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游戏优则影”对当前的游戏IP意味着什么?
2016-06-07 11:07 魔兽世界 IP 影漫游

《魔兽》作为一部跳票四次观众热情却丝毫不减退的电影,在影史上估计也无出其二吧。

本文转载自 手游矩阵 作者 衣钵

虽然在著名评论网站Metacritic上,游戏改编电影《魔兽》初期被四份评论集体差评,得到了平均29的评分。但对于执着的粉丝来说这并不是问题,目前中国方面,《魔兽》的预售票房已经超过1.2亿元,零点场也超过了2778万元。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还有更厉害的地方,它甚至影响到了中国A股——华谊兄弟、美盛文化、美邦服饰等多支相关股票都在上周随预售票房应声而涨。

从以上的两极分化可以看出,魔兽这个极具影响力的游戏IP,至少在中国电影市场靠粉丝情怀就能撑起票房。而且除了《魔兽》以外,越来越多的游戏IP改编电影在今年集体发力:已上映《愤怒的小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随后还有《水果忍者》、《俄罗斯方块》、《刺客信条》等多个游戏IP都开启了电影计划。另外,游戏界的老牌大厂任天堂日前也宣布正在与几家电影制作公司洽谈,准备提供旗下角色版权并参与制作。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游戏改编电影趋势已不再仅局限于“影游联动”,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打算进一步将旗下游戏IP升级成为泛娱乐IP。

魔兽为什么有潜力成为泛娱乐IP?

在1994年发售《魔兽争霸1:人类与兽人》的时候,暴雪工作室肯定没想到22年后它会登上电影荧幕。即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魔兽争霸1》的剧情也非常简单粗粝,谈不上有什么深度。但随后在1995年和1996年发行的《魔兽争霸2:黑潮》、《魔兽争霸2:黑暗之门》,2002年和2003年发行的《魔兽争霸3:混乱之治》、《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以及将这个游戏系列推上巅峰的《魔兽世界》,逐渐将一个庞大壮丽的史诗完善打磨了出来。

2015年下半年,暴雪最后一次公布的《魔兽世界》付费用户数量为550万人,虽然相比巅峰时期的少了接近一半,但是依然是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游戏之一。另一方面,在《魔兽世界》称霸MMORPG十余年的时间里,其积累的游戏文化及衍生周边从量变达到了质变。

在文字出版物领域,暴雪请来了多位作家编剧,以魔兽的背景故事为题材出版多部官方小说,今年更是计划陆续推出《魔兽世界编年史》系列,进一步扩充完善魔兽IP的舞台背景。此外为了配合这次《魔兽》电影上映,暴雪联合美国奇幻作家克里斯蒂·高登推出了三本魔兽电影系列小说,其它的官方小说也在今年正式登陆了苹果商城和iBooks。

而在漫画方面,暴雪也与推出超人、蝙蝠侠等著名美漫英雄的漫画巨头DC合作,推出过《魔兽世界》官方漫画。在与游戏剧情联动方面,魔兽官方漫画的故事性与贴合度达到了同类联动中迄今为止最高的水准。此外在音乐方面,由暴雪主办的官方游戏原声音乐会从2008年起多次来华,也是深受玩家粉丝的追捧。

更为重要的是,《魔兽世界》带动起来的游戏文化为广大粉丝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素材,仅在国内就有《网瘾战争》、《我叫MT》、《如果·宅》等优秀的同人文化作品,以及大量因《魔兽世界》而火极一时甚至活跃至今的草根名人。

当初魔兽同人网络剧《网瘾战争》的影响力辐射到了现实和大众舆论层面:

经过在官方与广大粉丝的长年推动下,魔兽这个游戏IP已打下了深厚坚实的泛娱乐基础,所以电影的推出既是“顺应民心”之举,更是暴雪打算像漫威那样走向泛娱乐巨头的第一步。

魔兽IP改编电影的风险有多大?

