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缺位的公共自行车租赁还要裸奔到何时?
2017-02-09 15:20 共享单车

公共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领域,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真的就是一部血泪史。

     传统新春佳节一过,2017年就正式开始了,当滴滴已经不再让出行更美好的时候,所谓的“共享单车”被寄予了厚望,甚至有人断言会成为压垮滴滴出行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新的旗手。我认为其实没有共享经济更没有共享单车,就是公共自行车租赁行业而已。被资本热捧一定有投资逻辑推演出来的道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出行安全的问题我认为目前被严重忽视了,而这是一个绝对不应该被忽视的问题。

安全缺位无异于整个行业在裸奔!我们不能总是等到一而再的“虎口未脱险”之后才去反思公共安全。众所周知,交通事故猛于虎,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早已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总和,我国涉及自行车的交通事占比为1%,绝对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且由于自行车的特点与使用习惯造成死亡率特别高。

我一贯坚持商业评论要有建设性,无论赞扬还是批评都要有建设性。我作为一个公共交通的参与者,一个互联网从业者尽可能的站在人的视角去审视行业发展与企业行为,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空乏的批判。今天我将在三个层面分享我的观点:

企业有义务警示与教育用户安全出行;

产品设计与迭代要以安全为本兼顾成本;

企业商性觉悟与提升应该成为创新的一部分; 

企业有义务警示与教育用户安全出行

“特别能吃苦”我做到了80%——“特别能吃”!这是一个老段子。我今天讲一个新段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如今绝大部分人都只知道50%——“随性所欲”!我不觉得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出了问题,因为原文是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人七十岁才有的境界,所以作为凡夫俗子能知道50%就不错了。

所谓“共享单车”出现以来各种社会互害现象就层出不穷,本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生事物,眼见着要被一小撮“随性所欲”的群众玩坏了,各大运营商越来越感觉压力山大,总有一天会伤不起的。对于安全“随心所欲”的群众也不少,一旦发生事故,各大运营平台也难脱干系。而且在目前硬件安全措施还不完善,标准不明确,责任很难理清楚,这一个混沌期,企业往往是弱势群体。

比如遇上一群“熊孩子”,未成年人违规使用如何界定安全责任?

遇上这种带小孩的牛人,是不是亲妈咱不知道,反正“心够大的”!

我但愿他们都能平安,假如出事故了,法理还好说,基于人道主义企业是赔偿啊?还是赔偿啊?这简直就是人道主义灾难啊!我相信有关部门迟早会出台法律法规去约束规范用户行为,去吧这个空白补上。总有一部分“这届人民不行”,立法执法总有滞后性,对于企业只有先尽义务,不断的警示与教育用户安全出行。企业自己先画个“规”定个“矩”,即使这个规矩暂时还不能充分获得法律的保障,也要推广,至少可以倡导。

产品设计与迭代要以安全为本兼顾成本

公共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在公共交通领域,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真的就是一部血泪史。就难交通工具的迭代而言,当年城市中穿行的私营小巴车没多少年就被取缔了,摩托车被禁了,长途客运中的双层大巴车停运严管,校车被严格管制了,如今在合法的校车安全性是不是提高了,是不是在出了很多交通事故之后,在付出了血泪代价之后才带来的改善?难道每次这样的改善都要以悲剧重演为代价吗?如今的公交车事故率是不是比私家车低?公交车辆是不是从生产制造到运营都要严格的安全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是比私家车执行的最低标准高呢?

答案是肯定的。自行车的生产制造有没有标准?肯定有。起码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最廉价的轻便自行车安全性最差可靠性最差。公共自行车能采用轻便自行车吗?我觉得不能,因为私人购买使用轻便自行车通过适应之后能够了解自己车的车况,公共自行车用户几乎没有机会适应了解,是不是同样的自行车在安全方面就存在差距了?这种差距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不是就是提供给用户一辆安全性可靠性更高的自行车去弥补这个差距就能解决?能,只是成本问题。

骑过轻便自行车的人普遍能够感受到其刹车制动系统很不靠谱,尤其是在紧急制动的时候。我仔细观察过那些轻便的公共自行车与市面销售的廉价产品主体结构没有任何改动,也就是说其安全标准就是最低的,这是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希望这样的自行车赶紧迭代升级。

目前不是没有好产品,摩拜单车的各种型号我都体验过,很多细节是值得推荐的。摩拜的一代车型被吐槽最多,我都认为那是一台健身器械,但是细细琢磨很多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其传动与制动系统全部都没有暴露在外面,结构极简,重量足够大,整体都是刚性结构,骑行过程中重心非常稳,转向的时候重心偏移很小,舒适性很差但安全性很好。俗话说,这车很死一点都不飘。这种设计首先是坚固耐用有效防止了人为损坏,确实骑不快但安全性很高。摩拜轻便型做出了很多改进,其中一个改进是增加了车筐,但这个车筐不随转向动,这也是一个被吐槽的点,因为跟以前的使用习惯不同。我认为以前随动的车筐是有问题的,因为自行车是动平衡的行驶状态的,在转向的时候重心一定要偏移,车筐里是重物随转向动会增加重心的调整难度,不随动反而好一些,速度越快越明显,原理很复杂但感受起来很明显,为了安全前车框是不建议载重过大的。

