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孤独、无意义……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产品?
2020-08-07 18:10 高科技 孤独 产品

2焦虑、抑郁、孤独、无意义……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产品?

本文来源|水滴产品进化营

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作用。

一个明显的负面作用是,物质的发展推动了消费主义的发展,并同时让越来越多人陷入焦虑、抑郁和无意义中。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哪些变化?对产品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在水滴产品学院的课堂上,试图从人性洞悉的方向去剖析高科技产品,看到人们现在对于新产品会有怎样的召唤;产品人要做出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响应这个时代的召唤。

任何一款伟大的产品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以下为徐凯文在水滴产品学院的分享整理:(经编辑)

01

现代人的困境

2011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去IBM讲课,当时还没有微信,当时最火的社交软件是微博、人人网,还有博客,你发现说网络的发展实际上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这个需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容易,但是我们的连接质量越来越差。

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孤独。从医学史上来看,最早疾病以传染病为主,但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传染病越来越少,现在的躯体疾病更多是老慢病,高血压、血糖、癌症、不孕不育这样的疾病越来越多。

回到我刚才说的IBM的场景,我记得当时和他们讨论说,下一代比微博更强的社交产品会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一定是有更强情感连接的、更强关系的。因为人是关系的动物,剥夺关系后,监狱里的犯人一个礼拜就会崩溃。

我们现在发展的产品面对的是孤独和社交回避的现代人,这恰恰是现代人越来越多的特征,这个特征你很难说何时因何时果,当学生越来越多的玩手机时,越来越多的甚至同宿舍的人交流,都是在宿舍群里而不是在宿舍里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对于网络对人格的改变和影响,对人的行为模式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是去发展更物化的东西,给他一个充气娃娃,让他所有性的、情感的需要都可以通过AI机器人完成;还是我们给他一个现实的朋友,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如果迎合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会使他的问题得以解决,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说得更可怕一点的话,如果我们真的是通过物质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人类会不会因此而逐渐消亡?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现实关系了、没有真正的性生活了,如果通过试管婴儿来繁衍后代,这是一种科学的替代方法还是主流的方式?最后又会使人类变成什么样子?

我现在讲的实际上是今天这堂课当中,我要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是,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是把人物化,所有的物质需求、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买卖,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消费品,通过物质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当我们把需要都变成即时化的需要时,实际上我们越来越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失去了敬畏和对自我的肯定。

但另一个层面是,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有另一条道路可走?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我在想神是什么,神和人的区别是什么。作为一个无神论者,要怎么理解这个神。

在我的理解中,神实际上是完美的人。所有的宗教,无论圣经还是佛经,都是在告诉我们人应该如何活着,我们的过去、将来、未来是什么样子,没有哪个宗教会公然宣称,我们就是要残杀,我们就是要攻击,我们都在讲善、信等。

但问题是,工业化的革命技术革命之后,好像推翻了那些我们原来解决我们精神层面问题的宗教,所以出现了虚无主义。

02

高科技的负面作用

接下来,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科技改变人类,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恐惧,或者是负面效益?

我先说一个前提是,我肯定不反对资本主义,也完全不反对科技,我是严重的高科技依赖,但我认为,任何一个东西都有两方面:当我们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和对世界的巨大改变时,但另一个方面,它也会有负作用。

微信图片_20200807180731

我们来看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相当于人口普查,抽样抽出来的。80年代、90年代、2005年和前年各做过一次。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人患有精神障碍,2005年的时候,数据是17.5%,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飙升。

大家看另外一组数据。我们会发现GDP的整个发展趋势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是高相关的。

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有钱了,但为什么越来越有钱,越来越有病?为什么越来越有钱,越来越不开心和不快乐?我们好像越来越累、越来越疲惫。物质没有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快乐,甚至相反。当然这只是相关因素,肯定不是因果。我们来看一下发生了什么。

中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我把它分成三大类,一大类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0.5%左右,基本没什么变化;但交流障碍从1.5%增长到13%,增加了八倍多。更牛的是抑郁症,1993年是0.05%,现在是6%,一百二十倍。

于是我们开始用美国人的办法,焦虑抑郁来了就吃药,吃各种各样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的药,问题解决了吗?没有,数据还是在增长。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的数据。

2005年,美国的焦虑障碍数据是17.18%,美国人焦虑障碍终生的患病率是28.8%。抑郁症患病率中国人是6%,美国人9.5%,美国人的终生患病率为20.8%。

美国人做了很多努力,想用物质的方法和心理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有全世界最多的心理学家、心理健康工作者,但美国人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依然全世界最高。

微信图片_20200807180738

焦虑从哪儿来?人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接下来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再接下来是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我们有比生存更迫切的需求,就是WIFI需求。

   

在手机没有发明之前,我们没有这个焦虑,我们现在的焦虑是科学技术带来的。我觉得过去三四十年,人类社会的最大发明是手机,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打破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我们的焦虑和痛苦。

科学技术给我们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怎么看待它的负作用?

