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金老板的困局
2008-10-16 02:12 特别策划

义乌在全世界就是一个中低档商品的集散地,靠便宜和大批量拿订单,我们去卖中高档产品,外国人还会来吗

口述 | 义乌某五金加工厂董事长 姜金平(化名) 采访 | 本刊记者 刘涛

我的家在义西工业区,从义乌市开车大概需要40多分钟,工厂就在院子里,是五间平房,父母都和我住一起。2006年,我盖了一栋5层的楼,白色的,又干净又大方。当时我心气儿高,想扩大规模,把企业做大,计划着要是自己用不完,可以先租一半出去。但今年,我根本没用上新工厂,5层楼都租出去了,我的机器还在老房子里转着,不知道明年会怎么样。但这楼真是造对了,当时花了150万元,要是今年造,得贵上好几十万呢。别说水泥沙子,钢筋每吨就从3000元涨到了5600元,人工费也翻了番。

我对创业这些事很悲观,或者说很消极,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就是《劳动合同法》出来以后。这话我也和朋友说过,如果是生意不好做,拿不到订单,是自己没本事,我气得过。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员工,他们都牛得很,说不干就不干,好像我们是在给他们打工。一个企业只靠员工,不需要老板吗?一个合同法不应该约束双方吗?

我今年给工人涨了20%的工资,平均每人每月能拿1500多块钱,也挺高了。工人原来是上三险,现在要求给上五险,一人一个月就500多块钱,十几个工人一年下来就多出5万元成本。但工人还是会乱来,说走就走,他也不管这些保险的事。现在,我们这些老板也有点鬼了,给他们上保险,但不告诉他们,如果他走了,这个保险就换个名字,给别人用,他带不走。这样对政府好交待,自己也没后顾之忧。

有时候想想这些事,心里真有点转不过来。利润这么低,工人这个样子,还有什么搞头。如果前几年我能像别人那样投资点房地产、或者国际商贸城的摊位就好了,会比现在轻松得多。我听说,现在,我们义乌五金家行业8000多家企业中,有5000多家面临大浪淘沙的命运,至少有1000多家已经非常困难,处于歇业状态了;还有2300多家被黄会长说成是精英企业的,在勉强维持,不亏就不错了。我不知道我属于哪一类,但我做五金十多年了,这种大浪淘沙的话大概十年前也曾听到过。

我是义乌本地人,1998年开始在吴店做螺丝、螺帽、钥匙胚子这些小五金,那时我26岁。当时做生意很容易,花十几万买些简单机器,租个厂房,雇七八个工人,一年就能挣十几万。但到了2001年,铜开始涨价了,一把钥匙原来能赚1毛钱,后来只能赚2分。吴店是义乌做五金最集中的地方,密密麻麻全都是夫妻开的小作坊,前面是门店,后面是工厂。只一两年的光景,这些家庭作坊倒了一大半,我的厂也不做了。那时就有人说这是大浪淘沙。如果早几年我胆子大一些,多投入一点,做一些高档品种,也许能撑着,但我总是想,能赚到点儿钱已经不错了,就这么干下去吧。

后来我找朋友担保,向本地信用社借款,投入120多万在义西工业园买了5亩土地,盖了现在的工厂,生产螺丝刀。四年前,我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租了个摊位,开始接外商的订单,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