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庆:多样性×文化智力才是创新,最重要的是连接
2017-03-16 11:41 消费升级 社群经济的

网络效应已从比特中溢出,原子被关系重构,“混”才是出路。

本文由场景实验室(微信ID: changjingshiyanshi)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 毛大庆

什么是联合办公?什么是共享生活?什么是共享社区?共享经济 2.0 已进入深水区,人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场景。基于人处于自身的情感和情绪的代理中,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意义表达层出不穷。

我们不再满足于 Online 的“屏触”,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空间的停留,真正打动我们的是空间、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效应已从比特中溢出,原子被关系重构,“混”才是出路。

近两年,各式各样的模式创新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的词——混沌,李善友的混沌大学;混序,李文的混序部落;混合,吴声的混合内容。这三个词都是“混”,“混”的确是关键,因为没有了边界才会出现新东西。

“混”是有理论的。《为谁留的空椅子:多样性如何驱动创新》这本书揭示了一个关于创新的新公式,创新是多样性乘以文化智力,其中多样性就是“混”。

“混”之后,需要有方法,用文化智力驱动创新。在新的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认知是——精神消费、社群、社群思维、社群经济,其中最需要找到的物理概念就是 IP。

IP 代表着人的价值取向和消费取向。它从社群里衍生出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宗教是最大的 IP,而能够在这个时代制造商业宗教,所基于的是连接和互联网。今天的企业,如果没有能力制造自己的企业宗教,恐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基于以上,我们一起来探讨精神商业时代社群经济的新模式和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从微观上说,消费方式和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其中需特别注意的是,高净值人群开始从金融、理财、保险等单点式消费向网状新增长点消费、复合型消费升级。所有这些升级都在我们身边潜移默化地发生。

全世界都在消费升级,中国的消费升级空间尤其巨大,并且中国消费升级过程中,在精神消费领域的消费产品将是难以估量的。解决用户的精神饥渴是新商业的最大机会,而核心是能否找到人的精神诉求和真正为满足精神诉求所创造的新产品。

你的每一个设计都是要找到那一群人共同的精神诉求,社群思维是这个时代最高段位的思维,没有这个能力,别的模式都免谈。满足消费者在精神层面的刚性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我们目前做出的共享际,略有一些社群思维。做完之后好多人来取经,来了就拍照,什么都照,我说照片你拿走,房子也拿走,都做不出来,因为你没有社群思维。你只是看着房子好,可这房子有什么用?还是房地产。最终要有社群思维、社群经济。我个人认为社群思维真的是高于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是构成社群思维的基础。不懂互联网思维,就更没有资格谈社群思维。

社群经济是下一个时代里不断支撑经济发展的原力注入。社群经济有三个特征,它是人本经济,是人性经济,更是人格经济。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经济,它强调企业需要塑造魅力人格体,不断提升品牌人格的正能量,才有机会得到用户的欢迎和拥戴。

社群经济是人格经济,连接和交互是搭建社群的渠道,其中空间、消费、精神三点缺一不可。空间是社群活动投射的载体,消费是空间在物理方式上让社群链接的商业手法,精神是社群在链接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是最稳固的形成商业护城河的核心。

当网络只有一个节点时,它是孤立的,是没有价值的,但当所有人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时,表现出的推动和颠覆的力量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所以,要把你的产品接入到已连接的网络,尝试让产品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产品产生连接,通过连接再搭建新的社群,这是非常关键的思维路径。

什么才能够成为社群?首先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才能形成精神联合体,再达成利益共同体,我想这是在连接的时代大家必须要去理解的。当然在用户社群之上,未来会产生更多新的商业模式,比如 C2B 模式。

当然,这个马云最近谈得很多,他说当企业拥有用户社群后,跨界延伸的能力增强,即使跨界也无需亲力亲为,通过集合用户的需求,倒逼供应链,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反向采购,同时也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谁有更强大的社群,更能够集合社群,未来就会在新产生的商业模式中占得先机。

在我个人的实践中,共享办公只是一个入口,终点其实是在共享生活上。占领了办公,再慢慢去占领居住,最后去占领消费,把这三者融合在空间里,才是我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要做的共享社区。

共享社区对原来商业综合体的颠覆是从单一的地产逻辑、空间逻辑,变为空间和人的连接,企业跟企业的连接,资源跟资源的连接,视角转向为用户思维,从原来的租户变成未来的用户,从原来的招商变成了 IP 的组织和发现,这是我们真正要学会的本领。

精神商业中的成功企业,将会具备一系列独特的能力:能够打磨出自身品牌的精神内核,打造出极具穿透力和凝聚力的品牌 IP,能够不断为用户贴上精神标签并反复强化,能够将用户群打造成一种真正的精神联合体,能够激发它的用户社群产生出巨大的传播能量。

从功能商业升级到精神商业是全球商业变革无可逆转的大趋势。在功能商业陷入困境的今天,精神商业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已经吹响号角。在未来精神商业时代中成功的企业,将会比今天功能商业时代的成功企业更加优秀、强大,因为它的最大能量是连接的能量。社群成为商业的孵化器,社群的真正价值,是让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找到生存之道,构建牢不可破的深度用户关系。

社群生态的运营逻辑,做来做去还是这四句话,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

我们自己的路径是,先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孵化小众社群,再到内容爆发产品引爆,制造流行文化,最后定义生活方式。我们任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制造周期,其实都是围绕这五步的产品路径图去发展的。当然,重构体验、重构价值、重构连接这是永远没完没了要做下去的事情。

创新能力,等于多样性乘以文化智力。文化智力是一个特别高端的智力,它考验你的合伙人、团队有没有能跨越多元文化、高效工作的人,他能不能够包容,能不能提炼,能不能愿意放大差异。同时也考验领导者能不能驾驭得了这样的文化环境,能不能包容及不断放大差异,并从差异里寻找创新的元素。团队成员是否具备文化智力,可以通过回答这四个问题来验证:

第一,有没有文化智力的驱动性?所要验证的是他有没有内驱力、有没有自信、有没有兴趣去拥抱多元文化。如果他的想法就是要趋同,要大同小异,要最大范围地取得共识,这种人很难产生文化智力。

第二,有没有文化智力的知识?这在于他认不认为能够从多样化的人群中提取他们身上的潜在价值,认不认为这里真的有潜在价值。

第三,有没有文化智力的策略?关键在于他会不会去规划多样性,能不能用好多样性,能不能有计划地对社交之后的多样性进行有价值的规划。

第四,有没有文化智力的行动力?行动力所强调的是,他能不能把多样性提取出来,把差异放大,最后快速地把它组建成一个新的产品。

没有这四种能力的团队,说白了,再怎么创新也创不出来。最终归结到人,多样性乘以文化智力,才能有创新的产品。

我用这些话反思自己做了两年的这些东西,成功的地方都来源于我们团队有几个人,敢于跨越多样性文化,敢于跨越自己,敢于否定自己,敢于放大差异,最后才能够创出新玩意儿。希望你多找到一些有文化智力的人,才能够真的产生出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