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新生”
2018-08-08 10:30 得到App 印象笔记

一家曾经“危如累卵”的外国企业,如何通过努力,试图在中国获得“重生”?

采写✎常皓靖

编辑✎郭娟

8月3月,北京751D·Park。

沈南鹏、田溯宁、米雯娟、罗振宇等一众互联网大咖,数百位用户,都来为印象笔记庆祝新生,现场热闹非凡。

一方面是庆祝印象笔记6周岁生日。另一方面则是庆祝一直是美国独角兽公司Evernote中国分部的印象笔记,终于在2个月前宣布重组为了独立的中国公司。

一家曾经“危如累卵”状态的外国企业,如何通过努力,试图在中国获得“重生”?

生死关头

作为笔记类应用的明星公司,印象笔记从入华伊始便站在聚光灯下,被寄予厚望。运营一年半后,印象笔记的中国用户数便突破了800万,装机量达到了2000万,稳稳地站在了第一梯队。

转折发生在2015年。著名硅谷投资人比尔·格利预言,今年至少会有一个独角兽公司倒闭,在他看来,Evernote就是不幸被选中的那个,理由是:很长时间没做出还不错的产品了,IPO也遥遥无期。几天后,消息传到中国,标题变成诸如《印象笔记面临倒闭,估值10亿的公司如何走向死亡》。

彼时的印象笔记危如累卵,甚至有人在知乎上问,印象笔记快倒闭了,我应该用什么产品替代他比较好?

印象笔记独立的想法正是在这生死关头产生的。

印象笔记和Evernote的谈判持续32个月之久,拉锯的重点在于谁是掌握控制权的那个。最终的结果是,由Evernote全球、印象笔记管理层以及投资方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三方均衡持股,且由中方控股。

在经历了抛物线式的下滑、跌入谷底、再上升过程后,印象笔记又重新站到了聚光灯下。会上,印象笔记CEO唐毅汇报了独立后的情况。i黑马&B2B圈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去硅谷化、再定位、盈利模式再探索。

去硅谷化

几年前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48%的外国公司在开始运营的两年内失败并退出中国市场。跨国明星公司在华纷纷失败,成了6年间悬在印象笔记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根据唐毅透露的数据,6年间,印象笔记服务了数千万用户,联结亿万台设备、存储超10亿条笔记。

然而,因为印象笔记的产品和研发都在美国,亦没有独立的实体和股权结构,难以及时快速响应中国用户和合作伙伴的需求,和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太相符。

重组完成后,印象笔记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经理,并一口气发布了Markdown编辑器、电脑端密码锁、Widget剪藏等针对中国用户的新功能。

再定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象笔记和石墨文档、有道云笔记一样,都是笔记类的App。

但唐毅对印象笔记的定位并非这样。在他看来,印象笔记和笔记类App并非处于同一赛道,包括Evernote和Dropbox也不属于同一赛道的公司。

在会上,他宣布了印象笔记的四点定位,分别是:国人的第二大脑、工具与内容的融合、知识和重要信息平台、知识人群的首屏应用。

盈利模式再探索

“六年中,印象笔记的发展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整个市场对存储型的公司、工具性的公司,从满怀热情到了商业模式重新探索的阶段。”宽带资本合伙人田溯宁在演讲中表示。

入华初期,印象笔记靠免费获取用户,再将一部分转化成付费会员。这种模式被外界诟病,原因在于转化率低、盈利模式单一等。

独立后的印象笔记在商业模式方面,也新有探索。

会上,印象笔记发布了线下系列主题沙龙“大象识堂”、主打在线课程的“大象学院”、设计售卖文创周边的“大象好物”等。不过,大象系列产品只是印象笔记营收的补充和支持,并不作为重要承载方式。

唐毅并未向i黑马&B2B圈透露现阶段营收情况及主要营收来源,只是模糊地表示,“我们将在用户愿意进行价值交换的时候和场景下,进行价值交换。”但是至于怎么判断什么才是用户愿意进行价值交换的场景,唐毅并未回复。

此外,印象笔记也在加快展开和本土伙伴的深度合作。

* 得到创始人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会上透露,会择机发布和印象笔记的巨大合作。唐毅也在采访时透露,正在和微信谈合作,微信生态和小程序将是印象笔记重要布局的部分。

谈及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唐毅不想给自己设限,“只要是用户愿意去处理信息和知识的平台,印象笔记都愿意去尝试。”

尾声

一个未解之谜是,硅谷公司为何在中国屡战屡败?就此,业界有过很多讨论,但始终没有一个成功样本。若干年后我们再看印象笔记的此次重组,如若真正成功,将成为互联网领域跨境合作的新型样本。

再看笔记市场,业内普遍认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笔记市场,单一靠转化付费用户的模式已经很难再产生规模收入。印象笔记积极求变,向知识人群的首屏应用进行转型。至于转型的结果如何,i黑马&B2B圈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