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洋品牌频频来中国示好,中国这块市场有多肥?
2015-11-07 15:42 智能穿戴 手环

近日,Misfit旗下新品shine 2选择北京作为全球首发,迄今为止,这在洋品牌还是件稀罕事。不过这样的稀罕事会越来越多,因为中国这块肥肉,早已被虎视眈眈。

近日,Misfit的shine 2新品发布会上,创始人兼CEO Sonny Wu先生先是秀了一下汉语,不标准但无疑拉近了与全场的观众的距离。接着,他还是转为流畅的英文,开始了整场发布会演讲,从Misfit的第一款产品,配合着酷炫的PPT,一直讲到当天需要发布的shine 2。从Sonny Wu的汉语开场,到重头戏的英文演讲,简直就是对Misfit进军中国整个策略的最好诠释:用友好和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但内核运行的确是美式思维,大打时尚设计牌,确立鲜明的市场定位。

Misfit不是第一个在中国布局的智能手环。早在2014年6月,国外智能手环界的老大哥Fitbit就在上海召开了媒体见面会,宣布正式进入中国。一向以融资迅猛著称的Jawbone也频繁现身中国市场。这一次,Misfit坐不住了。

洋品牌频频示好中国的背后,是美国业已培育成熟的用户习惯和日趋饱和的市场份额。美国市场智能手环增速的放缓以及竞争的升级,让蓝海早已沦为血海,易观国际所公布的一组融资数据可以窥见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差异。

 

 

 

数据显示,Jawbone在今年4月一举拿到了3亿美金的E轮融资,而国内目前最大的一笔投资额也仅6000万人民币,由此可见美国市场远远走在中国市场的前面,竞争更加残酷。除此,Fitbit在今年6月,作为全球首家智能可穿戴公司,于美国纽交所上市,总市值达到62亿美金,美国智能手环的市场格局相对已经稳固,Misfit想在本土要有大的突破比较难。

而中国却让Misfit兴奋起来。据Sonny Wu称,2014年第四季度,misfit手环在全球卖出超过一百万台,其中,三分之一的销量来自中国。在所有的国际品牌中,misfit手环在中国的销量排名第二。

于是,Misfit来中国的脚步加快了,连全球首发都搬来了中国,一切显得顺理成章。

中国是块肥地

根据奥维云网(AVC)数据监测显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在2012年只有130万台;2013年到2014年呈现爆发式增涨,市场规模分别达到920万台和2850万台,增长率高达608%和210%;2015年增至4800万台,增长77%;2017到2018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预计到2018年销量将达到14350万台。

 

图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的高速增长至少还将持续三年。目前,中国市场上出货量最大的是小米手环,其79元人民币的亲民价格,截至2015年6月出货量已经突破600万枚,这在全球可穿戴设备中也牢牢占据了24.6%的份额。不过,对于一直标榜时尚设计的misfit来说,这是一次很大的机会。

Misfit CEO Sonny Wu在采访中坦言,从来没有觉得这是竞争。在他看来,两者走的是不同的路线,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可能会选择小米手环,但追求时尚与美观的用户一定会将misfit纳入考虑范围内。

其实,除了路线不同,目标用户不同外,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高端品牌会越来越受到青睐。这是市场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上一个风口——竞争早已白热化的手机领域可以窥见一斑。

随着手机市场的饱和,据HIS Technology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18%,而第三季度缩减至16.4%;而同期华为手机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16%及16.2%。小米的性价比红利显然已经到了尽头,而华为凭借高端机型正在迎头赶上。

当手机达到人手一部时,下一次换手机,除了考虑性价比,设计感、奢侈度及身份认同会成为新的标准。这就催生了整个市场趋势会不断往高端走,高端机型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性价比机型却越来越疲软。

同样,当手环的市场进一步成熟,用户习惯被更多培养起来后,更有设计感,更有个性,更具品牌形象感的手环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Misfit选择这个点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时机踩得很准。

新品亮点不多,但离生态近了一步

这一次,misfit进入中国带来的是新品Shine 2。相较于Shine第一代,亮点并不多,没有实质性的革新,不过是外观的圆盘较第一代更大了,厚度更薄了,智能上也有更新。

Shine 系列主打圆盘加小灯的样式。Shine 2上的小灯可以显示1600万色,较第一代颜色更丰富,这让提醒变得更多元化。此外,新品增加了信息及来电提醒功能,并且可以播放音乐、自拍、与智能家居进行更多互动。

来解析一下新品背后的逻辑。表盘的增大意味着内部可容纳更多零部件,提升功能,而信息也将被更多呈现。更薄了,意味着更适于随身佩戴。看似并无奇特处,其实步步击中智能硬件的痛点。

智能硬件,特别是身体数据采集类的硬件,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一定是在后端,在于生态。而生态的打造又有赖于硬件产品本身带来的便捷性。如果功能的增加反而带来了更多不便,用户的黏性就会受到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科技包装得比较低调,甚至让用户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这样,智能硬件才能更持久地存在。无论是功能增多还是佩戴舒适,各种连接反应速度的加快,目的都是让用户在无感的情况下生活更便捷。正是这个无感和便捷的基础上,生态才不是伪命题。

Misfit虽然进中国的时间不是最久的,但在生态上的发力比别的洋品牌要猛。Fitbit早在2007年已经成立,并且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智能穿戴,它的成功为整个智能手环市场注入了强劲的信心。不过fitbit却略显封闭,希望学习苹果建立独立的生态。在进军中国市场上,针对中国用户习惯的产品并没有太多推出来。Jawbone来中国也有一段时间了,也没有太多本土化动作。相比起来,Misfit在连接上动作很快。

