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部梳理充电设备全产业链报告出炉 | 解读2024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发展报告
2025-08-15 18:22 充电设备

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与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近 30 家行业主流企业编制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发展报告(2024 年)》。

image.png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梳理充电设备全产业链的专业报告,首次实现了从核心技术到场景应用、从产业格局到标准体系的全方位剖析。这份报告不仅填补了行业深度研究的空白,更为高质量充电网络建设提供了从技术路径到市场策略的关键指引,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新型电力系统融合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圳主导核心部件

全产业链质效协同发展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趋势,充电需求持续扩增,充电设备基础设施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充电设备产业链已形成 “上游核心零部件 - 中游整桩制造 - 下游运营服务” 的完整体系。

上游聚焦充电模块、充电枪等关键部件。报告显示,以盛弘股份、华为、英飞源、优优为代表的深圳企业占据充电模块产业的52%,产值占比超过70%。

中游主要为充电桩整桩生产,整桩制造企业呈现 “珠三角 + 长三角”双格局,主要代表企业包括:盛弘股份、华为、科华、永联科技等。

下游运营商涵盖专业化运营企业、国有运营企业、车企、能源企业等。

场景定制化爆发

需求驱动设备升级

报告指出,不同应用场景和环境条件对充电设备需求差异显著。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针对不同场景提供适配方案,推动充电设备向场景化、定制化升级。

从应用场景看,城市社会运营场景需大功率柔性共享充电堆及光储充系统,满足多样需求和削峰填谷;高速服务区选择大功率、IP54防护等级以上充电堆,以应对户外环境、排队难题;县域乡村以慢充为主、快充为辅,侧重远程智能运维服务;居民区需慢充设备及智能有序充电技术;重卡等专用领域需适应恶劣环境的大功率设备。

从环境条件看,沿海地区、高海拔、严寒等地区也应根据地域环境特点,选择适配“定制化”充电解决方案。

呼吁兆瓦超充统一标准

全行业协同发展

充电设备标准是充电设备行业规范发展的核心支撑。全球主流标准体系包括 IEC、EN、SAE、CHAdeMO 及我国国家标准。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全面且完善的标准体系,涵盖传导充电、无线充电、电池更换等多种技术路线,覆盖从设备技术、接口、通信协议到建设运营的全流程。

报告建议,后续标准应包括统一兆瓦级充电、通信协议、充电桩编码和二维码逻辑等内容,以统一标准助力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创新,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SiC技术推动效率跃升

兆瓦超充加速落地

当前,SiC功率器件以耐高压、低损耗、高功率密度特性,推动充电设备效率跨越式提升。报告强调,行业头部企业凭借该技术已将充电设备效率提升至 96% 以上。行业正同步关注强化防护等级、优化降噪技术与散热系统等关键技术。

未来,兆瓦级超充将成为核心发展趋势,通过高压平台+大电流方案双轨并行,推动“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加速落地。充电堆技术通过动态功率分配,既降低电网扩容成本,又实现多车型兼容。此外,车网互动(V2G)技术突破将赋予新能源汽车储能属性,推动充电设备智能化、协同化发展。

报告内容全方位呈现了行业从产业链协同发展、场景定制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建设等内容,折射出新能源产业与时代深度融合的绿色图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充电设备行业将不断开拓创新,助力迈向更高效、智能、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