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还能跑多久?
2018-09-03 16:29 共享单车 摩拜 ofo

如果核心问题未解决,不管你跑得再快,到最后也是井中月、镜中花。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但风过去了,摔死的都是猪!

在传统出行方式面临诸多问题的前提下,“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满足了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成为2016年创业界最大的“风口”,迎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狂欢。

一辆车子加上一把锁,低门槛、高热度的属性催生了上百家共享单车企业,不计其数的创业者和资本“蜂拥而入”。

潮水退去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作为曾经被资本疯狂追逐的风口,曾经连颜色都被选的差不多的共享单车下半场走向了野蛮生长的道路,不断有新的品牌冲进市场,过度投放抢占份额,倒贴钱鼓励用户骑车……疯狂“烧钱”后,“恶性”竞争后,共享单车这团“火”用再多的钱也包不住了,只剩下一地鸡毛,已然退出“跑马圈地”时代。

激荡三年:百花齐放到三国演义

要说2016年最火的新业态,当属共享单车了,各色单车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几乎每个城市的居民都使用过,甚至被外国媒体评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2015年5月,第一辆无桩共享单车ofo首次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出现。随后,次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上线,仅2016年国内至少出现了25家共享单车品牌。

小黄车、小蓝车、小金车、小粉车、小橙车、小绿车、彩虹车......赤橙黄绿青蓝紫,行业发展到最后最大的难题反而是App颜色不够用了。一夜之间,各色共享单车摆满了街头,尤其是一线城市各种公交站、地铁口、人口流量密集的地方。

在用户规模方面,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5年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仅有250万人,2016年是2000万人,到了2017年达到2.2亿人,近两年分别增长了7倍和10倍。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 2018年国内共享自行车用户规模将达2.98亿人。

巨大的用户潜力、新兴的市场概念,使得大量资本迅速入局,今天不是你获得A轮融资,明天就是他获得B轮融资,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是“不差钱”,有的是资本的青睐。

据统计,仅2016年下半年,总融资金额就超过30亿人民币,入局资本方达30家,2017年底,共享单车投资领域融资额已逼近300亿元人民币。据市场不完全统计, 这几年,共享单车行业保守估计获得了500亿元的融资。 不过,随着行业问题频现,融资消息也在不断减少,资本的眷顾主要集中在摩拜、ofo、哈罗等少数企业身上。

就在共享单车企业“春风得意”的时候,行业迎来了一股死亡潮,繁荣背后的破败与颓唐就这么赤裸裸的拍打着入场者,现实而又残酷。

押金去向不明确、资金链断裂、盈利模式不清晰......种种问题使得共享单车进入“凛冬。仅有5个月周期的悟空单车拉开了这场“倒闭潮”的序幕;被很多用户和媒体认为是“最好骑的共享单车”的小蓝单车缺少资金的持续加持出现了问题;町町单车人去楼空;小鸣单车成为目前国内第一家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的共享单车企业.......还有更多颜色的共享单车也熬不住,纷纷退出市场。

剩下的少数几家企业还在竞争着,但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恒者恒强。共享单车活跃用户数已成两级分化,ofo、摩拜在第一梯队,月活跃用户数在千万级别,哈罗单车排在二梯队之首,月活跃用户数在百万级别。

有人称目前的共享单车格局是三足鼎立,也有人认为,说“三国演义”似乎很勉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哈罗单车还不足以与摩拜与ofo抗衡,只能说是双寡头的竞争。 其实,不论是摩拜还是ofo,亦或者哈罗,他们的日子也很艰难,摩拜被美团全资收购,哈罗倚身于阿里,ofo“绯闻”缠身。

从爆发式增长到现在的“挣扎生存”,共享单车这个照妖镜照出这场百亿大战参与者的各种模样。 盈利模式、对资本的依赖是目前共享单车行业需面对的共同问题 。仅凭融资维持运营,并非长久之计,共享单车企业自身造血能力才是生存下去的第一要务。 市场是无情的, 未来的单车企业比拼是全方位的, 除了资金流能力,更加看重商业模式以及团队的运营能力。

