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在众多尖端科技汇聚的展馆中,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涛科技”)展台前人潮涌动。名为“熊北北”的仿生生命体正眨动着灵动的眼睛,与观众亲密互动。其展现的“具身智能”能力,彻底打破了人们对“机器”的刻板认知。“它绝非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一个AI超级智能体。”博涛科技创始人肖迪如是阐释。
技术突破:让机甲巨兽学会“情绪表达”
“做巨型仿生生命,难的不是‘动起来’,而是‘活起来’。”肖迪的这句话,道出了博涛科技的核心技术挑战。
2019年亮相的“中华巨马”,其眨眼、嘶鸣等仿生动作背后,是3000余张图纸的打磨和20多项专利的沉淀。而如今的智能体“熊北北”,则完成了从“能动”到“能思”的跨越——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信息,AI决策引擎动态生成互动策略,再经由精密的液压-电机协同系统驱动面部表情,最终实现情感化交互。
“背后是算法对力的精准分配。眨眼睛的弧度差1毫米,可能就失去‘拟人感’。”正是这种对精度的执着追求,让博涛科技逐步积累了1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并建构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商业实践:从“流量爆款”到“生态闭环”
在大连旧厂房里,“熊北北”创造了商业奇迹:不到1万平方米的熊洞街,年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其中60%来自外地。这个由工业遗址改造的文旅项目,成为肖迪“尖叫美学”理论的最佳实践场。
“很多人把机甲巨兽当‘表演道具’,但我们要做的是‘流量引擎’。”肖迪的商业逻辑清晰且犀利。熊洞街的成功,源于四重设计:以机械巨兽的互动能力制造“尖叫引流”,以美食、研学等多元业态将“流量”变“留量”,借老厂房改造实现低成本扩张,再通过虚拟偶像运营和衍生品开发形成商业闭环。
这种模式正在快速复制。2025年启动的“神兽40城”计划,已签约广州、沈阳等多个城市。不同于简单的标准化复制,每个城市的巨兽都带着文化基因:南京“金陵辟邪”融合神话配色,安徽“夔牛天街”呼应地域传说。“我们不卖机器,而是卖‘文化的科技表达’。”
战略雄心:用“东方神兽宇宙”重构文旅范式
“中华巨马造价仅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却能实现更多互动功能。”肖迪的这句话,隐含着其产业雄心:推动中国文旅科技反向输出全球。
目前,博涛的机甲巨兽已进入全球市场,中东机械鹰项目的落地,证明了“东方美学+硬核技术”的吸引力。其“双引擎战略”更显长远:“巨身智能计划”推动AI与机械硬件深度融合,让巨兽将拥有“情绪引擎”;“东方神兽IP宇宙”则像“漫威宇宙”一样,让每个机甲成为承载文化的超级符号。
在肖迪看来,传统旅游的痛点显而易见:景区缺内容、文化缺载体、游客缺体验。他的解决方案是“让文化走出博物馆”——通过机甲巨兽这个“鲜活载体”,让《山海经》的神兽、地域传说中的符号,从文字变成可触摸、可对话的存在。
创业者肖迪:从“跨界者”到“领航员”
回顾创业历程,肖迪的每一步都带着“跨界”基因。1995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时,这位“工科男”已在偷偷钻研绘图与编程;2000年凭《宇宙之谜》斩获国际科技大奖,让他确信“技术与艺术能共生”;2009年接下烟台球幕影院项目,用10个月完成国外团队两年的工作量,让他看到“中国智造”的潜力。
2016年,法国南特机械巨象的启发,让他明确方向:“《山海经》里的神兽,为何不用中国科技唤醒?”如今,这个想法已生长为拥有19只巨兽的“博涛宇宙”。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既懂钢铁,又懂人心’。”肖迪总结道。对于未来,他最想突破的是“人机共生”的边界——让机甲巨兽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自主学习,甚至产生“新后代”。“或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熊北北”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再次眨动眼睛,肖迪知道,他正在书写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历史,更是文旅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新叙事。在这条路上,钢铁与代码是笔,文化与温度是墨,而那一个个行走的“AI超级智能体”,正是写给未来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