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平:经济内循环“倒逼”零售业变革
2020-08-04 10:10 零售 陈立平

2陈立平:经济内循环“倒逼”零售业变革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赵向阳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内循环这个词最早见诸报端,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6月18日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的致辞中流传开来。

而如今内循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被“定调”,这说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将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底色,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

对零售行业而言,经济内循环意味着什么?零售企业家如何正确认知中央提出的内循环,并对企业战略做出部署和调整?

《第三只眼看零售》就此专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希望他从学者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内循环体系下的零售业。

陈立平指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一些物美价廉的好商品充斥于发达国家的商店却很少惠及国内消费者,这种中国商品的二元流通结构问题一直存在。而在内循环的“倒逼”之下,中国零售业面临变革机会,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二元流通结构问题或将得以改善。

此外,陈立平告诫零售企业家,要密切关注市场状况,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保持稳健的现金流,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投资。

做好持久战准备

消费活力恢复至少要五年

《第三只眼看零售》:从一位学者的视角出发,你如何看国家提出的经济内循环?中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内循环?

陈立平:内循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家就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口号,内循环可以视为扩大内需的一个延展。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将来是以内需为驱动的。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扩大内需这些年并没有落到实处,这是为什么?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陈立平:2008年以后,为了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难关,打通中国制造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之间流通的壁障,各级商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内外贸对接的措施。但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内外贸对接的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在于国内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养成的“食利型”盈利模式,你向外贸企业收进场费,谁跟你玩?这样一来,势必阻挡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进入国内流通渠道,扩大内需也就停留在口号层面。

《第三只眼看零售》:中央政治局“定调”内循环,这说明未来的经济形势和消费环境并不乐观,你的判断如何?

陈立平:今年4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说明高层对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认识是清醒的、判断是准确的。我对于“较长时间”的预估是五年。我认为,中国消费活力要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状态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就疫情而言,我认为能在2023年彻底遏制全球疫情也就不错了。

自有品牌迎来发展机会

批发商应该有更大作为

《第三只眼看零售》:经济内循环对零售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陈立平:从宏观层面,中国是食品和日用品的制造大国,过去内贸、外贸两个市场的交易规则不同,两个市场是割裂的,内循环可以加强两个市场的整合。从微观层面,内循环对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有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三只眼看零售》:如你此前所述,我国零售企业要改变“食利型”的经营模式,甚至要开发自有品牌等。但问题是,多数中小零售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供应链能力,这是中国流通体系的现状,如何解决?

陈立平:我认为批发商应该在流通变革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批发商甚至可以开发出自己的自有品牌来输出到下游的中小零售企业。未来,一些中小型的制造企业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品牌营销,专注生产产品,而将品牌的工作交给零售企业或者批发商。迁安的蓝亨啤酒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专注为零售企业定制、开发自有品牌,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在过去的流通体系中,零售企业与供应商是博弈关系,流通成本过高导致商品在零售终端价格太贵了。而在内循环的体系下,零售商和供应商可以探讨一起打造商品品牌,共同降低流通成本。

《第三只眼看零售》:内循环的体系下,我国农产品会出现短缺吗?如何解决?

陈立平:我国农产品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一些进口的农产品也主要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在基本款的农产品供应层面是不会出现大问题的。但我国缺乏的是高品质农产品,未来可以国产与进口并行供给,毕竟国家倡导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不是只有内循环这一条路。

社区商业投资价值见底

药妆店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第三只眼看零售》:如何判断后半年零售业的经营环境和未来的行业形势?

陈立平:首先,消费者收入预期降低,这使得他们对价格格外敏感。因此,后半年零售行业会出现此起彼伏的价格战。其次,行业会发生洗牌,有一批企业会倒下去。特别是在新零售风口之下,前两年扩张比较迅猛的企业,如果把控不好现金流会有较大问题。最后,一些新的业态会诞生,特别是折扣店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

《第三只眼看零售》:从供、需两端来看,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存在哪些问题?

陈立平:我国零售业态的问题在于,同质化竞争太严重,遇到一个风口,大家就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在我看来,社区商业的投资价值已经见底了,特别是社区生鲜业态,同质化竞争过于严重。而且从一些大城市的数据来看,我国狭义上的生鲜(生鲜三品)消费需求是萎缩的,这是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果。

未来我国零售业态应该是高度差异化。以北京为例,未来北京不应该只是物美、超市发、京客隆等几家传统企业的天下,而至少可以容纳有40-50家的零售品牌,它们定位各异,以辐射不同的消费群体。

《第三只眼看零售》:未来你看好哪个业态?

陈立平:我认为立足于社区的药妆店会成为下一个风口。这些药妆店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药房,也不同于屈臣氏那样的化妆品集合点,而是融合了健康食品、非处方药品、功能性饮料、个人护理、以及消杀用品的小型门店。目前国内尚未有这样的业态出现,而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接受度很高的零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