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联想集团在上海举办的“2025创新科技大会”中,隆重召开了首届“联想校企科研合作论坛暨优秀成果颁奖典礼”。本次论坛以“引领新型产学研,助力AI新十年”为主题,集中展示了联想集团与多所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的创新成果,并揭晓了多项校企合作奖项。本次大会产学研各界的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围绕新型产学研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八大“优秀成果”+两大“生态案例”覆盖前沿领域,探索基金激发创新潜力
本次论坛中,8个项目获评“优秀合作成果奖”,覆盖裸眼3D、电池安全、GPU虚拟化、足式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服务器单相和相变浸没式液冷技术研究(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单相及相变浸没液冷技术,创新设计飞鱼型散热器提升单相浸没20%散热性能,技术成果将应用于联想问天服务器产品,助力实现更绿色、节能、强大的AI算力
•人工超材料应用于终端天线的研究(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人工超材料天线技术,与传统终端天线相比频谱带宽更宽、辐射效率更高,已落地最新一代AI平板Yoga Pad Pro。
•锂离子电池安全电解液研发(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安全电解液方案是业界首个从0到1的商业化电池化学防护技术,首创“阻燃+控热”方案,目前已应用于联想部分拯救者产品。
•裸眼3D实时全息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联想裸眼3D实时全息通信系统,实现了业界首个支持自由视点的多人裸眼3D大屏的虚实融合全息通信系统,落地到联想3D会议舱解决方案。
•智能足式电力巡检作业机器人联合研发(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六足机器人实现了在复杂地形下的稳定行走与自主巡检作业功能,具备较高的环境适应性、负重性能和智能巡检作业能力。联想完成晨星Bot GS和IS两款六足机器人的研发迭代及产品发布。
•面向Transformer模型推理的编译优化和高性能算子生成技术研究(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AI编译优化技术,显著释放出GPU芯片计算潜能,已成功落地万全平台及大模型推理一体机。
•GPU内核态虚拟化共享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GPU内核态虚拟化软件,算力切分粒度达到1%,显存隔离粒度1MB级别,虚拟化开销低于3%,各项性能指标优于业界同类产品。
•容器资源精确度量与动态扩缩容技术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容器资源精确度量与动态扩缩容技术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AI驱动的资源精确度量与动态扩缩容,大幅提升了xCloud云平台的资源调度效率。
联想为每个获奖团队颁发“Next Big探索基金”,支持其开展更具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此外,联想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合作的“格子多相流体仿真”项目、与无问芯穹及清华大学合作的“AI终端推理优化”项目,即联想推理加速引擎项目,分别获得“生态合作案例奖”,凸显了跨领域协同创新的价值。
校企合作硕果累累,三大“卓越成果”领航行业
除八个优秀成果及两个生态案例外,联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的三个项目荣获“卓越合作成果奖”。这些项目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成功应用于联想的产品与业务中,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标杆案例。
•高亮不锈镁合金:轻量化材料的航天与消费电子双突破
由联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高亮不锈镁合金”,通过AI材料基因工程优化,攻克了传统镁合金耐腐蚀性差的技术难题。其耐腐蚀性达到传统材料的10倍,并较铝合金减重30%。该材料已成功注册为国标新牌号,并率先应用于联想旗舰笔记本ThinkBook X和YogaBook 9i,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轻量化与耐用性。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该材料被用于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SJTU思源二号(ICUBE-Q))”探月卫星,随嫦娥六号任务升空。其优异的高能粒子吸收与抗原子氧腐蚀能力,保障了卫星电子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实现了我国卫星电控系统轻质材料的首次应用。
•混合云根因定位与趋势预测:联想全球数据中心及智能云产品
联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系合作的混合云项目,聚焦云计算智能运维的核心挑战。团队在私有云架构设计、光模块寿命预测、故障根因诊断等领域取得突破,开发出高效的资源调度与故障预警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全面应用于联想全球数据中心及智能云产品,提升了云平台可靠性30%,运维效率提高40%,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稳定的云服务支持。
•大语言模型类人对齐技术:AI智能体的“认知革命”
复旦大学与联想合作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类人对齐共性技术”项目,构建了业界首个自适应指令生成与微调框架。该技术显著提升了AI智能体的任务理解与执行能力,并在国际首创“有监督微调+强化学习”的高泛化工具学习方法。目前,该模型已落地联想智能客服、工业机器人等场景,使指令响应准确率提升50%,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手。
新型产学研范式:以“四新”重塑创新生态
联想集团副总裁、CTO组织技术战略与平台负责人王茜莺在论坛中阐释了“新型产学研范式”的核心理念——以“四个新”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
1.把握新机遇:以AI为核心引擎,布局战略级技术课题;
2.强化新链主:企业担当“创新链主”,整合科研与产业资源;
3.重塑新关系:打破甲乙方界限,构建“联合攻关、敏捷验证”的伙伴模式;
4.冲击新高峰:聚焦核心技术,产出可大规模验证的行业引领性成果。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唐卫清指出:“联想的产学研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其成果验证了‘企业主导、高校协同、生态共建’的可行性。”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刘奕群则强调:“高校需要与企业共同直面产业真问题,才能实现科研价值的最大化。”
校企合作共建创新生态,产学研多方共赢
联想集团校企合作硕果累累。2021年起,联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始在新计算、新装备、新材料等方向进行科研合作,双方合作的项目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联想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动智能制造、未来计算等领域的基础科研创新、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2024年,由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开发的“智慧应县木塔”方案出炉,让应县木塔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复现。此外,联想集团还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开启科研项目合作,为学校科研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与资金支持。
在实验室联合共建方面,联想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多家院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为中国的实体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在科研基金设立方面,2024年,联想集团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签署《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想蓝天科研基金》战略合作协议。该基金以解决企业与行业的技术课题为目标,联想将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开放给学术界,激发学术研究突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智能化转型。
杨元庆曾表示,以行业优势赋能高校科研至关重要,是高校最需要的外部支持之一。“高校和企业要联在一起想”,才能有效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提高科研效率,源源不断孵化有技术领先性与产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本次“联想校企科研合作论坛暨优秀成果颁奖典礼”的圆满落幕,不仅标志着联想集团“新型产学研范式”的阶段性成功,更开启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篇章。通过校企合作,联想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攻克了从材料科学到人工智能、从云计算到航天技术的多领域难题,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产业赋能。未来,联想将持续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术研究、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大力开展联合创新,推动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