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一场聚焦高端装备领域前沿突破的竞技正酣——第十届“创客中国”暨“浙江好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杭州赛区专项复赛高端装备专场第二场赛事在杭州西湖区西投・云城犀谷1号楼3楼路演厅内举行。10个来自杭州的创新项目依次登场,从半导体材料到量子测量,从绿色装备到航空动力,用一项项硬核技术突破,勾勒出高端装备产业向“高精尖”进阶的鲜活图景。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数字经济局)主办,西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中心(杭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杭州联合银行、杭州市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杭州西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场承办,浙江乌镇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现场,杭州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中心、西湖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投资机构、园区代表等齐聚,目光聚焦于这些项目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每个项目都承载着“装备强则产业强”的期待。
杭州翰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端半导体光刻胶树脂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率先揭开技术面纱。该公司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首个具备商业量产能力的高端深紫外光刻胶KrF(248nm)/ArF(193nm)核心树脂材料以及下一代光刻胶树脂材料的高科技生产企业。致力于为国内半导体光刻胶公司提供目前半导体芯片先进制程中所使用到的所有核心树脂原材料,打破国外在该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垄断与封锁,解决国内高端光刻胶核心原材料被“卡脖子”的难题,满足国内半导体光刻胶公司对核心树脂原材料的快速增长需求,为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杭州磁验科技有限公司的“尖端量子磁测量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致力于前沿量子磁测量技术及产品研发和销售,并开发相关无损工业检测、生物医疗检测的技术服务方案。
绿色低碳展现出了鲜明底色。杭州云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高兼容性单相浸没式智能液冷方案”,用实际案例诠释节能价值;杭州环峪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的“绿色低碳的数智印染技术”同样亮眼,其TDSD数智染色工艺较传统水浴染色节水98.74%、降耗84.4%,单位产品化学品消耗量比传统水浴梁色生产线低21.35%,在破解传统产业高污染、高能痛点的同时,为纺织企业构建柔性绿色供应链提供了技术支撑。
航空与能源装备领域的突破同样吸睛。浙江直列动力有限公司的“多用途(通用航空)活塞发动机制造”项目,聚焦通航产业“心脏”难题,基于快速落地、快速实现产品化、快速创造产业价值的目的,优先实施相对轻制造、低能耗、低环保要求、最高技术要求的整机装配工程环节,同时减少重复投入,提高项目的整体投入产出比,使商业价值最大化;杭州布雷科电气有限公司的“新能源高压直流测试技术”则填补国内空白:“传统测试设备依赖大容量电网,而我们的方案用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在弱电网场景下即可实现3000V/50kA极端测试,成本降低70%,能耗仅为传统方案的5%。”
现场,由中电海康创新研究院乌镇街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陆华利、浙大友创投资吴俊剑等5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围绕“技术壁垒”“产业适配”“量产能力”展开深度问询。
陆华利在赛后点评中提到:“今天的项目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如量子磁测量、氧化镓长晶装备,也有‘从1到N’的产业升级,如液冷方案、数智印染技术,展现了高端装备创新的多元路径。”
经过近4小时的路演与答辩,最终“新能源高压直流测试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本场“专场冠军”,将直接晋级杭州赛区总决赛,其余晋级名额将在全部复赛结束后统一公布。
该项目针对新能源高压直流电器产品检测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小电网驱动型新能源直流大电流检测技术,并设计新型智能检测装备,通过超级电容储能与智能功率调控技术,摆脱传统检测设备对大容量电网的依赖,实现弱电网场景下的3000V/50kA极端工况测试,覆盖98%新能源器件需求。该技术采用混合储能技术为基础的超大功率脉冲电源,将回路固有电感降至1.7uH,国际领先,精准还原新能源真实工况,解决了传统检测因电网干扰导致的测试偏差问题。测试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弱网供电能力和快速安装特性,有效解决了新能源产业中高压大电流检测设备部署难题,与传统实验室环境部署需求形成显著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其建设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70%(单台设备价格80-1000万元),能耗水平仅为传统方案的5%(年运行电费节约超200万元/台)。
这场在西投・云城犀谷上演的创新盛宴,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彰显了杭州高端装备产业“突破壁垒、勇攀高峰”的进取底色,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入了强劲动能。
西投·云城犀谷项目定位打造集“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数智健康先导区,是西湖投资集团首个集开发运营一体化实践落地的M1新制造业用地属性项目。项目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紫金港科技城核芯,环绕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两大高校及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资源,通过空间生态营造、产商生态链接、服务生态联结、能力生态支撑,实现研发+办公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构建服务于企业成长发展的未来科创策源地。(通讯员 张烨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