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王咏刚:中国的 AI 人才需求在两方面存在缺口
2018-08-24 10:16 AI 创新工场

一方面是中国缺少像美国那样顶尖的AI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是缺少能够把AI技术和中国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得非常好的AI商业化人才。

创业家&i黑马讯 “中国的 AI 人才需求在两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一方面是中国缺少像美国那样顶尖的AI领军人才,另一方面是缺少能够把AI技术和中国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得非常好的AI商业化人才。”8月23日,在“2018年全球高校学生DeeCamp AI训练营”闭幕式上,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表达了上述观点。

据了解,DeeCamp AI训练营的培训方式脱胎于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2017年的DeeCamp AI训练营试验,2018年此项目被升级为“2018年中国高校AI人才国际培养计划”。由教育部高级合作与交流司、高等教育司、科学技术司共同指导,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协同北京大学、创新工场联合主办。此次DeeCamp吸引了全球600多高校,7000多学生角逐300个培训名额。从7月24日开营至今,总共历时5周,来自85高校的的300学生分成28小组,各自展示了自己的AI 展示项目,最终8个团队胜出获奖。

在王咏刚看来,这些学生在五周时间内所完成的成果展示都是最前沿的AI研发领域。虽然这些演示项目离工程化、产品化仍有距离,但短短五周内,无AI经验的高校学生,就实现了这些演示项目的开发,证明这个应用型AI人才培养模式可行。“DeeCamp AI训练营希望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人,而是既懂理论更能动手实践的AI人才。”王咏刚说。

据介绍,DeeCamp AI训练营的导师团队包括学术和产业两个序列。前者是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吴恩达领衔的来自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学者。产业阵营则来自创新工场、美团、知乎、旷视、美图、地平线机器人、景驰、猎户星空、科大讯飞、Google等公司。

“这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次成功的实践。”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院士说:“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和宽阔的视野,也希望你们返回自己的学校后,能把在DeeCamp中的所学所想带给更多的人,在以后的AI学习与研究实践当中能应用今日之所学,扩展今日之所学。”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徐永吉表示,“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是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服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战略的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未来,该计划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师资的引入力度,联合更多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打造成一个中外教育国际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的公共平台,为中国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真正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培训项目。衷心希望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培养更多高端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升级。

此外,王咏刚表示,关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产业界需求的时间差,产业界包括BAT、谷歌、Facebook这样的公司在招聘人工智能人才方面都非常紧迫,市场需求非常大。但即使谷歌招到顶级AI计算机系学生,如果去做实际的工程项目,还是有一段成长的过程,时间差客观存在。

“但考察时间差时,千万不要用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去考察。我觉得学术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分工一定要重视起来,学术环境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前沿理论培养、思考方法培养;产业环境是,通过项目实践,通过像我们这样的Deecamp训练营,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产业信息、第一手的实践环境,迅速成长为产业人才,这两件事都是不可或缺的。”王咏刚说。

关于如何评估课程的效果,本次培训计划的导师、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从学校的角度讲到了非常多的重要因素,“我们从产业界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个评估相对比较容易,产业界会从招聘人才的难易程度、人才到了产业界之后发挥作用的强弱等方面,非常客观地去评估,比如今年AI人才与明年AI人才之间的差异,会有很多AI公司来参与这个项目,在这个项目的共建过程中,这些公司也会对人才的成长,对人才的水平进行不间断地评估,来衡量我们课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