造富假象,单车“第一镇”风光不再

共享单车火爆的同时,也带火了自行车制造行业。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预测, 2018年国内共享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178.2亿元,增速达73.3%,到2020年,国内共享自行车市场规模或将突破300亿元。

被誉为“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天津市王庆坨镇,在2016年乘着共享单车的风口大赚了一把。王庆坨镇上曾聚集了500多家生产和销售自行车的企业,各个工厂的订单接到手软,每天都有货车从王庆坨拉着数千辆共享单车发往全国各地。

但随着多地共享单车限制投放及不少共享单车企业的倒闭,繁荣景象不再,订单骤减,王庆坨的生意急转直下。在自行车工厂,随处可见各种零部件散落堆积和未启动的生产线,在空地上,大批废弃的共享单车杂乱堆落着,或轮胎变形、或没有车把、或链条已生锈打结,堪称共享单车“坟场”,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曾经一夜复活,满地是钱,如今资本泡沫破灭,只能说,世事难料。在王庆坨镇很多参与共享单车制造的自行车厂无法回收尾款,只能依靠卖车勉强度日, “回收共享单车并再次出售” 已经成为一门新产业。

用收废铁的价格把这些共享单车从全国各地回收,简单翻新后以稍高的价格出售给新的企业,用以回收货款或资产变卖。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就用略高于废铁的价格把它们卖出去,赚一点糊口的钱。想当初,造价几百甚至上千元的高质量单车,如今只能面临“贱卖”的命运。

共享单车下半场如何继续?

目前,共享单车已从爆发式增长转入行业洗牌阶段,进入下半场的共享单车眼下有两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免押金后,共享单车怎么活;二是“围城”“坟场”频现,单车何处安放。 相信这两

小鸣单车破产的个案折射出了共享单车行业普遍的困局---押金去向不明确,有些企业私自动用押金扩大运营规模。

如何监管共享单车平台的押金,一直是治理难题。用户没办法知道自己交的押金是否被企业非法挪用,监管部门也难以监管,往往都是共享单车企业倒下后问题才爆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完善押金的使用、监管规则;企业为了获取用户的信任,开始实行零门槛免押的模式。

这对于行业生存环境而言更加残酷,本来利用用户交押金的模式绑定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粘性,这样交了押金的用户不得不使用该品牌的共享单车,现在以押金为纽带的“准会员制”解除,各平台就真的是靠实力说话了,谁好骑骑谁,谁便宜用谁。

短期来看,免押的行为是各平台生存实力的竞争,长远来看,是品质的拉锯战,谁能在没有押金池的基础上有足够的资金活用能力和完善的服务能力,谁才有可能笑到最后。这一切考验的都是企业的盈利模式,赚了钱才能定制和维护共享单车,才能占领更多的用户市场。这也是共享单车发展至今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共享单车本身是个环保节能、便捷生活的项目,能以低价格切实有效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难题”,给大家带来便利和实惠。但同时,过度投放、维护和监管机制缺失等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城市管理的无序和混乱,在街上我们经常看到大量“僵尸车”,在某些空地上都出现了大规模“单车坟场”。

有媒体估算过, 到2020年,至少有1000万辆共享单车将强制报废,会产生15万吨的废金属,相当于2.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 可见,被遗忘、废弃的共享单车如何处理回收、再利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直以来,部分城市不断出台新规,通过地方立法管理共享单车,控制共享单车投放量,再根据交通出行大数据分析,按规划和需求定点、定量投放单车,并规范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

但是已经产生的“僵尸单车”和“单车坟场”该由谁来买单呢?该由谁来收拾呢?按理说,每辆共享单车都非常有辨识度,很容易分辨出到底是哪家企业的,但企业有这个精力财力去善后吗?如果企业不参与,难道由政府来处理,那也不合规。共享单车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需要多方共治,才能让共享单车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目前为止,各方就这个问题尚未形成一个满意的方案。

虽说参赛选手只剩下几位而已,但比赛仍在继续,谁能“快人一步”,谁又能“后发制人”就看你在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如果核心问题未解决,不管你跑得再快,到最后也是井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