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业还有哪些可改造的“痛点”?这里有5点答案
2016-05-30 18:49 移动医疗 痛点

你是不是真的能给医生提供价值,决定了你是否能真的“得医生”。

黑马说

资本助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呈现突飞猛进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226%,投资总额是过去3年的2.5倍。据投中研究院统计,2015年国内医疗健康并购市场宣布交易就达623起。一时间,医疗行业成为投资人和创业者竞相追逐的焦点。顺为资本合伙人李锐认为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的渗透并没有太深,对于整个医疗的大环境而言,还处在很早期阶段,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一个一个把“痛点”解决。

文 | 顺为资本合伙人  李锐

医疗创业还有哪些痛点?

其实医疗的痛点,在我看来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非常多。回到创业这个话题,医疗领域的痛点很多,而且医疗领域的很多痛点很可能是永远没有办法被解决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做,还是要去突破。

因为所有这些痛点,说到最后是生命和技术的博弈。

因为我们顺为资本是做TMT的基金,而不是纯粹的医疗的基金。医疗的同志说你们一天到晚在那搞生产关系,那生产力的事谁干?

其实这几年在生产力上、在基因、在癌症的早期筛查等等都有很多机会,偏医疗的创业者和偏生化的创业者都有很多事情可做:你是做生化的,也许基因会给你带来最大的机会;你原来是做TMT的,或者你是在做医院的行政IT的,其实也许在整个医疗的生产关系或者怎么理顺医疗的层级诊疗等等,也有非常多的机会。

比如说,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行业,那么针对医生的服务,无论是工具、论坛、文献,都跑出来很多的创业公司。而在美国,真的是以患者出发的模式在引领医疗技术的发展。

当然这其中最热闹的主题是医患关系,这是医疗中绝对的主题,医患里面在过去的两三年呈现了无数种发展模式,我们其实也搞不清楚,谁能成长得更快。因为我们投资人在看这个领域的时候,发现无论是对医生依赖度更高的专家型诊疗,还是轻问诊,都是在医患之间进行一些微调,无非是医生介入程度不同而已。这都是可以加强,还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去做的。

而最有意思的机会很可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怎么样用新技术,可以把层级诊疗做得不像原来那么样低效?你看,远程诊疗在中国推了十几、二十年,从最早的电话到视频,这里面有无数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新的层级诊疗也好,还是医患关系、医医关系,最后和新技术的结合,一定会出现非常多有意思的新机会。

医疗这个行当能赚钱吗?

不会很快。不过因为我们顺为资本是一家早期基金,我们的基金的年限是十年+两年,时间还比较长,所以我们愿意等。

我觉得医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变化,就是过去两年,新的技术涌现使得很多东西成为可能,所以我觉得医疗依然会热起来,至于说他们是不是能很快的获得回报,因为整个医疗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光是我们,全世界都是,所以是很需要耐心的。

另外,无论医生也好,医疗体系也好,是全世界所有系统里最保守的,甚至比金融系统还保守,所以也不可能变化得太快。慢是正常的。

但是在过去两年,融资好象不太慢,创业公司的发展也不太慢,但是想在医疗领域真正能做到有一些改变,还是需要很长期的时间。作为投资机构,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至于市场够不够大,我们看人富了以后,愿意为他的健康付出多大的代价。

对投资人本身,就要求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求创业者要耐得住寂寞。   

医疗行业会不会出现风险?

我觉得首先,互联网医疗还不像互联网金融一样走得那么快,本质上,虽然围绕医疗的资本看起来很热,但是医疗创投真的是不是就触及到了医疗的本质,介入有多深?在我看来,如果单单从移动医疗的层面来看,好像还没真的走进去。基本上大家还在兜圈子。当然新技术、基因这类医疗项目可能有了很大突破。

围绕医疗这个领域的创业其实蛮广的,有传统的药、器械类的创业,还有新的基因技术之类的创业。而我们谈论最多的,可能还是说和互联网的结合。

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在国内至少已经发展了十来年,像我们投资的丁香园从2002年就开始做了,它从一个医生的论坛社区开始做起,因为互联网对一个行业的渗透,总是从信息层面开始,看看互联网怎么让知识传播得更快,信息怎么交流更方便。而慢慢地,比如从这两年开始,像丁香园会开始触及到问诊,触及到检查、实体诊所等很多东西。整体来说,我不觉得现在的医疗创业已经真的深入介入到医疗行业本身。从整个医疗的大环境来讲,还是在很早期的阶段。

医疗创投虽然目前看来,对传统医疗格局还没有什么巨大的改变,但是至少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我觉得,虽然目前的医疗创业还没有到质变的阶段,但是还是一点一滴地带来了量变,因为医疗行业痛点太多了。在未来,更多新技术的兴起,结合互联网技术,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服务模式,没准儿会让我们现在痛点多多的医疗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抢医生资源,投资人怎么看?

我的理解是,作为医疗行业,医生一直都是服务的主体,在过去的两千年里是这样,在未来应该很多年里应该也还是这样,他是服务的主体,所以如果你说,“医生者得天下”,我觉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什么叫“得”?有人做医生集团的模式,有的是平台上,想要实现深度的介入,而有的是浅度的介入,有的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医疗工具,“得”医生的方式,要分得更细的去看。

但是我自己觉得,我们也看过很多创业公司,我跟哪条线很熟,关系多好,地推多好,覆盖了多少医生,我觉得可能都不是在“得医生”这件事上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创业公司你怎么样在你的服务链条上,给医生真正带去了价值,有的是提升效率,有的可能是多赚钱,有的可能是科研、学术上的提高,有很多很多种方式。那你是不是真的能给医生提供价值,决定了你是否能真的“得医生”。

有时候你上来就和我说,“我搞定了多少医生”,这事我不太容易信,因为医生其实并不好搞定。

中国医疗创业公司有可能出海吗?

这个出海是什么呢?是把中国的患者送出国就医,这是一种出海。其实反过来的也有,也有很多境外患者会到国内来做医疗旅游,这两种都是。

其实原来非常大量的外国患者到中国来做医疗旅游,或者做手术,这是很常见的,因为那时中国的医疗是有很多优势的。

而这两年开始兴起海外就医,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大家去北美、去德国、去欧洲、去日本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核心还是因为原来我们自己的医疗服务和医疗水平,在本地供应上还是有很多问题,我觉得这种去海外就医的市场一定在,但是可能只针对很少数的高净值人群,目前这一定不是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