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为、小富士康,这些企业够格被称为“民营之光”吗?
2018-09-07 19:35 华为 富士康 任正非 苹果

华为很伟大,任正非很牛,但中国并不能仅仅只有一个华为和任正非。

对华为、富士康都有所耳闻,但说起“小华为”、“小富士康”,你知道它们分别指谁吗?

汇川技术,在工业自动化获誉颇多,有网友评价,若它在IGBT上有所建树,说不定有一天也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立讯精密,这家被苹果眷顾的公司、被称作“小富士康”的公司,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工业自动化与“小华为”

华为很伟大,任正非很牛,但中国并不能仅仅只有一个华为和任正非。

1

寒冬中诞生

任正非经常将“华为的冬天”挂在嘴边,那是因为他真的有过切肤之痛。华为最艰难的生死劫难发生在2000年前后,那时候,华为作为一个中型公司,面临着大环境中投资低迷和与中兴的激烈价格战,利润率节节下滑。

面对即将断炊的危机,任正非选择了断臂求生。2001年,华为将旗下电气业务部门以60亿元卖给美国艾默生电气,成功筹得一笔资金,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

劫难却在无意中造就了另一家传承了华为精神的新公司。 2003年,前华为电气产品线总监朱兴明离职创业,一起离开的还有公司的十几人团队。

这家公司就是汇川技术。

2

技术“偏执狂”

人们普遍认为,华为文化的内核,是敢于重兵投入研发,在核心技术上迎难而上,由此建立起强大技术门槛,取得核心竞争力。汇川技术便很好的继承了华为的这种文化。

汇川的研发投入金额, 常年维持在10%左右 ,目前 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近30% ,可以说是不惜一切搞技术的偏执狂典型。在实体经济领域,20%以下的毛利率是常态,汇川则成为一家能够达到 50%毛利率 的优质公司。

汇川的核心技术“电机控制器和伺服系统”,正如手机的芯片,汽车的发动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其应用潜力之广阔,足可缔造一家伟大的公司。

3

缝隙间茁壮

汇川技术是做变频器起步的。它的优势是,相对于本土厂商而言,它有很好的技术积累。但是,主要市场份额都被外国厂商占据,本土品牌技不如人,那么怎样才能突围而出呢?

汇川 通过细分领域的行业定制解决方案 ,一步步在缝隙中成长起来。其中一个关键细分市场就是电梯。2000年之后,房地产行业迎来黄金十年,本土电梯厂在缝隙中顽强生长,它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技术拯救者”。

汇川技术充当了这个角色。2005年,汇川推出Nice3000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一举解决了本土电梯厂的所有技术烦恼,控制器的市场反馈良好:省钱,又省心。汇川一炮而红。

房地产的黄金十年过去,汇川积极转向。幸运的是,这不是一家靠组装生存的公司, 它的变频器、控制器和伺服系统在工业设备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只要对技术进行适度的改良就能横向切入不同的行业。汇川将宝压到了三个领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

从电梯控制系统,转向工业机器人、高铁、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汇川的经历正是我国 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见证者 ,并且所从事的,都是这些领域最尖端的关键技术。它的成与败,每一步的突破,都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小富士康 ”立讯精密

17年底苹果 CEO 库克乌镇参加完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后,前往立讯昆山厂,大阵仗参观 AirPods 产线,让一向低调的立讯站到了镁光灯前。

苹果 CEO 库克与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参观立讯昆山厂 AirPods 生产线(图源:立讯精密官方网站)

1

崛起之路

王来春是富士康深圳工厂的第一批员工,随着富士康在大陆发展一路起飞而成长,工作 10 年后成了富士康的管理人员,32 岁时决定离开富士康自行创业,成立了立讯精密。

立讯成立初期,富士康是其合作伙伴。后续立讯一路靠着扩张策略而崛起,业务版图大大延伸。

一名女工成为掌握市值超700亿企业的董事长,王来春为自己的创业写下了传奇的一页

立讯的 购并策略相当激进 。立讯从 2010 年左右开始发动一连串的收购案,其中,于2011 年收购联滔电子(昆山)。事后来看,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桩收购案,联滔有一个大客户是苹果,收购联滔之后, 立讯顺理成章变成苹果供应链的成员

其他购并帮助立讯将触角延伸到汽车供应链,买了珠海双赢柔软电路后,则掌握了这几年市场需求量变大的软板技术。近两年立讯还对台湾相关供应链公司展现高度兴趣。

立讯的多元化扩张模式,与当年富士康几乎如出一辙。不少人直言:立讯就是在 复制富士康的模式 ,要从纯粹供应零组件,酝酿转变为整机产品的组装。

过去,立讯靠着供货富士康而成长,现在,则被冠上“小富士康”的封号,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富士康的威胁还很难断言,但开始跟整机代工厂抢单如 AirPods 和 HomePod的例子,已经是立讯正在做的事。

2

苹果 扶植 的 小富士康 ”?

平心而论,立讯目前踏进的零部件领域都不算是非常前沿,或是能引起行业变革的下世代技术,而且可供货的业者其实不少,但 为什么立讯能获得苹果扶植,成为快速崛起的强势新秀?

背后的盘算恐怕还是成本考量。让更多供应商加入,杀价竞争更为激烈,苹果就能取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另外,提高中国大陆供应链的比重,苹果也能与中国市场及政府建立友好关系。对于立讯来说,取得更多的苹果订单, 对市场占有率及磨练技术实力 ,都是有加分效果。

这几年中国在相对“传统”的科技电子产品制造领域,在规模、制造品质及良率追赶上来,一方面除了业者通过研发或收购来“补血”,另一方面中国品牌的崛起也带来不少助益,零组件业者通过国内品牌的订单练兵,打磨了技术后,逐渐就吸引到国际品牌厂下单,甚至成为重要的供应链伙伴,而立讯的崛起,其实不只是一家小富士康的崛起,更是 中国科技电子产业形势改变的一个缩影

结语

这两家民营企业的从事领域和发展轨迹不同,但它们同样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透过它们,能看见“艰难的制造”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不仅是小华为、不仅是小富士康,未来必将出现更多为人所称道的、来自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