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改方案到11点多,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优志愿给小鹭AI投了天使轮。
虽未透露具体投资规模,但多方信源指出,此次估值就已约达千万,双方将共同探索“AI+教育”的规划赛道新范式。
我端着咖啡愣了几秒,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新闻。
高考志愿规划这个行业,怕是要迎来一场大地震了。
干这行十年了,见过太多家长的失眠夜。孩子物理刚及格非要冲211,分数卡在二本线纠结选城市还是选专业...每次面对这些焦虑,我都觉得无奈。
政策年年变,新高考选科组合就有12种,地方专项计划规则说调就调。有些小机构用廉价AI填报卡糊弄家长,错误率高得吓人,可另一边呢?专业团队收近两万块还得抢破头。
01、说实在的,我们这行挺矛盾的。
说是帮孩子规划未来,可大部分时间都在埋头查数据:翻历年录取线、对比专业代码、盯着考试院网站刷新。累得头晕眼花时我也想过:要是有人能把这些机械活接过去多好?
所以看到优志愿和小鹭AI联手,我第一反应是:这事有门道。
优志愿,在同行里一直是领跑者,强就强在数据快又准,招生计划几小时内就能同步上线,这在讲究时效的升学规划里太重要了。
图为优志愿的使用界面
小鹭AI志愿规划卡呢?
——业内首个“比人更像人”的AI高考志愿规划师。由教培老兵耿铭鸿(天津职卓教育集团创始人)耗资1000万打造,通过训练近百位规划大咖思维逻辑、调用了40TB校审数据库。
图为小鹭AI的使用界面
我买来实测了一张,发现好用的不是一星半点。
它能结合多个AI大脑,分析十年后的职业状态,还能根据十年职业发展,来倒推推荐的专业与院校。
过去它们各自闪光,如今双引擎协作——优志愿提供实时权威的“数据燃料”,小鹭专注“智能决策转化”,这种技术+落地的深度互补,让AI志愿规划真正扎进了现实土壤。
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的行业视野。优志愿创始人耿忠诚作为连续创业者,打造优志愿、优家SaaS平台,始终在搭建赋能生态。此次投资小鹭AI,恰似他过往理念的延伸:通过小鹭AI超级校区解决方案,将优家赋能机构的经验,复用到个体规划师身上——无论是独立顾问还是小型工作室,都有机会获得机构级的数据工具、沉淀21年的职卓教育的运营方法论,甚至私域招生、国际留学等全链路支持,真正突破服务能力的边界。
02、对我们规划师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转机。
那些重复性工作确实危险了,比如查某个专业三年录取分数段,或者解释“什么叫强基计划”,小鹭AI张嘴就能答,那些靠倒卖信息的同行,日子估计不好过了。
但真正懂行的规划师,反而能喘口气了,我们终于能把时间花在AI做不到的事上:
有个学生偷偷告诉我,他爸逼他学会计接班家族厂子,可他做梦都想搞音乐。AI能列出会计专业的录取概率,但父子间的观念鸿沟,得靠人一点点搭桥。
山东有个同行,最近琢磨出新办法:
加盟小鹭后,他每天早上都用小鹭AI生成几十份志愿规划建议,省下时间专心处理复杂个案;下午给纠结的家庭开“谈心会”;晚上再对着优志愿的更新数据微调方案。
他说现在效率翻倍,反而能收更高费用——因为加盟后的强大数据与背书,家长更认可他提供的人性化服务。
这回好了,优志愿和小鹭两方强强联合,直接优志愿数据+小鹭AI卡+强大的经验背书,解决所有问题。
这次合作,也让我想明白个道理:AI技术再发达,也替代不了人与人的联结。
AI能一秒算出某个专业的匹配度,但它看不懂孩子提到“天文学”时眼里的光,也听不出母亲说“只要稳定就好”背后的叹息。
工具终究是工具。
优志愿和小鹭AI的联手,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
而是把我们从数据苦海里捞出来,让我们真正回归“规划师”的本分——帮孩子在人生岔路口,找到属于他们的灯。
夜深了,我关掉电脑,明天还要帮一个孩子协调家庭会议:
他父母坚持报计算机,而他想学冷门的考古。
这次我不用再花半小时查两个专业的就业数据了,小鹭AI早就整理好了报告。
省下的时间,我想好好听听这一家人各自没说出口的心里话。
这大概就是行业的未来吧:
让AI做AI擅长的数据整理,让人做人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