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百度AI DAY现场,我体验到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也感受到这群创业者之间深刻的“非共识”。
是技术牵引用户需求向前,还是用户需求牵引技术迭代?是模型决定AI产品上限,还是场景决定AI产品上限?卷AI Agent ToC赢面更大,还是卷AI Agent ToB赢面更大?下一个突破口在AI软件,还是下一个突破口在AI硬件?
就像《从0-1》序言中提到的:“如果你发现周围所有的车都在逆行,那多半是你开反了。而彼得·蒂尔就像这样一辆车,他不仅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地逆向而行,还让路上的其他车困惑和怀疑是不是自己开反了方向。”
01
“非共识”下的AI创业
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每天打开新闻,AI大模型总在头条。即使放下手机,它也会钻进工作报表的智能分析里,显身在孩子网课的个性化辅导中。打个车或者叫个外卖,AI也会藏匿在各个系统里。
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在AI DAY上直言:“AI大模型不只是每天的新闻头条,更在真真切切改变我们身边每一个熟悉或不熟悉的行业,甚至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它像一场滔天巨浪,裹挟着高速发展的势能,也带着探索未知的不确定性 ——AI创企要在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 中破局。
陈秋武和蔻町智能,就是袁佛玉口中的AI创企代表。
陈秋武说:“我在2023年做税务大模型时,就发现个大痛点:to B端在国内定制化,而且不赚钱”。那时模型基座能力的边界太明显,“并不是说投入几十个人就能解决问题”。
蔻町智能团队95%的人来自微软,一群极客凑在一起入局AI Coding。陈秋武和联创琢磨,还是得往to C走。“L2的赛道里,头部企业ARR已达每年20亿美元,但我们想做L3,像自动驾驶那样的全链路能力”。
最终,花了近两年,“经历七到八轮反复推翻、试验”,才造出能端到端生成软件的架构。现在,“你说一句话,比如‘做个访谈管理系统’,两分钟内,前后端全生成。”
在AI DAY现场,除了AI+编程的蔻町智能,我们还看到了十几家AI创企。比如,做AI+眼镜的李未可,做AI+具身智能的灵生科技,做AI+游戏陪伴的逗逗游戏,以及AI+教育、AI+电影、AI+电商等各行各业的AI应用。
这些AI应用在发展过程中,大多会面临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三角困境。他们有个共识,需要一个可靠的云底座,帮助他们进行创新。
但这些AI应用的创业者们,对于AI和创业又都有着清晰而模糊的“非共识”。
比如:1)是技术牵引用户需求向前,还是用户需求牵引技术迭代? 2)是模型决定AI产品上限,还是场景决定AI产品上限? 3)卷AI Agent ToC赢面更大,还是卷AI Agent ToB赢面更大? 4)下一个突破口在AI软件,还是下一个突破口在AI硬件?
场上的创业者嘉宾有不同的想法,场下的观众也有不同的答案。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就像《从0-1》序言中提到的:“如果你发现周围所有的车都在逆行,那多半是你开反了。而彼得·蒂尔就像这样一辆车,他不仅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地逆向而行,还让路上的其他车困惑和怀疑是不是自己开反了方向。”
创业者的视角总是倒立的。但创业者们之间也会一直“非共识”。在那些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之间,创新和创造就悄然长出来了。
02
“AI应用”爆发式生长
如果你置身AI DAY现场,你一定会体会到中国的“AI应用”正在爆发式地生长。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有四家:AI+游戏、AI+教育、AI+眼镜,以及一个具身智能项目。
AI+游戏:游戏世界的陪伴者
“游戏的最高配置,不是多贵的显卡、多强的主机、多清晰的屏幕,而是陪你一起玩的朋友。”当你在游戏里拿下五杀,AI伙伴会同步弹出庆祝动效;卡关时一句“下一步该怎么走”,90%准确率的攻略瞬间刷屏。游戏陪伴类公司心影随形打造了“逗逗游戏伙伴”,通过VLM技术突破,实现游戏空间智能重塑用户的游戏体验,在实时语音“开黑”的过程中提供AI伙伴的攻略指引和陪伴体验。
AI+教育:重新定义课堂效率
教师日均4.2小时的备课时间,正被AI压缩到48分钟。方直教育用技术重构教育场景,他们还认为AI硬件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教育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所以,他们会坚持做B端机构级硬件,因为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素养;他们还会创新做C端消费级硬件,因为这是个性化学习的基础设施。在AI时代,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的孩子,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培训以及教育?
