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工人产业化,成为中国家装行业的一道必选题
2021-03-22 14:19 爱空间 产业工人

2008年,陈炜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事情的起源是,2008年,陈炜第一次去日本东京上野公园旁边考察装修行业,自己所看到的场面,很受震撼。

日本装修产业工人干净整洁的着装、工艺、工法都非常规范严谨,最受触动的是,当工人下班后,工人们会换上自己的西装、领带,开着私家车约朋友一起去吃饭、喝酒、娱乐。

炜当时就想:我也希望培养这样的产业工人。这个才是产业工人未来应该有的模样,他们就应该活成这个样子。

但是那个时候,中国还不叫产业工人,都叫“农民工”。

而大众消费者对于装修体验的抱怨,吐槽最多的还是对“人”的不满意,经历各种被坑被宰的痛苦遭遇。

这颗种子,酝酿了6年,2014年开始发芽了。

爱空间成立,决定启动产业工人的模式。日本产业工人的“梦想”,陈炜讲过不止一次。

但是,这事儿说起来有多热血,干起来就有多现实。

真正下场干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一波三折」。

当时的家装行业找不到任何可以参考的模型,所以开始做的时候,只能在一片黑暗中摸索。

最开始尝试的是,自有产业工人,发放固定工资,有活儿就出去干活,没活儿就在办公室坐着,工资照发,但工人对这种模式非常不适应,在他们的意识里,干一天活拿一天工钱,心里才踏实,在办公室也坐不住,容易把人养懒。

对组织来说,大锅饭的模式也不健康,坚持了几个月,没走通,就放弃了。

第二次,爱空间试水的是,学生兵模式。

这次的打法是,从四川大凉山招了一批中专毕业,从0开始培养,管吃管住还有系统化培训,培养半年时间开始上岗,但是几个月之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又离开了不少人,这种模式很快被验证效果不理想,再一次果断放弃。

陈炜开始反思,几次试错都失败了,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工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这事儿没完。

虽然失败两次,但是内心对产业工人有很强的执念,坚信这是行业的希望和趋势,不能就这么放弃,要把事情干好。

在一次与工人的座谈会上,陈炜似乎慢慢找到了答案。通过不断与产业工人的交谈,他从中总结出工人的需求:活不断,钱安全,有尊严。2016年,带着这九字真言,开始了第三次试错:产业工人的认证模式。

产业工人认证模式的核心是,100%直管产业工人,去中介化,彻底变革传统用工模式,由魔盒系统进行数据化管理,细化到料、工最小生产要素。

每一位工人入职后,都要经过公共理论课、施工SOP、实际操作等模块的培训,进行102项考核认证,100%持证上岗。

这次总算跑出了点模样,也一直坚持到现在。2019年,爱空间有5831位产业工人,2020年提升到了6806位,入职超过2年的占比46%,爱空间匠心学院培训认证人数9050位。

回想这几次试错,每切换一次模式,爱空间就会被放在火上「烤」一次。但每一次产业工人模式的升级也是认知的升级。对比6年前,还是有很多不一样。

不一样的地方在哪?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家装产业工人跟滴滴司机、外卖小哥类似,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背后没有组织,没有社保,总是被忽视和遗忘,他们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久而久之,成为「社会隐形人」。我们也时常看到“农民工/装修产业工人不敢坐地铁,担心弄脏座位,看别人眼色”类似的新闻。

爱空间产业工人模式的初步验证成功,背后的支撑点是标准、体制、系统、培训、文化五大要素,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不仅仅是施工标准与服务规范这些显性的链接,让整个装修服务流程的确定性更高,还有围绕产业工人的文化塑造,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生活,提升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些都是隐性的部分。

产业工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系统赋予个体极大进化。经过几次迭代之后,产业工人可以类比为家装行业的“专车司机”,他们拥有统一的形象、专业的技能、规范的施工标准、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通过“人+系统+体制”的组合拳方式来解决管理效率提升,把每一道工序按照标准化的工法做好,保证每个工种之间能够高效衔接起来,给客户交付一个高满意度的施工成果。

对于产业工人自身而言,同样经历过三次革命,从身份革命,到技术革命,再到现在的信用革命,原来的一个社会隐形人变成国家信用公民。

没有谁天生要坑害消费者,让消费者不满意,主要是看工人自身是否真的有意愿和能力把每一道工序交付好。爱空间在产业工人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只有真正的让这一代产业工人更专业,有更好的待遇,才能让中国家装行业发生切切实实的改变,才有机会真正向着正循环发展,让他们能够自发地提升自己的技能,让自己变得更专业,也愿意认真用心去服务客户,让客户的满意度更高,从中获得成就感。

