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这个年代最怕的是不去尝试,而不是尝试的失败!
2017-07-06 13:42 创业

他是清华娇子,是硬件行业里走出来的资深创业者。

他是清华娇子,是硬件行业里走出来的资深创业者。

他审时度势,擅长把握机遇,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他风趣儒雅,是个理性的工科男。

他先后几次创业,走过了传统IT行业的黄金十年,并在创新工厂中沉淀再出发,带领核心团队进军移动互联网,相继成立了步丁移动和微车,服务于千万用户,成为浪潮中的一匹黑马。

今天的《中关村故事》的主人公:

清华博士,微车创始人兼CEO徐磊

第二个故事徐磊:清华校园里走出的创业者

清华给了我创业的一些基因……

徐磊的故事是一个将近20年的创业故事。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他还在清华校园里读书。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博士还没有毕业,当时几个师兄弟觉得有一个不错的机会,学校的一部分技术,有很好的机会能够进入社会。当时我们就成立一家公司,也得到一些导师,包括我们学校的一些支持,像清华控股之类的就直接投资我们。所以那算是一个机缘巧合,一干我就干了9年。所以我在清华体系里念书念了10年,工作又工作了9年。

2001年,随着中国半导体行业黄金十年的到来,徐磊和学长们共同创建了同方微电子公司,并从此在硬件领域一做就是九年。在清华大学读书十年,事业也从清华起步,徐磊说:

到清华以后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比你强,任何一个领域你都很难说自己真的敢称学霸,但因为经过清华这几年的锻炼,我觉得清华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在从清华出来以后,再多难的事我都敢去做了。这个其实是清华给了我创业的一些基因。不一定你要成为最好的一个人,而是面对困难你都能有能力去解决,这是清华留给我最大的。

提起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徐磊现在还有些小骄傲:

今天中国十几亿人口里可能有小一半的人都在用我的产品。当时我们其中有一款产品就是为公安部在提供今天的第二代身份证的芯片。第二代身份证的芯片里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当初我们这家公司做的。我们也做手机相关的芯片。今天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半的用户在用我当年第一家公司所做的产品,所以这个还是一直让我蛮骄傲的。

进大公司和自主创业就像跟团游和自助游……

十几年前,在校生选择创业还不像今天这样多,创业环境也不如现在好。今年正好是徐磊本科毕业20年,同学聚会时,大家发现大概70%左右的同学基本上是在硅谷。在当年那个环境下可能更多人选择了出国,或者在国内的一些大公司。当初徐磊为什么会做出自己创业这个选择:

创业跟选择一份好的工作的差异到底在哪?就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去参加旅行团,旅行团你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你也不会错过很多东西。但有些人就喜欢自助游,自助游是有很大风险的,你要策划很多事情,你也可能遇到很多不确定的事情,但你可能遇到很多惊喜。那也许进入一家大公司有点像参加旅行团,你要想创业,有点就像你自助游,风险自担,也许你能看到好的东西,也许你就迷路了,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各种情况都会有,但是这种对未知的一个渴望可能也是我内心里,觉得创业更适合我的一个点。

在公司里一干就是九年,走过创业之初的艰难,徐磊的事业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但这也让他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其实那9年里头前面有一半的时间是非常非常难的。就是因为你硬件产品开发周期非常长,投入也非常大。我们其实有一个阶段已经到了快没有钱,可能再过几个月再熬不下去我们就该倒闭了。这个前期这个压力其实非常大的。到后期确实产品到了一定的成熟,团队也比较成熟了,到后来,我可能一天里头只要有一个小时跟各个业务部门开一下会,大概安排一下工资就可以了。但这个反而也是让我有一点恐慌的感觉,就内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说,你再这么下去,是不是很快就变得很钝,就你不再锋利了,你也没有再有成长了,你也接触不到新的东西了。所以这个时候内心里是特别恐慌的。就是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因为那时候可能也就30多岁。

重新开始,工资还没有原来交的税多……

在而立之年,徐磊选择退出,重新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时正值2010年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徐磊遇到了一个人。

那个时候正好是李开复从谷歌出来,他们都在互联网圈,因为李开复的团队主要是微软、谷歌这样的软件班底。而我是偏硬件班底,而移动互联网又偏偏是一个软硬件结合的。所以当时跟开复聊了几次,挺好,团队也互补,我也能学到新的东西。

