,而这时晓岗说什么,他已经没留意到了。

这里,海平为了让交流的方向来改变——“让自己也炫耀一下”,他只是专心于组织自己接下来对场面的操控,而不是专注于交流的情景,对方说什么?有什么表情?他都不顾了。这时,我们说他这一刻失去了“对真正的情景进行反应的能力”,他就像是一个按固定程序工作的自动化机器一样。不管周围的环境怎么样,他就是依照自己原来的设定不断工作。我们称这样的状态叫“机器人”的状态。

当人们长期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时,他就可能进入“机器人”状态,他凭着控制许多外在的事物来证明自己、支持自己、保护自己。

一个长期被虐打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冷漠——冷漠变成他应付世界的盔甲。

一个长期被漠视的孩子可能通过调皮、不听话、破坏等来吸引家长的注意——攻击变成他最好的长矛。

一个长期被蔑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渴望通过拼命赚钱来证明自己是最棒的——金钱变成他处理一切事物的“万能丹”。

……

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来保护自己、操控世界,他支持的力量来自外部。我们把他们所凭藉的因素,叫做“外在权能”。当他们的外在权能失去时,他们就手足无措了。

就像是,一个凭借金钱的人,他的钱没了时,他可能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一个凭借“冷漠”来保护自己的人,当需要他们表达感情时,他们就不知所措了。一个设定好固定动作前进的机器人,遇到有车子挡路,他们就不知道怎么绕过去了。

所以,当压力、阻碍、挫折发生时,他们的反应,就很可能是“疯狂”的,不适当的。就如同前面说到的少女王倩,当别人比她优秀时,她就无法适应了。就如当情感泛滥的台剧,那是机器人一族,在急剧变化,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里,释放压力的方式。人们通过看、感受这些大喜大悲的剧集,来舒解自己的情绪。

这是人们适应生活的方式,只不过,这种僵化的机器人状态,让我们不能对生活、情景以及自己的情感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正是使人们备受挫败的原因。那么,有没有别的方式呢?有的,我们称之为 “内在力量”型的状态。

内在力量与从容人生

凭借外在权能生活的人,借助某些固定的事物来作为依靠并控制外界,可以是财富、权力、名望、仪表、心理面壳、故作声势、扮可怜……

而凭借内在力量的人,他的力量源于内心的经验。凭借内在力量的人,往往有比较顺利的童年经历,受到父母的爱的滋润,或者他们拥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智慧、品德或能力。所以,他不需要时时去取悦他人,不需要不断证明自己,不需要通过控制他人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不害怕别人谈及自己的缺点,因为他们接受自己是有所不足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缺点不足以掩盖自己的优点的光芒。

遇到困难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控制场面,以免自己受伤。而是敏锐地了解情况,并作出适当的回应。

他们做某件事,是因为自己想要做,而不是被迫做,或无助地做。他们依据自己内心的信念与标准而行动,而不是急巴巴地做一些事来获取他人的赞许。

如果他们想要跑1000米,而在500米跌倒了,他们不会怒斥路面太滑,或许归罪于自己,他们宽容地嘉许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并站起来继续前进。

在最后,我们用一个片段,来结束我们对“内在力量”的阐述——

菲儿今年10岁,她从小学写毛笔字,写得一手法度谨严的颜体书法。有一天他的叔叔看了她刚写完的字,对她说:“写得太好了,菲儿,继续努力练多二年,就可以参加书法比赛,胜过别人了。”

菲儿笑笑说:“我学书法是因为我喜欢,而不是因为要赢过别人。”

Via i黑马 By 生命步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