今天我们发现,不管是爱空间,还是其他装修公司,越来越多的平台有意识地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健全的体系和文化这是个趋势。

但是,产业工人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2021开年,作为产业工人认证模式的先行者,陈炜在产业工人大会上,讲了「三个词」。

第一个词,希望。

以往,装修产业工人这个身份不好意思说出去,传统认知里,这个职业会被认为“一拍脑袋顶,脚底下都冒灰”,听起来不够高大上,不够体面。

但是这一代的产业工人有了新的希望。他们有希望买房买车、有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希望升职成为公司的干部或管理层,真正从生存状态,到生活状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的榜样,这些都正在实现。

第二个词,尊严。

产业工人作为中国数亿家庭装修的服务者,银行有了信用,有了居住保障,学习有了平台,生活开始有了目标和方向,坐地铁不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可以大方体面地融入到大城市,白天努力上班,晚上有自己的生活,可以活出自己梦想的样子,为众多客户提供生活方式的同时,有朝一日,这种生活方式也会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三个词,文明。

文明这个词有点大,有点遥远,但是至少相比较原有传统的作业方式,产业工人也会在希望和尊严的基础上,打造出自己未来的文明。

2021年,爱空间匠心学院会启动一个新项目,让有潜力的爱空间产业工人价值进一步被发现,不仅是获得爱空间自己的认证,希望也能够让产业工人的手艺能够得到世界的认证,尝试跟国际上认证体系接轨,让中国的产业工人与西方多元化的文明有更多的交流互动。

希望,尊严,文明这三个词,代表的是爱空间产业工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产业工人这个群体,靠自己的手艺吃饭,干的工作也是有技术含量的,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不管行业怎么变化洗牌,专业的工人、好手艺永远都是稀缺的,服务者的红利时代,越专业、正反馈越多的产业工人越值钱。

说实话,这三个词,份量都挺重的。

暂且不说未来的文明,就说让产业工人有尊严这事儿,挺难的。

这跟行业的进步有关。

那么,行业到底进步了吗?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 今天的行业并没有太明显的进步。

究竟什么能代表一个行业的进步?科技的驱动?当然。这是大家都抱有期待的,因为这个行业效率太低了,让科技给家装行业创造增量价值。

除了科技,今天的行业环境,都在讨论巨头,讨论模式,讨论资本,讨论竞争,但是很少有一家公司愿意讨论产业工人的待遇、环境、体验、归属感,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我们都知道产业工人是装修服务的最小生产单元和质量的交付者,但行业并没有给予产业工人足够的尊重,甚至大多数时候是忽视的,认为这是最不重要的一环,因为大多数装修公司都会选择把活分包出去。

大家都把家装当成一个极其低频的服务品类,一门心思签单,干一票算一票,谁管客户满不满意,反正下次不知道他找谁装修,这会导致家装公司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需要不断花钱买新流量,各家公司之间还是在赤裸裸低维度的残酷竞争,今天市场所定义的领先,无非还是规模大一点小一点。

评估家装行业是否进步,企业是否值得尊敬,不是单纯看实现了多少业绩,也要看这家公司的出现,创造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我们怎么对待产业工人,为产业工人做了什么,给予了什么样的关注度,创造了什么样的成长平台和空间,让他们也能够获得成就感。

产业工人应该要成为一个家装公司的人才,不管怎么竞争,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看产业工人手艺活干得如何,是不是让用户满意,这才是结果

所以,对于一个重度依赖于人的传统产业,它的每一次改变和进步,都跟人有关。你说产业工人到底是不是一家装企的竞争力呢?就像我们今天表扬海底捞,大家记住的还是服务好,而不是讨论它的供应链多么创新。

当家装公司都意识到市场进入到新的竞争维度,开始拼基本功、硬实力。那么,什么是基本功?至少产业工人的服务水准是一个重要指标。重新定义产业工人的价值,让产业工人的体验更好,成为家装行业一道必选题。怎么让人融入到组织中,激活这个庞大的群体,如果企业愿意投入资金资源把人、系统、体制、管理都调整到最佳状态,势必会推动组织能力的提升,剩下的交给时间验证,相信结果自然不会太差。

当然,要改变行业,一家公司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有意思的是,爱空间最初埋下的那颗火种,最终变成了行业的发展方向。当爱空间将这只旗帜树立起来的时候,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汇聚在一起,共同把这条路走完,这是最有价值的。

2021,别的不说,对工人好点儿。

希望大家都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