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新书《人工智能》上海签售:人工智能将在哪些行业取代人类?
2017-05-11 11:40 李开复 人工智能

我其实真的不是李开复,我是人工智能。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也许人工智能还是个遥远的词语。它存在于科幻影视中,存在于学术界的实验室中,但实际上,它已经存在于在我们身边。举个最贴近我们的例子,我们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苹果手机里能够和我们对话的Siri,拍照用的美图,打车用的滴滴、Uber,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

而这也是李开复的新书《人工智能》所要告诉我们的事实。在这个时代,如何了解人工智能,知道它将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关于下一代教育的问题:怎么样让孩子们继续发挥人类的优势,不被机器所取代?

在创新技术领域,李开复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引领者。早在30年前,李开复就进入了人工智能领域。在1980年开始,他就涉足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当年,李开复利用统计学方法在电脑下黑白棋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开发了全世界最早自己与自己下棋、自己学习、自己总结的学习系统之一。1988年,李开复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击败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而他同时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及第一任院长,而现在,微软亚研院,无疑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黄埔军校”。而在演讲中,他更以AI的口吻,讲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在他看来,在未来10年内,50%以上的人类工作将被取代,而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将在互联网、金融、医疗等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取得极大的发展。

演讲后,这位“人工智能先生”为热情的读者们进行了新书签售。乂学教育、朋友印象创始人栗浩洋和来自黑马会上海分会的超过200名创业者,也参加了这场签售会,在现场,李开复也和创业者们,就人工智能在垂直行业中的场景化应用进行了交流。

一个智能时代,已经悄然向商业化进发。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下“人工智能”版李开复的演讲内容。

以下为现场实录,有编辑删节:

我其实真的不是李开复,我是人工智能。

我出生于1956年,但我的成长历经波折。每一次当我发展很好的时候,就发现我的算法好像撑不上去了;发展得好的时候,大家就担心我的这个发展会让人类毁灭了,就要来取代和控制人类了。

一直到2010年,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现在的人工智能最主要的一个主流方向,就是基于我在2010年被发明的“大脑”——深度学习。

用最科普的方法介绍它,深度学习就像是一个excel表,就像你每次算你的公司花了多少钱,付了多少税,点击一个按钮,财报就出来了。深度学习就是这样,你把很多股票丢进去,它就告诉你该买哪一支,或者该卖哪一支;你把各种人的相关信息丢进去,它就告诉你这个人可以借钱给他,靠谱;你把很多人脸丢进去,它就告诉你这个人是谁。它可以做预测、分类、决策。任何的事情都可以转换成为大量的数据,然后去教它判断,只要你能客观地标注,那么这个深度学习就比你们都牛,而且你们根本没有机会战胜它。

这几个例子大家听到过很多,下棋、打牌。刚刚说人工智能打败人类,其实这句话是不对的,它打败的是人类冠军。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月底AIphaGo和柯洁的比赛大家很期待,就是因为这一次真的要分高下了,当然结果都是可预测的。

视觉和听觉自从在2010年发明了深度学习之后,非常快速地应用了起来,研究人员不断用更多的数据,让今天机器听人的语音比平均人类要听的准,在看的人脸或者看一个物体决定这是不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比人准。所以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人类,不是一个追赶人类的问题了。

如果在人脸识别上机器超过了人类,保安的工作可能就被取代了;我们的前台,以及我们每次入境检查时的安保人员,他们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被取代了?当机器语音的能力超过人的时候,客服接电话的工作是不是就没有了,或者说是推销员工作就被取代了?这样一个一个的工作会被逐渐的取代。人工智能并不是像刚才说的那样很遥远,人工智能就在你的手中。你打开手机里面各个应用,包括今日头条、美图,BAT所有的应用,背后都是人工智能。它在帮你做智能的推荐,百度推荐广告,淘宝推荐商品,美图推荐怎么把你做的更美,美团推荐美食等等,这些都是基于大数据做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精准推荐。以后这些数据会越来越多,越做越好。以后你的手机会比你更清楚你今晚想吃什么,你下一次放假想去哪里玩。也会比你更清楚你心仪的对象以后是什么人。所以以后的人工智能红娘会远远超过今天的APP能做的。