AI+眼镜:现实世界的AI助手
让AI辅助现实世界,还是让AI沉浸在虚拟世界里?AI眼镜李未可选择了后者。“虽然AI眼镜有二三十种功能,用户真正使用的功能并不多。我们希望挖掘最贴合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的核心功能。让每一项功能都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LAWK李未可致力于打造最适合当下的AI载体与AI大模型,建立“出门带李未可眼镜”的用户心智。好的AI设备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
具身智能:加速进化的新物种
从0.1N力度感知的精密装配,到毫米级对齐的衣物折叠,灵生机器人正在突破传统机械臂的边界。”这款具身智能产品通过 3D 视觉与六维力传感器构建“类人感知系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仿真到真机”的闭环学习: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上万次试错后,部署到真实场景的时间缩短 60%。无论是识别不同规格零件的工厂场景,还是根据衣物材质调整力度的家庭场景,灵生都能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无缝衔接。
为什么这些AI创企选择长在百度智能云上?
在现场,我听到一些数据:“为创企提供亿级算力补贴”和“帮助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
了解了下具体背景,根据长期和创企合作过程中了解到的需求,百度智能云联合投资机构、政府机构等多方力量发起“AI创投加速计划”,为入选企业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专属融资通道及政策申报支持。
过去一年,该计划帮助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并且,还整合了百度搜索、地图、文库等C端用户入口,以及百度智能云积累的B端客户网络,支持创企根据场景需要,快速触达目标用户和目标客户,快速验证场景,加速从技术到商业的闭环。
但是,答案不止于此。
03
平台和应用共生共创
跟几位AI创企的创始人以及百度智能云的同事交流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更具体了一些。
比如,帮助AI创企打破“不可能三角”,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技术-产品-方案”,甚至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进一步总结出“三阶跃迁”方法论……
1、打破“不可能三角”
AI创企的成长始终面临一个“不可能三角“:技术深度、迭代速度 与成本控制难以兼得。
袁佛玉表示:“这个不可能三角,也是百度投入AI很多年,自己一直希望攻克的难题。而我们的答案,就是把我们已经积累的技术能力与生态,尽可能地开放共享出来,和更多伙伴成为同行者,共同前行。”
在技术深度上,以昆仑芯片、百舸算力平台、文心大模型等构建全栈基础设施,像与具身智能初创团队共建的云端仿真平台,大幅降低机器人测试成本。百度千帆平台集成数百个产业级模型,支持“乐高式” 组合,使新模型开发时间缩短 70%。
迭代速度方面,千帆 ModelBuilder 一站式平台实现数据处理到部署的自动化,某医疗 AI 创企借此 3 周完成从算法验证到临床部署,成本降 40%。同时开放 100 多个行业模型,让企业无需从零开始。
成本控制上,弹性算力使成本较自建数据中心降 60% 以上,某 AI 视频处理企业年省超 300 万元;MLOps 体系将模型维护成本降 50%,故障响应缩至分钟级;包括上面提到的“AI 创投加速计划” ,提供亿级算力补贴,过去一年助力 20 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
2、“技术-产品-方案”
做ToB企业服务的公司或老板会感同身受,客户的需求和自己提供的技术或产品之间,有一条极深的沟壑。这就要求提供服务的一方,不能沉浸自身技术领先的自嗨里,也不能指望拿着优秀的产品就能轻松叩开客户的大门。
而是要走到用户的身边,走到用户的需求和场景里,弯下腰和客户一起干苦活累活。只有两脚粘泥,才能更体会客户的想法,这个时候才能反向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技术,进而形成客户最需要的方案。
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方案。我们了解到,百度智能云针对电商、游戏、教育、穿戴设备、具身智能、AI玩具、生命科学等行业和场景,提供更具体的解决方案。
比如,游戏领域,通过百舸平台与千帆工具实现智能NPC、AI陪玩等功能,心影随形借助其技术打造沉浸式游戏伙伴;可穿戴设备领域,李未可科技利用多模态解决方案,实现 “边拍边讲”“实时翻译” 等场景功能;电商领域,与述信科技合作,用图生视频、大模型选品等技术改造服装品牌全链路。
3、“三阶跃迁”方法论
教员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波云诡谲的商业世界里,企业也需要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
百度智能云服务了数百家AI创企,也从中总结出一条清晰的“三阶跃迁”方法论:
第一阶段为产品验证期,提供算力补贴与模型工具包,帮助企业以最小产品(MVP)快速验证想法,实现“0 基础启动”,降低试错成本。
第二阶段是场景验证期,依托行业模型库与生态资源,助力企业深入1-2个垂直场景。例如医疗AI创企利用平台工具快速落地临床场景,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打造标杆案例。
第三阶段为生态扩张期,通过开放平台连接合作伙伴,形成“技术+数据+渠道”的增长飞轮。百度整合搜索、地图等C端入口与B端客户网络,帮助企业触达目标用户,加速商业闭环,最终成长为行业领导者。
AI浪潮汹涌,每一位AI创业者,既能感受到AI在高速发展,也会面临许多的不确定,从而感到巨大的压力。
百度智能云选择走进产业、走进客户、走进场景,在重活和苦活中总结出方案和经验,然后分享给更多的创业者。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循环往复,共创共生。
扫描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百度智能云AI创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