如果我们有一个高科技能够避免这样的负面影响,或者是解决这些负面影响对我们带来的困扰和负面作用,那显然应该会有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不可能的话,意味着人类在走向自我毁灭。

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比别人强、比别人好,需要处理那些多信息?这是谁给我们的?我对人的理解越多,越发现我们貌似以为自己好像有独立的意志能够自我决定,但实际上我们都在被环境操控和影响。

当然,不一定把它理解为负面的。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科学技术使人的能力好像得到了延展,但这个延展的结果是让我们做更多的事情,工作量、工作承受压力都在成倍的增加。钱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成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技术的胜利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随着人类有越来越多的能力能够控制自然,个人越来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者自身卑微行为的奴隶,甚至于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反复在愚昧无知的背景下闪耀。我们一切的发展和进步结果都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越来越变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我觉得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思考非常有智慧。三十年代,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写过一封信,讨论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的问题,弗洛伊德一个多月后回信,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叫《人类为什么有战争》,他认为人有自我迫害的本能,也就是死亡本能。但人首先有生存本能,然后是死亡本能。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种死亡本能源自我们自己的卑微,对自己的自卑,我们只有在不相信、不确认自己的时候才会有攻击性,攻击是对自己内心自卑的补偿。

03

现代人的“空心病”

那么,我们匮乏的是什么?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我从一个现在大学生的现象开始说起。

有一个学生,她大一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就开始自残,用刀割自己的手腕。第一学期期末时,她的班主任来跟我说,她想办缓考,因为考试压力太大。我说赶紧办,只要好好活着办什么都行。但过了两个小时后,她的班主任说,这个孩子自杀了。在我同意了缓考之后,班主任给她打电话一直没人接,后来发现她吃了四十片抗抑郁药。我们及时把她送到医院救了回来。

我问她为什么压力大成这样子,她说我倒也不是不想活,其实她的学习情况非常好,在他们那届学院中排名第一,她说我特别讨厌学习和考试,但必须要拿第一名,不想拿第二名。我说,那就办缓考,她说不行,办缓考是怯懦,只有死一死。她说我查了这个药的致死量是八十片,吃了四十片应该不会死。如果真死了也行,反正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她说,我知道我吃了药以后,你们会把我送去医院洗胃,等我出院时,考试已经结束了,我只有这样才允许自己不去参加考试。

那次之后,我试图帮助她,她休学住院,但一直没有改善,因为她没有办法改善她的信念,她之后还有过多次自我伤害的行为,直到她快要毕业时,她的辅导员说她又自杀了,后来她跟父母商量了一下,决定退学。一个学习上最优秀、最有天分的孩子,决定放弃学习。

我看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经过我们的教育制度教化之后,我们干掉了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我们发现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决定放弃。

这些年,在大学生的群体中,遇到的最让我困惑的问题是:他们讨厌自己,他们真的不喜欢自己,但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不喜欢自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很普遍的症状,就是“空心病”。

“空心病“表现为抑郁、孤独、自我缺失、外部认同、被评价恐惧等。

现代人的孤独是什么?是我跟这个世界没有联系,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让我牵挂、让我在意、让我喜欢、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所有就没有意义。当一个人有了充分的物质满足之后,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能够让他的生命精彩?

我们最不知道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是谁、我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靠什么东西来支撑生命。我们好像缺乏支撑自己的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信息的多样化带来的东西是价值观的多样化,在我们有更多选择时,我们反而更容易迷茫和焦虑。

我想让别人喜欢我,让别人觉得我学习好、觉得我有钱、觉得我漂亮,我都是在为别人而活,一旦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会不知道我在哪儿。但如果你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都喜欢你,这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所以它成为了痛苦的来源。

意义和价值从哪儿找?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我什么都很顺利、什么都很好,但我好像在做一个不是发自内心的事情,在做一个迎合别人、迎合功利目标的事情, 这导致人开始厌恶自己进而厌恶人。这样的问题吃药吃不好,这是我们最大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回答的是人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现象,在现在的大学生或者青少年当中越来越普遍。

我们为什么会有“空心病”的现象?空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自我要归于何处,从什么地方找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我们的渴求是什么。

我认为“空心病”是一个西方病。因为西方早就出现了“空心病”,而且他们发展的比我们早,有一定的必然性。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是一场丰衣足食的革命,当时法国高速发展、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但5月份学生走上街头,说你们这帮混蛋你们就知道挣钱,不回答人生有什么意义,物质跑得太快,把灵魂丢了。

实际上,那是那一代人对物质高度发展以后,精神空虚的反抗。最后反抗没有成功,因为它没有政治诉求和目标,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最后自己解散了。但是他们提出了很著名的口号,比如说我们不要作战,冥想、禅修、嬉皮士、摇滚乐都是西方青年这一代去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尝试和方向。

