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视传媒张刚:媒体是门小生意,是时候颠覆它了
2017-08-23 10:40 财视传媒 张刚

从意识上说,一直以来,国内大部分传统媒体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坊式的机构来经营的,而做新媒体内容创业的人也通常会把它做成一个小生意。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颠覆这种传统思维。

来源 | 财视传媒(ID:caishiMV)

文 | 王明雅

说这话的人,张刚,财视传媒创始人兼CEO、前《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执行总编。只是,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提及“前总编”的title,也不再喜欢旁人给贴上的“媒体人”标签。相较于此,将其视作一名创业者,再来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要容易得多。

身为一名创业者,张刚上交的答卷,是一家发展三年半的公司——北京财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视传媒),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拿到A轮融资,估值1.6亿元人民币。这位形容自己“容易着急、但追求完美”的70后CEO,直言不讳地表示“发展速度还是太慢,毕竟离最初的构想还有很大差距”。他的目标,一直都是做一家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公司。

画一个坐标抽,横轴是传播,纵轴是商业人物

“财视的目标是在7~8年内达到百亿级别。”这样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他表示,经过高度规划的创业目标及路径是公司前行的保障。“如今很多创业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总在变,变换赛道、变换方向、变换战略,甚至变换核心团队,财视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说起这些,这位被员工形容为“有远见、执行力强”的掌舵人语气坚定而乐观。

“高度规划”体现在其内容战略上,张刚介绍说,财视自成立之初便以商业人物和传播为着力点。“如果画一个坐标轴的话,横轴是传播,纵轴即商业人物。”

“时代变了。”张刚解释道,“未来,企业家为自己代言将会成为一个趋势,明星企业家会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群体。比如之前聚美优品CEO陈欧为自己代言的时候,大家还未完全接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连老一辈的企业家任正非等也站出来,为企业发声。”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任正非之前很低调的。”张刚连声感叹,“因为在当下环境中,不出来和公众、媒体接触的话,很容易被时代遗忘。”的确,明星和企业家之间的边界越来越不明显。

张刚在15年初开始着手打造以商业人物报道为核心的财视media网站,全力构建明星企业家粉丝基地。据了解,目前,网站年访问量突破百万人次,优质原创内容在各大媒体平台推荐量超15亿。

除图文外,财视传媒的内容战略还覆盖了短视频、音频等各个媒介。得益于多年经验积累的战略眼光,财视在成立之初,便率先在短视频领域发力。

从2014年上线《超级脱口》,到次年3月份打造90后创业工场《梦想三分钟》,再到几个月之后的《大V开8》,在16年短视频风靡之前,财视传媒旗下三档视频栏目已经在业界吹响了号角。

彼时移动4G的兴起,是张刚瞅准风向的一个重要原因。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集团董事长奚国华表示,随着4G网络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内容厂商、服务厂商等都将会成为受益者。这也就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又迈进一个新台阶,为用户在移动端看视频、听音乐等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张刚预测,“未来一两年内,短视频还会集中发展,因为5G就要来了。”不过,他同时强调,这意味着行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视频与图文并行的新媒体内容在传播途径上亦进行了革新。说起来,财视是国内较早实验全平台分发模式的媒体。张刚表示,“信息分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不同形态的媒介被创造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超前的传播意识——信息分发模式,如今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验证。2017年成为各大自媒体平台,诸如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UC大鱼号等内容分发平台的元年,也是内容变现的元年。其中,今日头条在短短三五年时间内就飞速崛起,目前,用户规模已达亿级,市值200亿美元。早早摒弃传统模式下的“独门独发”,打造开放式的内容生态圈,内容的传播量和影响力都将不可估量。

如果说,这算财视在三年前对传播的浅尝,继而被证明了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那么,对于传播的探索,则在今年出现了飞跃。2017年的6月底,财视传媒举办2017全球大数据传播大会,将北京时间、界面新闻、百度视频、蜻蜓FM等众多媒体大咖汇集起来,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下,传播的“精细化”、“ 年轻化”、“智能化”、“场景化”。

大会当天,财视传媒旗下的高端社群组织传播达人汇,联合搜狗大数据中心,评选推出了“2017年度企业大数据传播创新奖”,58同城、蚂蚁金服、海尔新媒体等榜上有名。

做成一个公司,要有到大海中的勇气

而做大数据传播时代的“奥美”和“蓝标”,是张刚的愿景之一。他表示,目前,踏足传播领域的创业项目,最高可能会达到万亿级别,相比之下,媒体却切不出这么大的蛋糕。他强调:“想要做成一个大公司,局限在小池塘内是没用的,应该到大海中去。”

今年年中,张刚开始对公司的业务部门进行改制,改建完成后的传播运营事业部向一家对标奥美、蓝标的公关公司迈进。这只是“成为一家大公司”的第一步。到今年七个月,财视的营收已经增长到去年全年总和的1.5倍,张刚说,这与财视敢于尝试、勇于拓展的拼劲有很大关系。

财视在传播方面的探索不止于此,张刚在创业之初,就把目光放在了传播平台的打造上。2014年3月,国内首个创新传播分享与实践平台“传播达人汇”成立。迄今为止,这个由知名企业传播总监与主流媒体主编组成的产媒融合平台,容纳了近200名核心会员,7000余名参与成员,覆盖了CCTV、腾讯新闻、界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在内的1000余家主流媒体。