从发展历程来看,魔兽IP自《魔兽争霸3》到《魔兽世界》实现了爆发并到达顶峰,之后趋于稳定。基于这个IP而生的爆款最新产品,则是横跨PC和移动端的《炉石传说》。在近几年的Newzoo年度报告中,《炉石传说》多次进入全球收入前十排行榜,而且与《魔兽世界》实现了用户营销的双向影响。

接下来暴雪面对的问题和其它手握大作厂商相同,继续靠大规模的营销投入来稳定用户和吸纳为数不多的新用户,但在游戏市场内已触到了天花板。因此像娱乐明星“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一样,暴雪选择了“游戏优则影”这条充满风险路。

首先在营销层面,品质不佳的游戏改编电影将影响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往往核心粉丝向路人观众辐射的重要环节。毕竟路人观众是决定票房上限的绝对力量,像《大圣归来》就是由口碑影响发行商和院线后续排片的典型案例。而失败案例则如《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让Square公司倾家荡产,之后不得不和Enix进行合并。

其次是IP增值方面,成功的改编电影往往为了照顾路人观众,以常规的商业化电影运作模式去改编剧情和世界观,形成另一个与原IP截然不同的故事。像历年来票房成绩不错的《生化危机》系列,除了浣熊市、T病毒以及角色名等游戏元素外,电影内容和游戏没有任何的关系,最终形成了电影观众和游戏玩家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这种模式往往能吸引玩家去贡献电影票,但电影吸引来的路人观众则对游戏IP本身很难产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暴雪才会与曾确定执导《魔兽》电影的山姆·雷米产生重大分歧,导致双方最后分道扬镳。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美国媒体的第一批评价不高,但目前《魔兽》电影率先在欧洲获得票房成功,拿下了一贯对好莱坞大片不甚感冒的欧洲市场(比如德国)。至于随后的中国市场,也将会有极大可能成为最大的票房保底区。有观点认为,如果《魔兽》电影最终在全球获得超过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那么它将成为魔兽IP向泛娱乐化迈进的完美起步,制片方承诺的续集和人气角色登场才会真正开启魔兽系列电影的高潮。

与《魔兽》电影相似的,还有当初漫威电影第一批的《钢铁侠》、《无敌浩克》和《雷神》。其中除了《钢铁侠》以外都没有成功大火,而如果《钢铁侠》也未能达到预期的话,那么引发全球超级英雄热潮的《复仇者联盟》或许就会无限延期。

从《钢铁侠》到《复仇者联盟》,漫威成功开启了漫画IP的泛娱乐升级:

现在或许是游戏IP走向泛娱乐的最佳时机

20世纪90年代初,《超级马里奥》、《街头霸王》等第一批游戏改编电影陆续问世,获得影迷和游戏迷的一致差评。21世纪00年代初,《古墓丽影》、《生化危机》、《寂静岭》等游戏IP有效地套用好莱坞商业片模式,初步走出了游戏改编必烂片的魔咒。

曾几何时,“游戏改编电影=烂片”是大家默认的惯例:

而如今《愤怒的小鸟》、《魔兽》等多部电影,则是游戏公司面对繁荣的电影市场,不再甘于仅局限游戏业务,希望将自己升级为娱乐公司。在国内,虽然像仙剑之类的S级IP积累有限,并且电影工业化的薄弱很难支撑游戏IP登上电影荧幕,但这并不能阻碍国内影游联动对资本的吸引。

在当前注重IP联动和粉丝情怀的泛娱乐大潮下,游戏IP逐渐从电影营销的附属噱头转变为IP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开始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实现IP的泛娱乐化。近年以腾讯网易为代表的游戏巨头,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动漫业务,初步尝试在动画、电视剧之类成本周期相对宽松的模式上打造泛娱乐IP。除了巨头之外,像蓝港、龙图等具有一定实力资源的游戏厂商也在摸索适合自身模式的泛娱乐计划,但同样都对游戏IP走上荧幕投下不少成本(如蓝港联手杨幂打造《苍穹之剑》影视剧,龙图收购七彩映画工作室后推出《山口山战记》动画电影)。

不少分析认为,近来游戏IP改编电影获得票房成功,其中占了很大比例的“情怀”加分。而实际上除了《魔兽》以及电视剧《仙剑》系列,能在国内能真正打得起情怀牌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愤怒的小鸟》的成功在于适合全年龄观看,符合了之前火爆的《疯狂动物城》“小孩看卖萌,大人看寓意”类似套路;而随后将上映的《刺客信条》则以动作场面为主要卖点。

因此,游戏IP向泛娱乐IP进化的道路上,不同的IP有其自身的特色,像《魔兽》凭借背后强大的粉丝基础其实只是充分非必要条件。情怀叫得再是震天响,其背后仍需要电影品质的支撑,比如同样作为S级IP的《龙珠》电影版就是一个经典反例——再脑残的粉丝也会用钱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