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社交产品的维度来衡量新浪微博活跃度
2014-01-20 17:47 不要用 社交 产品

前几天,CNNIC出了个报告,报告又提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微博活跃度。CNNIC的报告说大量的用户减少使用微博的频次,导致微博活跃度下降,数据一出来就引起了业界的骚动。从这个报告全文看,数据似乎没什么

前几天,CNNIC出了个报告,报告又提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微博活跃度。CNNIC的报告说大量的用户减少使用微博的频次,导致微博活跃度下降,数据一出来就引起了业界的骚动。从这个报告全文看,数据似乎没什么大问题,微博使用频次在降低,但使用频次降低一定意味着微博活跃度下降了吗?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定义活跃度?通常情况下,用户活跃度可以从打开率、登陆次数、在线时长、发帖量、评论量等维度来衡量,而不同性质产品对于活跃度的参考维度也不一样。比如,社交类产品更注重在线时长、互动量这一类指标,媒体类产品更多的考量是覆盖人数。如果一个社交网站上,用户三个月都不说一句话,那这个网站就一定会出问题,但是如果是一个媒体产品,那就不一样了,比如衡量一个媒体客户端最核心的指标可能是送达人数或者是阅读量而不是交互量。

当然,如何保证一个社交网站的活跃度是历史难题,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说过一个观点,他坚决不会碰社交,因为所有的社交产品都无法解决生命周期问题。所以,如果用社交产品的标准来衡量,新浪微博的活跃度确实在下降,用户主动发布微博的次数少了、转发评论也不积极了,但问题的真正所在是,新浪微博是一个纯粹的社交网络吗?对于这个问题,美柚女生助手创始人陈方毅在知乎上有一段陈述:

【我观察到这个现象,新浪微博上是不能同名的,不能同名,这是做媒体的思路,而不是一个“社交网站”的思路——有个名人叫李开复,我就只能叫李开复123了?这让李开复123的这位用户很没归属感,人家又不是要冒充,只是想让朋友们知道是他嘛,还得加个123,这么看,新浪微博最终只能是一个媒体社区了。腾讯微博这点就做得很好——像SNS一样,允许重名。我不关心这世上是不是还有其他人叫张三,我只知道我follow的人中有人叫张三就行了。】

这是我见过对新浪微博的媒体属性最为深入简出的解释,新浪微博从一开始的确是打着社交的旗号,但是越往后我们越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交产品,更多的程度上,它是一个媒体产品,或者说是一个媒体类的开放平台。比如,冷笑话精选是一个笑话类的媒体账号,各种大V就可以看成是垂直类媒体,热门排行榜可以看成是媒体的娱乐版块。从产品设计来看,新浪微博考虑更多的也是信息的传播性,比如,转发按钮,再比如粉丝头条或者粉丝通,这都是做媒体的思路,让用户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用最舒服的姿势将信息传递出去。

早期微博刚刚爆发的时候,在一批营销大师的吹动下,垃圾信息泛滥,僵尸横行,误导了人们对微博的判断,出现了很多的坑爹KPI。现在在新浪官方的打击下,这些人发现以前的招术突然不灵光了,反过来开始喷新浪微博活跃度下降。你发现有普通用户说微博活跃度下降吗?普通用户关心粉丝数、关心转发量、关心评论量、关心微博活跃度吗?他们照样在玩微博,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使用微博——获取信息而不是社交。从用户层面来说,他们也已经把微博当成媒体产品了。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新浪微博的活跃度不能用纯粹的社交产品的维度来衡量,而如果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目前所有的互联网产品中,新浪微博仍然是最优选项。与其瞎凑热闹去关心什么微博活跃度,倒不如好好想想怎么玩好自己的微博。实在感觉无聊,给微博小编涨点儿工资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