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成长:从自律到复利
2024-05-12 16:07 阅读

作者:杨子超 来源:杨子超

我有一个好朋友在美国留学,2001年出生的她对自己要求很高,每天的to do list都安排得非常满。除了完成学业外,只要是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她都会去主动尝试。

身边的很多00后也是这样,知道自己要什么,思想比较独立,而且不会受到家人和朋友们的影响。他们会付出努力,也会有迷茫和崩溃的时候,但成长不都是这样嘛,努力的过程其实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会定期交流,她会给我说一些她最近的收获,也会把遇到的棘手问题向我请教。其实她遇到的问题,我都曾遇到过,只不过那时候我是一个人去想办法,然后踩了无数的坑才得到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和教训。

年轻时候的我ego比较大,认为遇到事情只要自己埋头努力,就可以突破自我。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我付出了很多努力,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很多时间,确实突破了。但现在再看,那时候突破得还是太慢了。好在朋友比我那时候更懂得分享,更懂得跟有经验的人去学习。

年轻人和行业大佬比起来只有一个优势,就是有大把的时间。朋友在时间的利用率上比我高,同样是打怪升级,她的速度比我同一时期要快,甚至可以说是超限成长了。现在的她还会定期给我反向输出,给我分享一些她的感悟,我也会定期复盘和思考。

现在我就把这套超限成长的理论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平常的经验和总结,希望对努力付出的你有所帮助。

超限成长需要双线作战。第一条线是自己个人努力的部分,第二条线是需要借助势能的部分。两部分我都会从三个方面展开,来帮助大家构建体系。

但提前说明,这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并不是所谓的“21天学会了什么”的短期方法论。所谓的超限成长,一定是坚持做艰难且正确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拆解,每天不断地重复下去。

个人努力部分(内功)

1. 快速学习能力(体系化)

前不久周鸿祎在他的AI公开课上分享了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当他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先要学习这个领域的框架。有句古话叫一叶障目,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论这个领域怎么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就不会出大方向的偏差。

周总的学习能力确实很强,仅仅用了五个多月学习如何做网红,就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三个领域的超级大网红。周总的看书速度也非常快,常常一两个小时的飞机行程就会看完两三本书。周总更是调侃自己从乔布斯的演讲中悟出了“不装不端有点二”的心态,然后以这样空杯的心态去快速学习,快速拥抱变化。

我有一个做短视频的朋友,每天去上一些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培训班,学习一些所谓的直播专业技巧,感觉学得很好,但是自己一上直播就只有区区二三十人观看,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做短视频这件事的核心是做内容,如果你对内容不懂,那学什么所谓的专业技巧都是没有用的。

这和周总前面说的研究框架的逻辑是一样的,我在这里称之为体系,比如说做短视频的核心就两件事,做内容和做运营,前者是引流,后者是激活粉丝价值。如果内容不懂,就要去学习如何做内容,从最基础的如何写作开始。最快的方法就是买一本成体系的教你如何写作的书去读。

如果直接找一个做内容厉害的人交流,不是会进步更快吗?实际上可能因为你写作相关的系统框架还没有建立,你和专业大咖的沟通也会出现认知的问题,有点像鸡同鸭讲的感觉。所以最好的快速学习能力就是读书能力,快速让自己建立系统的框架,不要被现有的东西束缚,这样才能随时推翻自己以往的认知。

2. 抓主要矛盾(抽象化)

子超的微信未读消息常年保持在几十万条,置顶的重要联系人和群聊也有上百个。这种情况下,我不可能一一回复所有人,只能筛选和回应对我有价值的人和信息,不然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看手机上了。

同样的,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能力,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拜访你、向你请教问题,一天下来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每天忙成狗,但实际上既没什么物质上的收获,个人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增长,纯粹是浪费时间。

子超的建议是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安静的地方,好好想想自己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达成核心目标需要做哪些事,然后在这些待办事项里找到最重要的一件,这件事就是你的主要矛盾,做好这件事你的核心目标就可能完成了80%。

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好只做一件事,把代表着主要矛盾的事做到极致,你会发现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做了,因为相比较来说其他的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我们在专注做事的时候自然会去除噪音,比如可约可不约的朋友就不约了,短视频也不刷了,大量的时间就释放出来了。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分享过,产品经理要有抽象化能力,比如要从你产品的大量用户反馈里抽象出来这些反馈的共性,然后只做共性的需求。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有点像张一鸣常提的大力出奇迹的概念,抓主要矛盾,集中一点突破,而不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

我们会看到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并不具备专注某个领域的专业能力,虽然社交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如果没有专业能力,到头来那些社交也是无效社交。抓主要矛盾本质上还是抓自己的一技之长,把自己的能力强化到行业第一。

“你这个人是有一定能力的”和“你这个人在某个领域是行业第一”,这两个评价是有天壤之别的。前者是你有资格成为别人的朋友,后者是别人会非常愿意跟你合作。为什么每天找你的人很多,却很少有来跟你合作的,就是因为你还没有成为行业第一。所以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打造自己的杀手锏。

3. 坚持做正确的事(复利化)

每天坚持刷牙,岁数大了依然可以吃到很美味的食物,这个算是每天刷牙的福利(复利)吧。坚持做正确的事,核心还是要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曾鸣教授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取舍,取舍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坚持做困难但是长期正确的事情,这就是战略的定力,也是战略的复利,而很多人讲的长期主义的来源就是战略的复利。