摩拜单车其实很明显是根据应用场景定制的创新产品,是考虑了公共安全因素的,而且将控制成本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这一点是必须要点赞的。其他品牌的单车有与摩拜类似的设计,有些是完全见不到任何改进的地方的,而且还有让我看不懂的设计。比如装有后车架,这是鼓励用户载人吗?做到公用分享吗?自行车载人是明显违法行为,就不要给用户创造这个违法行为的便利性了。而且后车座上还有一块太阳能板,观察了半天也不像是有电力助力系统,后来我确定这是给车锁充电的,我都不好评价这是技术领先还是落后了。

更让我蒙圈的是回收民间闲置自行车改造循环利用的模式。首先作为公共服务的工具,公共自行车应该是个标准化的产品,标准化的回收呢?还是标准化的改造呢?自行车目前就是一个低值易耗品,有多大的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如果做不到标准化,运营维护的成本难以想象。批量集采的新自行车在运营过程中保障安全都不容易,回收来的老旧闲置自行车能靠谱?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却是一个很扯淡的商业模式。

目前还有一个安全隐患就是对用户的保护,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给用户提供任何的硬件保护,不能说国家现在还没有要求就忽视这个问题。现实中为用户提供护具对于企业而言的确困难,目前互害现象已经如此严重了,再增加头盔这种很难与自行车形成整体的设备后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用户没有这个安全意识和使用习惯。如果有关部门不有所作为,企业还真就只能怪“这届人民不行”。

我觉得企业应该给用户一个安全的选择,以一种消费升级的形式体现,在下一代产品中就有头盔,放在单独的盒子里牢固的与车身固定在一起,要使用也要扫码开锁,需要额外的押金,鼓励用户提高安全意识,佩戴头盔甚至是其他的护具。我相信只要提供了这种选择,就一定会有人用,进而会带动更多的人用。率先提供的企业就率先拥有差异化营销优势,基于竞争的压力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用。其实这就是用市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全行业都用了,我认为相关部门也不会视而不见。

自行车无疑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代步工具,俗称“肉包铁”一类的交通工具,安全性很差在交通事故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在很多城市中自行车用户经常要与机动车混行,非机动车道不完善,经常被机动车侵占,用户的骑行习惯也很成问题,普遍安全意识淡薄等主客观原因造成目前的困局。

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该说一直在努力,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很多大城市路口都非机动车道都有了专门举旗的交通协管员,有专门的交通指示灯系统等等,但是城市在高速发展,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不可否认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隐患还将长期存在,各种治理手段虽然不能尽善尽美的解决顽疾,但绝不能“放弃治疗”!

企业商性觉悟与提升应该成为创新的一部分

觉悟不是道德,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肯定是程度越深越有利发展。在商业系统中,逐利是企业的本性,但是在商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要谋求发展,就必须要提升自我觉悟,所谓商性的觉悟与提升,我理解的就是“企业的商性要以人为本,促进人性的善,纠正人性的恶”!尤其是在创新领域,包括安全标准在内的很多行业标准缺失的时期,企业不能简单的等行业标准出台,将自己的标准制定的“就低不就高”,不能去推卸责任,规避问题。一边在市场上开疆扩土积极进取,一边对公众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消极应对,这样的企业不仅是给自己的发展“埋雷”更是给整个行业“挖坑”!

如今的企业在创业之初都不缺情怀与梦想,都在标榜自己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设计迭代创新、商业生态创新等等,貌似也不缺钱。但是商性觉悟与提升是不是更应该成为创新的一部分?觉悟这个东西不是只能成功之后才能有的,在能够“兼善天下”之前是要先“独善其身”呢。我们的舆论导向确实有点问题,太多的媒体在用“厚黑学”的逻辑去复盘成功的企业发展故事,让大众感觉企业或者企业家不游走于灰色地带,不去巧取豪夺就无法成功,其实创新领域客观上空白地带,灰也好黑也罢都是企业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够灰不够黑就真的无法在激烈是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吗?不是的,真正笑到最后的其实是相对比较白的企业,总踩着行业低线或者政策红线走的企业不光荣而且前途都不会光明。眼前就有一个例子,滴滴出行如今天怒人怨前景黯淡难道不值得引以为戒吗?

商性的觉悟与提升就是要求企业发展策略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前瞻性是创新的必备属性,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前瞻性的技术,前瞻性的商业模式都是创新,也都可能是错误的,企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以人为本的觉悟提升没错,追求你真善美总不会错,当然追求假恶丑也可能获得利润,而且还可能很丰厚,但一定是错的,不会长久。所以,企业商性觉悟与提升应该成为创新的一部分,不要去凑合将就现有的标准或者是约定俗成的最低标准,尤其是安全标准,要放眼未来。

公共自行车租赁平台的出现,无论是否共享,是否创新,是否互联网+,是否资本驱动等等,既然参与到了公共交通领域,就要肩负公共责任,公共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人命关天不容懈怠!而且作为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给公众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必须高于私人普遍能够获得的安全水准,这不是对企业的苛求,而是基本要求,是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说不管企业愿意不愿意都有必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尽其所能的治疗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的顽疾。对于公众而言,是否采用公共自行车出行不是绝对迫切的刚需,更加安全的出行方式才是迫切的刚需,安全才是真正的痛点。那么目前安全缺位的公共自行车租赁还要裸奔到何时?相关部门与企业都该好好想想,尽快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