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人才评定标尺,职教认证标准经历了这些过程
2019-03-26 16:02 职教认证

2重刻人才评定标尺,职教认证标准经历了这些过程

政府对职业教育越发重视。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育新人才的源泉,地位至关重要。

作者 黑板洞察 来源 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陈宝生部长提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同为重点。这个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大。政府对职业教育如此重视,其实早有迹象。2015年国务院颁发《中国制造2025》,要求于十年内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完成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国家的转变,职业人才必不可少。在这背后,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育新人才的源泉,地位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类别有二:学历/非学历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也就是职业培训。距相关数据显示,在整个职业教育市场中,职业培训市场规模占比68%。谈及职业培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各式证书了,数据统计,超八成在校学生都看重“考证”。

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是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之一。其实,它和学历证书背后承载的价值相同:为“人才”认证设立标准。

01

一纸证书的变迁

建设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并设立相关组织,同样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重点部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基础。对内它规范标准,既“清理门户”,同时又像灯塔一样引人前进;对外它是门面,多元环境下判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方式有多种,职业教育培训要取得一席之地,必须有明晰、公认的评价标准。

建国至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标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个时期,主要由“工厂师徒制”和“职称制”扮演了现代职业培训评价标准的角色。

1993至新世纪初。1993年,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比较正规的仿制西方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措施。

本世纪前十余年。这个时期随着国民总体受教育率提升,“考证热”现象出现。随后,各种声称是权威部门、具有发证资质的机构与之而来,认证证书五花八门。大概从07年开始,大量关于“证出多门”的媒体报道出现。

2014年(左右)至2019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 随着一大批证书颁发机构逐渐消失,人们的考证积极性也在降低。

据工人日报今年三月份报道,“在陆续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后……

由于竞赛获奖结果与职业资格不再挂钩,职工认为(服装)竞赛含金量减少,影响了参赛积极性,最后赛事停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发之后。《方案》指出,“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02

谁在认证

职教资质认证,“认证者”的角色至关重要,它必须够权威。本世纪头十年那种“证出多门”的现象,直接导致职业证书丧失了一定公信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伟远教授表示,“职业资质评定最好由行业巨头领头,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制定认证标准。这也是一劳永逸的事”。但是,由于经济体制原因和相关法规建设欠缺,目前我国的“企业认证制”还尚待完善,这种认证制度可以说方兴未艾。

那么,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标准发展的这几个阶段里,“认证者”角色发生了几次转变呢?

据了解,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设立情况主要有三:一是国家制定职业资格标准,这是“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比如律师证、医师资格等。二是由行业协会、学会来认证的非行政类执业许可,这是“能力资格”。相关工作职位有营养师、人力资源师、广告从业资格证……

第三种是各个地方、企业自行设立的职业资格。

北京营养师协会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应试培训班

从“工厂师徒制”、“职称制”到本世纪头十年,职业认证标准,主要都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或国企来制定。拿工厂师徒制来说,它既是一种谋生技能培训手段,也是一种劳动用工和社会工作流动机制。1993年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实施后,根据我国的行政序列,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是两个主管职业资格管理的部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在证出多门时代,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问题出的最多的就是各种行业协会和地方公司自行设立的职业资格管理。”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其实还是当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规模还不够大,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像“营养师、健美操师、导游”等职位虽然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尚未普及,机会多多,但也乱象丛生。一方面,许多没有办证资格的机构打着“特批、权威”的名号大举招生捞金;另一方面,在校学生在机构商业宣传的裹挟下,开始“乱投医”式的考证,交过学费拿到证书后,却发现公司根本不承认起证书效力。

《方案》之所以提出,据新华社报道,就是为了“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这背后隐含的信息是,我国已经进入了产业转型期,与之同时,“认证者”角色的内涵势必随之发生改变。

《方案》提到,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此制度被称为“1+X证书制度制”,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也尽可能取得各种职业等级证书。并且,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无疑,此项政策为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标准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从此,高校和大型企业也逐渐承担起了职教评价标准的“认证者”角色,同时职教体系中“被认证”群体也愈发宽泛,不仅是在职员工,学生,社会无业者也都可进行职业认证。

03、认证了谁

在教学体系中,学生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主体。相关数据(2017年)显示,在18-30岁的研究目标人群中,在线学习的人群多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线学习人数占30.9%,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人群占据较大比例。但随着认证体系逐渐多元化,“学生”群体也会随之扩大。

这几十年来,都是哪些人在接受职业技能认证呢?哪些人才是急需的?未来哪些人又将加入职业培训大军呢?根据近年来相关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颁发。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

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文件颁发。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发,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指标。

随着政策的支持力度提升,我们可以看到,职业认证的的标准越来越明晰,但同时参与认证的准入门槛也更低了。随之而来的,是参与认证的人群逐渐下沉。高考制度恢复后,一大批曾上山下乡的知青来到大学或职业学校。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也逐渐降低。

国务院数据显示,1998年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成人初等学校的数量分别是46.48万和5.08万所,至2017年,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数量已降至8.92万所,而成人初等学校的数量在2011年就降到了1.04万所。

但根据近几年的政策,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了,2018年“终身学习”职业培训制的提出,更是带动了“老年课堂”等一批针对社会边缘群体的职业培训课堂的出现。

在职业教育认证的职位类型层面,我国也经历了从低端制造业、服务业到高水准制造业的转变。据《2007-2008年中国培训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统计,中国每年有近1亿人参加职业培训,其中近80%参加的仍属工作技能等中、低层次,10%会参加会计、烹调、美容美发等方面的培训。

随着互联网经济在中国逐渐繁荣,一大批如交互设计、IT工程等新兴职位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高质量技术人才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

职业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最为密切,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在建国至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大体都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即使在文革期间,我国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数量,还是在波折中呈上涨之态。

在可预料的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职业教育“辉煌重现”。

04、人才?以何标准

职业教育认证的方式,随着“认证者”和“被认证者”的变化也在不断迭代更新。1993年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实施后,我国有了比较具体的职业认证标准。标准运行之初,考核标准当然是考试。至今,学员考试成绩也仍是量化多数职业培训机构的金线。在律师、医师这些国家制定职业标准的行业,考核方法一般都是国家统考。但在经济新形势下随着参考人数越来越多,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已经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但是,在如会计、人力资源师等无国家统一标准的能力资格类职业中,若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认证效力又无法得到广泛认可。

今后,职业教育的认证方式将走向何方?

《意见》提到,将拓展人才评价选拔渠道,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当下,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愈加紧密,“职业资质评定最好由行业巨头领头”这种认证方式,也逐渐成为可能。

在国外,微软为Microsoft开发者提供了“微软认证”,其资格认证在全世界90多个国家通行。国内,腾讯、阿里等大企业也分别推出了不同级别的IT人才认证机制。据相关新闻报道,阿里目前正在推行一种“场景化认证”,学习者“完成一项8个场景化的认证,就可以拿到阿里的工程师认证”。这种行业头部企业提供认证的方式,为业界人才选拔提供了标尺,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

从线下到线上、从纯理论笔试到多元并行,这也许是未来职业认证机制的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在“学分银行”、“产教融合”、“网络学院证书”等新型职教机制的引领下,我国的职业认证体系将会出现更多元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