怎么做取舍是有一个框架的,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呢?首先我们在想做、可做、能做之间找到一个小小的交集,想做代表着你的目标是什么,可做是你对机会的判断,能做是你真实可动用的资源和能力。战略为什么难就是在美好的理想(想做),残酷的现实(可做),以及永远不够的资源人才和组织(能做)之间去纠结。

而大部分的机会要么是共识的机会,要么是反共识的机会。共识的机会是大众都知道的,非常内卷;反共识的机会,没人相信和支持,非常艰辛。为什么要跟大家聊战略,子超有一个逻辑就是人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一个公司的发展,人的每一天干什么,一定要产品化运营。你的目标、定位、努力路径和发展节奏一定要想好。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一定是坚持做困难但长期正确的事,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坚持反共识的机会。你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没有人理解的,但这里才有大机会。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就会有超限成长的机会。段永平认为,很多人觉得成功和运气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成功和运气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在做正确的事上坚持够久,运气来的时候你总会预见的。

借助势能部分(外力)

1. 跟对大哥(行业背书)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我奋斗外,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对大哥。韩信在项羽的麾下就是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中,而在刘邦的麾下就成了大将军。雷军说自己投资只投熟人,直译就是跟我混的兄弟我会投,嫡系推荐的兄弟也会投,当然最终投资与否还是看项目本身。

我们常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人都想抱大哥的大腿,那具体路径要怎么拆解?首先学会分辨谁是真正的大哥,毕竟你的试错成本很高,至少要跟大哥半年起。

我们只看两点:第一,他有没有被行业认可的成果;第二,他是不是一个会分享的人,分享资源、分享钱。如果两点都具备,那我们就可以认定,他是一个好大哥。

问题又来了,大哥凭什么看得上你呢?也看两点,首先你是不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人,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其次你的人品是否经得住考验,对大哥是否真诚。

有时候跟大哥产生意见分歧了,一定要盲目相信大哥。因为他站的位置比你高,经历的事情比你多,掌握的信息也比你全面,他做出的决策一定是有道理的。虽然现在的年轻人讨厌PUA,但还是要尽量多从大哥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进化。

2. 建立行业社群(圈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杠杆的时代。《纳瓦尔宝典》里提到,商业杠杆主要有资本、人力和没有边际复制成本的产品,比如代码、媒体。子超认为,作为一个普通人能撬动的最佳杠杆,就是建立自己的行业社群。

建立行业社群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可以提高自己在行业的影响力,第二个通过建立社群来锻炼自己运营人的能力,第三个就是通过社群的影响力来聚集行业的顶级人才。一个优质的行业社群,甚至可以影响行业趋势的发展。

很多人并不认可做社群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纯粹浪费时间和精力。我有一个朋友之前是AI领域的专家,擅长用写文章和拍短视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建议他尝试建立一个自己的AI社群,他一开始拉人的速度非常慢,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比较排斥这件事的,但等到了他的第一个500人社群起来后,他的行业影响力也逐渐显现出来,他写的第一本关于AI的书籍现在也正在发行的路上了。

朋友告诉我,社群在30-50人之间没有感觉出来任何变化,拉到150人的时候就想放弃了,等到了300人的时候开始有人主动分享AI的文章和视频了,拉到500人的时候这个群开始有了归属感,他觉得很奇妙。如今,他已经拉了三个500人的AI社群,他的影响力也开始逐渐破圈,朋友说如果不是我逼着他建立社群,他也没有机会感受到社群所带来的价值。

社群就像我们的外挂,运营得好可以不断地从中筛选出来优质的行业大咖。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人会加入,差一些的人被淘汰,这就是社群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随着社群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真正的行业大佬也会加入其中,也许这些大佬之中就有自己命中注定的要追随的大哥出现,这也是额外的惊喜。

3. 打造自己的IP(破圈)

个人社群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主要限制于私域,但我们可以通过打造自己的IP,用文章和短视频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就会有更多人认识你、认可你,也会有更多的不同行业的流量关注到你,这是公域的影响力。

很多人认为,打造IP是企业老板或者知识分享博主需要考虑的事情,为什么普通人也需要打造IP?实际上,打造IP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下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线上的表达和分享都相当于在长期塑造自己的标签,一个鲜明的IP可以让人更快速地了解你。IP的本质就是交个朋友,是真诚和陪伴,可以让对方更快速地对你产生信任感。

关于具体如何打造IP,子超只说两点,第一点就是如何给自己定位。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一技之长,有哪些发光点和擅长的点。如果你输出的内容不够专业,大家会觉得看你的内容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的一技之长不足以达到某个细分领域的第一,那么自己的IP就很难破圈和起到杠杆的效果。

其次是内容方面,你的内容要对别人有帮助有价值,哪怕是逗人一乐也是给人带来了情绪价值。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教你做短视频的技巧,如果你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可以直接忽略这些技巧,比如 “短视频的前3秒停留时间很重要”、“内容不宜过长”等等,忘掉这些“术”,专注于“道”,即便你的内容超过了5分钟也依然会受欢迎。

最后的补充

整套理论下来,最根本的还是要练好内功。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外界的势能反而会带来反噬。就像前不久,90后网红程前与周鸿祎等一众大佬同台,聚光灯下,暴露了他不在线的情商和智商,最终苦心经营的人设一夜之间崩塌了。

提升自己最笨的,但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书籍是最廉价的奢侈品,一本好书,可以刷新你对世界的认知,提升你对行业的理解,帮助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世界飞速发展,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出现了新的技术而恐慌,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次黑天鹅事件而焦虑,这些大部分恐慌和焦虑的原因,是因为新事物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边界,我们无法看清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