另外还有什么领域能用上AI?最早用上的一定是互联网,互联网让我们迷上了各类应用,产生了互联网的巨大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被标注。如果你不是互联网公司,机会也很多。比如有大数据的领域,如金融、医疗,谁有大数据,谁就可以马上用人工智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人工智能来到世界,发展过程会分三波。第一波就像刚才所说的,把已有的大数据激活。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数据,赶快把它用上,来做推测,取代人的工作,创造人的价值。第二波是新的传感器和智能硬件。比如说家用机器人,比如说以后的可穿戴设备,比如说以后的车联网、智能家电等等,这些传到网上有新数据产生,有新数据才能有新应用,以后的智能家庭,智能交通都是第二波带来的机会。第三波,是当第二波把技术传感器生产的成本降到最低,可以放在每一辆车,每一个机器人上面,就真的进入了一个全面自动化的场景,出门无人驾驶车就来了,回家扫地做菜机器人帮你解决各种的问题,这三波大约会是在未来15年之内成真。

第一波、第二波都已经开始在发生。第一波已经有很多公司在赚大钱,第二波正在开始发生,第三波是重要的投资潮流。但是可能还没有开花结果,因为传感器还比较贵,这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

而中国,现在我们应该是张开双手,迎接这样一个很好的时代。华人在AI领域的贡献非常大,世界上43%的重要AI论文都是华人写的,我们非常适合做这个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年轻人看到很火的领域,会非常快速地跳进去。我当年成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就训练了5000个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做AI的,还有其他各个公司,清华、北大、交大ACM班都开始走人工智能路径,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人数学天然就好,加上理工科的人多,他们会比较容易转型学人工智能。第三,中国传统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做的很差,中国的AI只要比很差的门槛好一些,就可以创业了,就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公司。

如果你给我一批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家,给他们少量的数据;反之,给后者一批虽然不是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家,但给他们大量的数据,我认为,后者必胜。中国各种的数据都会比美国多,因为人口基数多,哪怕我们一流的科学家没有美国多,但因为数据多就有优势,很多新独角兽的崛起,创新工厂那波可以看到我们投资的知乎、美图本来都不是人工智能公司,但是他的用户数据达到了上千亿,马上就可以转型人工智能。美图现在是了解人的五官最牛的公司,因为他的数据最多。你要说美图的科学家一定比谷歌厉害吗?我觉得肯定不会,但是谷歌做不出来,因为数据不够多。这告诉我们,数据大国的优势即将在中国市场体现。

大数据会在三五年之内产生巨大的应用,在感知方面我们会发现,在传感器会越做越便宜,便宜以后就能量产,量产以后就能够带来更多的应用。但是有一个你可以看到,AI成为一个平台还是没有发生的,不是每个工程师都可以用AI。AI做跨领域还没有发生,AI来做自然语言的理解,还没有发生,这个可能会放在5-10年之间。机器人我们认为一定是先有工业的再有商业的,最后才有家庭机器人。家庭机器人可能真的要等到接近10年,第三波自动化时代可能才会来临。智能家电是很快就来临的,这些加上智能化这个用户不会有误会或者很高的期待。

人工智能市场到底有多大,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很多。这里有一个例子。无人驾驶,这可能要到10-15年才会发生,这个发生的时候,你可不要认为以后买车有一个按纽一按就会自动驾驶,不按就自己开,肯定不是这样。因为很多革命会同时发生,第一,共享经济会越做越好,未来的滴滴会越做越棒;第二,电动车将成为主流;第三,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自己买车了,因为你们如果有车,96%的时候是停止不动的,但如果有一辆滴滴电动无人驾驶车,随叫随到,事情不同了。

如果这辆车大部分时间坐一个人,那么这辆车比一个人所需的空间大一点点就可以。现在并行两辆车的道路现在可以走四辆车,因为车子变小、电动化,就没有空气污染的问题。车子聪明了,人的车祸和死亡率会大大下降。我们不买车,钱更多,空气也干净了,交通不堵塞了,未来的事情带来的出行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不止改变出行,还改变物流配送。所有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都会被激活,创造巨大的价值,当然司机都可能失业了,但是他们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为社会创造价值,带来一个颠覆性的经济改变。

有大数据的公司将来会越来越有钱,50%的人会失去工作。他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应该怎么适应,才能让更多的人不被机器取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次我和王咏刚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希望达到人工智能的科普,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已经来了;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非科技人了解到,它这个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是巨大的,是比工业革命还要大大十倍以上的改变。

说了这么多,人工智能还是有限制的,首先今天它不是一个平台,还是需要顶尖的AI科学家去做。第二,它需要海量的数据,第三,要很大的计算量,不是一台PC就可以做,第四数据要标注。最后,它是单一领域,人工智能不太能跨领域。这些就是人工智能今天的限制,当然这些限制可以突破。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AI时代已经来临。但是不要相信科幻片里面讲的“AI的目的是战胜跟取代人类”,AI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得到自由跟平稳的生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