于是徐磊加盟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出任战略发展部总经理。从原来行业里最年轻的CTO,变成了创新工厂年龄最大的五个人之一,而刚到创新工厂的工资还没有原来交的税多。心里落差难免会有,徐磊觉得:

我们都是抱着一个去拥抱一些新的事物,去找到一些新的趋势的这样一个态度。还是一个学习、充电的过程。一方面你的经济收入突然就少了个零之类的这种水平。然后突然发现你又要跟一群85后,在一条起跑线上去奔跑的时候,并且他们可能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理念比你更先进。那个时候的压力其实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今天回头再去看,我就特别感谢那一年的时间,就是那一年的时间解决了我很多问题,比如说解决了我怎么能够重新去看待一些新事物的一些视角,然后也解决我从一个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怎么能快速去适应。我觉得很多人其实也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到一定阶段你需要重新放弃掉过去已经形成的一些固定的东西。

再次创业,“布丁移动”三年实现盈利,徐磊又创建了“微车”

正是这些准备帮助徐磊完成了二次创业的全部构想,然后徐磊博士获得创新工场投资,成立布丁移动,致力于推动国内移动电子凭证行业发展:

按互联网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的一些电子化产品,如何把一些优惠券电子化,如何把今天大家用的比较多的电影票之类的一些电子化的过程。所以布丁移动其实早期在2010年年底开始成立,到2011年到2014年,其实整个发展速度都非常快,整个市场情况也都非常好。我们到14年的时候,布丁移动在当时来讲已经算一家很不错的,能够有盈利能力的互联网公司了,因为大家很多都觉得互联网公司在亏钱,在烧钱。那其实我们大概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其实已经盈利了。

布丁移动下面有很多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是汽车服务,徐磊感觉开车的人在中国还有很多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就决定把车这个领域单独拿出来,花更多的精力去把车主服务好。于是又有了现在的“微车”

最早的时候我们就是从一些违章服务开始。在北京我们可能还有一些限行的服务,包括一些救援、代步,通过互联网的产品,和技术手段,让这些服务效率更高,用户的体验更好。这样我们就快速的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服务,我们每天基本上可能会有5万到10万左右的新的注册用户进来。今天可能有70%左右的自驾车车主都在用微车的服务。

我给第一次创业打75分,第二次打90分……

“微车”现在已经有几百亿的估值,如果让徐磊给他的两次创业打分,他会怎么打分?

我觉得第一次的创业我差不多打75分的样子。第一次创业前半段其实我的满意度其实总体是比较高的,但是后期没有让这公司始终保持在一个非常高速,并且不断去打开新业务的过程。我一向认为就是一个公司是要不断去进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公司,两年三年没有升级的业务迭代,很快就会落后。第二次创业其实是从我创新工厂出来之后从布丁移动开始到今天我们有微车。这些公司我的打分可能成超过90分。虽然这些公司今天的盈利能力,可能还没有我第一家公司那么强。但是这些公司却是保持了一个很好的进化速度,我们在不断的让每一个团队变得更好,并且他们的服务用户的能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强。这些必将是能够产生价值的。

团队就是累的时候,有肩膀可以支撑……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开团队的力量,在徐磊身边是非常年轻的团队,微车的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而新拆出去七麦的团队,平均年龄基本就是90后。对于团队,徐磊这样看:

其实任何一个团队,尤其在互联网创业其实最怕的肯定不是说你发展速度多快,通常还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几个人能不能真的背靠背真正去支撑。因为创业这个行业每个人都会有觉得很辛酸,很孤独的阶段。很多人都说一个创始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能够承担孤独。在我们的这个团队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互相三个人始终都能背靠背,就是任何一个人觉得累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肩膀借给别人靠一下。

徐磊的故事讲完了,创业的模式也许不易复制,但创业的精神是相似的,徐磊想对年轻的创业者说:

我觉得今天还是创业的一个非常好的阶段,对于年轻的创业者其实我还是非常鼓励他们,勇于去尝试,不管在哪个领域里。如果说给他们泼一点冷水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他们一定要分析好在这个行业里他们的优势是什么。他们要服务的人真正意义上的需求在哪里。如果把这两点想清楚了,他们完全可以勇敢去尝试。这个年代最怕的是不去尝试,而不是尝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