从这些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呐喊和苦闷。但最后解决了吗?依然没有解决。

这些问题实际上在西方早就出现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法国有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叫让·波德里亚,他提出过非常重要的消费社会,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是:耶稣,你现在是不是不爽,要不要信个宗教试试?所有的东西被物化后,都成为了一种商品。他说异化的人绝不止是衰竭了、贫乏了,本质上人依然如故,只是变成了一个颠倒的、自己反对自己的人。

很多青少年来访者说,我就是不好,不是谦虚,因为我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我在讨好取悦别人,我知道物品什么都不是,只是滋长了人际关系的空虚,增长了物化社会、生产力巨大流动以后形成的空洞轮廓,还有很多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有积极的部分,但它也带来了我说的副作用。我们不是全盘否定这些,一件事情总有两方面。

工业革命高度发展之后,《圣经》开始被否定,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否定后,觉得自己有自由意志,能够为自己找到答案,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或许能直接找到自己的特殊答案。当我们否定了以前人类智慧时,我们实际上也否定了自己。虚无主义也正是源于此。为什么虚无?因为没有答案,原来的答案也被自己否定掉了。

消费社会什么都可以满足,就是满足不了意义。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扰并不是来自于贫困、来自于创伤,而是来自于无意义感。

在中国的国情下,我们又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每年高考结束以后,我经常看到喜报:全省的前10名当中9名学生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高考前可能就睡两个小时,班主任说这是让我佩服的学生,校长说这是我们学校最美的学生。这后面其实代表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是非常著名的一条高考标语,但这就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同龄人都看作成了敌人,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同学是我们很重要的资源。所以很多学生带病入学,在入学前,1%-2%的学生有自杀经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04

04

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打动人?

那么,我们怎么解决“空心病”?怎么找到意义?从产品的角度说,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什么东西最能够打动人,什么东西最能够影响人?

人与生俱来具有理解别人痛苦的能力,也就是共情能力。

共情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人性。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是因为我们能够理解对方,不仅仅是理解对方的立场、想法,我们还可以感受别人的感受、体会别人的体验。

实际上,人心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发生变化的。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创立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开始?那个时代上帝被干掉了、宗教传统被干掉了,他们之前从牧师那里得到肯定和支持,现在是心理咨询师。

弗洛伊德时代,主要的心理障碍是神经症,焦虑、抑郁这样的问题和内心冲突。差不多10年前,我当时的督导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他说在美国大部分的来访者都是人格障碍、性格扭曲、没有能力建立亲密关系,他说也许5年后中国也会这样子,我说我们不需要等5年,现在中国的人格障碍就已经越来越多。

在最近5到10年中,关于“空心病”的理论,在精神病学界有很多影响和研究,很多精神科医生说药食无效,越来越多的在存在感、意义感、价值感、自我肯定、自我认同层面的问题。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成为越来越多的现象和问题。

简单来讲,当我们困于外在和物质时,我们会放弃良知,只想要获得现实利益和满足,当我们的物质变得越来越高时,你会发现物质满足没有底,不能够真正满足我们。于是我们开始迷失自我、丧失对自我的尊重,实际上也是自我否定,并陷入了现在的心理疾病。

然后我们可能会把需求指向外,不是寻求外界认同,而是指向帮助、引导和影响别人,追求一些更加高尚和美好的东西。那些高尚和美好不是被定义出来的,而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只是呼应你内心当中最深处的价值观,那些价值观不是被教化的结果,而是本能。

我们尊重自己不是说你们要尊重我,而是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我在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我对自己有利、对家人负责有利,使他们生活的更好,我确实是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很大程度上来说,乔布斯对人类就很有贡献。心理问题本身是环境对人心的扭曲,恶和病都是对问题环境的应对,这种问题环境也包括价值观的扭曲,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文化时代和你所处的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人的本性,那些心理困扰很容易解决。

我的结论是,人生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想总结为这样三句话。

第一点是受到弗洛伊德的启发。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是,爱和工作是治愈的良药,我想说的是人生求美,美是创造。当你在创造的时候,你能从工作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会有美的感受。

第二个是求真。求真就是去深切的体验某种事物,体验作为一个人完整的独特性,理解人和爱人,在爱和投入的亲密关系中去建立和维系这种关系。

第三个是求善。你要做出最符合内心良知的事情,这个良知全世界是一样的,是跨文化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性和神性是可以统一的,我们和内心最深处的自己在一起,自然会去做那些善良和帮助人的事情,能够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代产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在物质匮乏时,粮食、水都会成为非常昂贵的东西,当这些物质问题解决时,我认为好产品更多的是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真正能够撼动和影响人心的,能够满足人最深层的心理的需求,满足人求善、求真、求美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