据Sonny Wu称,目前,北京已成立了18人的团队专门负责商务拓展,从现场的一纸合作伙伴名单,看得出它的连接野心:keep,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Uber、Broadlink、大姨吗、好大夫、印象笔记、蚂蜂窝、途牛网、和金在线、Linkedin、365日历、春雨医生、墨迹天气、Feel等。

在问到misfit在“连接”这条路上的具体战略以及现今已达成的细化合作方案时,i黑马记者并没有得到满意答案,看得出,misfit对此并没有想透,而这个问题,也是misfit作为一款智能硬件,能不能更加深入用户生活的一大考验。不过,公司全称从Misfit Wearable(可穿戴设备)变为Misfit,其决心可见一斑,以后绝不单纯是做穿戴的硬件公司了,而是往生态上衍生。其此前推出的睡眠检测仪以及智能灯就是最好的佐证。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生态服务的多样化会不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最佳状态在于无感、便捷、舒适,这是所有软硬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离开了这个原则,再多的功能只归于鸡肋。

从以往推出的产品和软件服务来看,Shine确实不是一个爱出怪招的硬件,在保障用户体验这一点上慎之又慎。可是,一个没有屏幕的小器件,如何在不额外给用户带来太多复杂操作的情况下实现更多连接,这是misfit需要提交的答卷。

也许,手环可以通过圆盘上小灯灯光的变幻来提醒更多信息,比如来电还是信息,运动量达标还是未达标;也可以通过手势触摸来感知不同的用户命令,比如音频播放和停止。但是,如何连接诸如Uber这样的叫车软件,大姨吗这样的女性生理数据管理软件,这就不太好理解了。至少现在还没有通过手环实现这些功能的先例。如果用更多颜色来表示更多信息,更多手势来操作更多命令,那生活到底是便捷了还是复杂了呢?

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之争

对于连接服务,显然,智能手表占据先机。相对手环来说,天生的大屏幕解决了一切可以用触屏解决的交互。易观国际给出的一组数据也预测了智能手表未来将取代手环。

图片来自易观国际

关于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谁将取代谁,讨论自两者诞生以来,就从没有停止过。虽然市面上有不少唱衰手环的声音,但手环的生命力绝不像预想的那么简单。

从手环不断往更薄、更智能演化的趋势看,其越来越摆脱了运动属性,开始往随身携带的智能物件方向发展,而这个小物件很可能成为统领所有其他智能产品及一切服务的小管家,甚至,脱离手机,自成一体,成为新的连接中心。这个连接中心虽然不比手机内容更丰富,至少现阶段看来是这样,但它的强韧恰恰在于时时刻刻不会离开你的身体。这一点,就连智能手表也望尘莫及。智能手表最大的问题是耗电,需要及时充电,而手环的低功耗和超长续航就是对抗智能手表的最大底牌。

此外,手环因为小巧,睡觉也可以佩戴,而防水功能的加入更是把洗浴时间也给抢占了。而手表就做不到,单单那块屏就决定了它睡觉不可能不取,不可能防水,不可能不天天取下来充电。在物联网时代,数据是王道,与人互动的时间是王道。手环跟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采集到的数据越多,智能分析的能力就更强,也能基于此开发出更多个性化定制服务。在这一点上,Misfit创始人兼CEO Sonny Wu想得可谓透彻,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未来不会增加屏幕。不是没有技术,而是不能动摇手环之本。“在产品上加一个屏幕,远比去除一个屏幕容易很多。我们想走一个不同的路,我们的产品团队有足够的勇气把屏幕去掉”。他说的这条不同的路,正是智能手环对抗智能手表最有力的回击方式。

未来亟需解决的痛点

无论是智能手环之间的竞争,还是手表与手环之间的竞争,未来的竞争在于能不能解决掉一些核心问题。

第一个,独立于手机的数据传输。目前,无论是手环还是手表,都离不开手机的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Apple watch相当多程序的运行需要依赖iPhone,并借助手机来传输数据;同样,小米手环、fitbit手环也需借助手机进行同步。不过,未来,这些设备一定是单独运行的。联发科日前已发布了MT2601芯片并且可以选择集成移动通信MODEM,这样,穿戴设备未来可以独立进行数据同步而无需借助手机。WiFi模块及SIM卡的加入也会加快这一进程。

第二个,功耗是个大问题。独立于手机,也意味着功耗更大。这就有赖于芯片企业开发专门的穿戴设备芯片,并针对低功耗需求进行优化,延长续航时间。Apple watch的芯片性能与几年前的A5相当,采用的是28nm工艺而不是A8处理器的20nm和A9的14/16nm,这导致它成为耗电大户,续航表现不理想。目前高通和联发科两大芯片企业正在针对穿戴市场研发专门的芯片,联发科的进展较快已推出MT2502和MT2601两款芯片。

第三个,文化元素能否融入产品。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将更青睐高端手环,其拥有的个性元素将赋予产品更多的附加值。日前,销售小米手环的华米公司推出新的品牌AMAZFIT,希望摆脱廉价低端的印象,意图进军定价更高的时尚市场。华为watch从一开始就主打高端市场,售价349美元起。联想在并购MOTO后,于2015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也将MOTO360智能手表作为重点产品向国内用户推介,售价1999元人民币起。中国的穿戴设备品牌已经意识到了单靠性价比并无法带来利润,也将难以持续良性发展,希望以高端的形象向市场要利润。洋品牌一向主打高端牌,极具设计感的时尚外观和富有感召力的品牌内涵,无疑在争夺中国这块肥肉时,竞争力将越来越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