如今,张刚把公司业务的发展称为“田忌赛马”的过程。除传播运营事业部对标“蓝标”、“奥美”外,发展近三年的视频节目组也开始向工作室转变,张刚形容这种管理为“放权”。“好比我们养了一群马,在市场上和别人赛跑,如果我们跑不过别人,那我们就被淘汰了。”尽力不放弃某条业务支线,但这是一个物竞天择,强者为王的时代,残酷而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大家走出去和竞品拼,是财视在成立三年多时间里凸显出来的勇气。

在张刚看来,每一项业务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标签。例如旗下主要为90后创业者提供展示平台的《梦想三分钟》,倘若想要打造成为中国创投界的第一品牌,那么,中国唯一一档90后创业者论坛的个性标签就需要多加强调。

踏足人工智能,在风口上放风筝

如果说在短视频与新媒体传播领域上的远见让财视“乘着”风口“飞”了起来,那么,张刚还要让财视继续在风口上呆着。

雷军有句话颇为有名:与其在盐碱地种庄稼,不如在台风口放风筝。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小米的成功之处——借“势”。

7月20号,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也是我国首个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目标。随着BAT等国内一线互联网科技公司在AI领域的持续发力,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已经站在了高地上,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谁能抢先占领有利地势,谁就能攻略城池。

张刚透露,目前,财视已经孵化了一个人工智能媒体项目“未来图灵”,目前已经拿到种子轮融资,来自一线的AI团队也将在8月底到位。“事情进展的很顺利”,张刚这样说道,“包括融资也是,是7月初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喝酒,朋友随口一问我做人工智能媒体是否需要融资,我当时说需要啊,于是事就成了。”当然,张刚也并非只是想做一个人工智能媒体这么简单,从媒体切入,打通该领域的全产业链才是最终目的。他表示,融资是解决问题的,但如果不锻炼自我造血能力,只靠投资人注定不会长久。

说到这里,张刚表示很赞同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的观点。对于企业来说,发展路径的原则有两种,一个是需要融资的天派,诸如滴滴、摩拜、ofo等,从创业伊始就需要不断融资,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盈利的京东同理。第二个则是靠自我造血的地派。总结说来,天派靠融资,地派靠自己经营,财视则要走中间一条路。“到目前为止,财视一直有自己的营收。”他补充道。

未来与企业家

从传统媒体人投身互联网一代创业浪潮的张刚,对当下新一代创业者颇为关注。

15年,张刚率先提出15派的概念。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批创业者是84年前后活跃的任正非、柳传志等;第二批即92年邓小平南巡后,十万干部下海,泰康人寿陈东升、冯仑等企业家;上世纪末的1999年,丁磊、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涌现,被称之为第三批创业者。

“现在,15派的时代已经到来。”张刚说,12年之后,随着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传播时代也到来了,众多风口的交汇形成了15派,此为第四批创业浪潮。

据悉,目前,财视传媒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打造的15派星际创客峰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有近70位创业者代表出席并做了TED演讲。峰会在内容形式上紧贴时代特征,2015年以无人机开场,2016年则是机器人串场。

他感慨,对于这代人来说,如今真的是一个好时代。“以前的老企业家们,把一个品牌竖起来最起码需要6~10年的时间,譬如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直到2005年才为世人所知,是因为那年它得到了雅虎的融资。”但如今,资本的累积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张刚举例,今日头条、滴滴、摩拜等都是三五年就起来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好时代为创业者提供了好机会,也为张刚找到了新的发力点。他介绍说,目前,他正在积极组建一个叫作“未来企业家”的俱乐部。“已经调研了50余位符合要求的企业家,他们都是很有创新精神,又非常愿意把握时代的人。”

谈到俱乐部的组建进程,张刚表示已经有了眉目:“大家都很乐意能有一个平台,共同探讨未来趋势,交流最新科技,关注新一代创业群体。”如今,是一个人人都在谈未来的时代,张刚反复强调,一个不为会员制、不为吃喝,仅仅关注探讨未来趋势的俱乐部,其实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

创业,有种“解放生产力”的感觉

谈到创新、未来话题时的张刚看起来更加自信、热情,这位媒体人出身的创业者说起传统媒体时仍然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他看来,“缺乏创新精神和想象力”是传统媒体最为人诟病的一点,而创业做新媒体的张刚,用“解放了生产力”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身份的转变亦比看起来要彻底,作为曾经的“笔杆子”,张刚如今更强调“在其位,谋其政”。他表示从来不会给自己冠上一个财视“总编辑”的名头,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

当被询问道,作为一名创业者是否合格时,张刚有些谦逊,他连忙摆手,称自己离真正的创业者还有一定差距。“我给自己实行的是612制度,即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表示十分敬佩实行“718”作息时间的创业者,要向他们学习。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眼里,张刚已经是个 “工作狂”了,旺盛的精力以及极强的执行力是旁人对其评价最多的两点。

“那都是装出来的。”他开玩笑地说,随即又补了一句,“累,但是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