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于掦:数字化大潮已来,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已身处其中|| TO B公开课
2019-08-05 14:00 易观

2易观于掦:数字化大潮已来,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已身处其中|| TO B公开课

让数据能力平民化

7月27日,2019产业互联网公开课“企服效率专场”在北京开讲,易观创始人于掦以《数据驱动企业精益增长》为题进行了演讲。

于掦表示: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那它就像水电一样,因为互联网本身没有创造新的需求,所以,它一定要跟传统行业的需求去结合。

此外,随着“互联网+”成为了国家战略,大量行业都开始选择去拥抱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这时,企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就此成为了一种新能源。

而当数据每分、每秒都会产生时,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已经走到了一个所谓的数字化阶段。

以下内容经i黑马&数字观察编辑: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有不少朋友听说过易观,但是,今天的易观跟大家所熟悉的易观不太一样了。

今天的易观大数据成立于2012年,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由产品和技术来驱动的科技公司。同时,今天的易观传承了母公司19年的品牌和分析能力,其业务融合进了产品的核心。

如今,我们都在谈数字化,那在谈数字化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数字化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易观是如何看到中国一步步走到数字化的环境中的。

2007年时,易观提了一个概念即“互联网化”。那个时候更流行的概念是信息化、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大家还不是特别理解“互联网化”到底是什么?

其实,当时的互联网化是讲:

第一,营销互联网化

第二,渠道互联网化

第三,产品互联网化

第四,运营互联网化

以今天为立足点,回头去看,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路径与当时提出的互联网化附和地很完美。

营销互联网化在当时指的是大家更多地把互联网作为一种获客的来源。原生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了相关的营销互联网化的产品和服务,其帮助传统企业把营销链条放到了互联网上。

渠道的互联网化最明显的表征在于,2009年左右电商行业的兴起。

2009年之前,电商并不是主流渠道,当时大家主要做品牌零售、批发。前一阵子我碰到了一个朋友,他之前在王府井百货做采买,他说当时电商是一个下水道,卖不出去的货品才往电商甩。

随着整个经济形势下滑,大量出口转内销的企业想找到新的发展通道,电商才火热起来。

2012年左右,产品开始互联网化,比如,手机上的APP开始把营业厅搬到移动端。

也是在2012年,易观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当时,各行各业突然发现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碎片,而是深刻影响到了企业的营销、销售,影响到了产品的数字化、业务等。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讨论,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如果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那它就像水电一样,因为互联网本身没有创造新的需求,所以,它一定要跟传统行业的需求去结合。

但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强大的生产力,能够把需求以更有效率、更经济、更规模化的方式实现对接、传播、释放,这就是“互联网+”的由来。

中国有机会构建一个原生的数字化生态

大概在2015年左右,随着“互联网+”成为了国家战略,大量行业都开始选择去拥抱互联网,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这时,企业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成为了一种新的能源。

今天,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所谓的数字化阶段,当数据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时,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沉浸在了数字化的进程中。

那这里所提的数字化跟东方富海陈利伟陈总讲得数字化有什么区别呢?

从易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信息化是一个舶来品,信息化的原生生态并不在中国,所以,当我们谈信息化的时候,从芯片、操作系统、ERP、数据库、IT服务基本上都会提到国际公司,如微软、英特尔、IBM等。

信息化基本不是中国原生的生态,所以,到今天为止,中国的科技公司也没有做得特别大。用友很努力,到现在也已经做到了700亿左右的市值,但是,它的市值基本低于利伟所说的公司市值。

为什么?因为非原生意味着当我们在谈一个科技公司的成长时,基本离不开生态对它的哺育和滋润。数字化是中国版的信息化,也可以把它叫做信息化2.0。

当然,中国有机会构建一个原生的生态,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三个比较上,即信息化和数字化有什么不同?

第一,信息化以公司治理为中心,卖的不是软件,而是管理公司的方法。但是,数字化中,我们讲的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不是我要卖什么,而是用户要买什么。

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数字化的第一步。

第二,流程驱动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以红绿灯来举例,今天90%的交通信号系统都是由流程驱动的,所以,当第一次勘测后,定了南北主干道的东45秒、西15秒之后就不会再改了。

再比如,每一次球赛后,演唱会后,街道都会堵的成粥,这也因为它是一个由流程来驱动的产物。

而一个真正由数据驱动的、数字化的智慧交通信号是能够迅速捕捉当时交通状况,然后马上把相关辅干道的人流、车流疏通、放行的。

所以,数字化时代,我们讲的是以数据驱动。流程依然在,但是一切都是由数据说了算。

最后,以公司治理为中心毫无疑问要谈到管理,但是,今天中国的老板最不喜欢听管理。尽管全世界有一万多所的商学院,但是,到今天为止,企业管理依旧是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特殊的今天,谈业务、收入、用户的增长可以,但是,谈管理,企业并不想听,所以,数字化本质是一个业务问题。

这三点区别决定了我们是否有机会在中国重新构建一个原生的数字生态。

To B企业的产品将技术化,技术将消费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增长都陷入了困难。

当下企业都面临着三座大山:

第一,流量红利不在。微信的注册用户达到了10亿,基本上代表着整个互联网的渗透率。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而言,你所争夺的每一个新客户一定是从别人那里抢过来的。

第二,今天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更多龙式新物种,以瑞幸咖啡为例,其孵化自神州,COO既没做过咖啡、食品,也没做过连锁。

但是,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跨界竞争的时代。未来挑战你的、干掉你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你的所在行业里的人,可能是外来竞争者。

第三,用户难以琢磨。很多我们觉得是大牌的商品,已经不再被用户所青睐。

那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如果真的做一个To B服务,你会发现渠道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过去一个注册用户大概10块、20块的获客成本,现在可能是要100、200块,甚至更高,而且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To B的产品技术化,技术消费化是所有人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趋势,如果你仅仅考虑买单的企业,那你就没有抓住使用产品的用户的行为,续签率很难保证,因此,你便很难进入到企业里面。

所以,今天即便做企业服务,我们也要做好C端。

举例来看,相信做运营的小伙伴经常会被上级问到:成交的单子是哪儿来的?能不能追溯?到底是最开始在哪儿做了一个动作导致了这个人买单?

这其实叫渠道归因,需要洞察然后进行反向追踪。比如在黑马大课上,我们碰到了一个叫卢旭成的先生,然后他特别有兴趣问了几个问题。通过数据分析追溯三个月之前,我们发现他在易观官网上看了这方面的介绍。

今天,如果大家去易观页面,你会发现,我们注册时首先填写手机号。其实最开始不是这样的,起初我们会要填邮箱等内容,但是我们发现因为麻烦很多人卡在了注册这一环节。

我们通过转换漏斗分析、热图分析等,发现了用户流失节点,所以针对性地优化了注册流程,首先让注册者填写一个手机号,然后再填写邮箱,每一页只做一件事儿,注册者便可以很有耐心地走完。

To B业务中,你需要通过产品来实现用户价值升级,比如需要将庞大的线下用户群体引流到线上产品。

以我们的一个客户应用场景为例,在反复数据分析与实验中,我们发现,30天内在线上产品同步过14次数据的用户留存最高。14,就是这个场景的魔法数字。客户找到了这样一个魔法数字,就可以通过阶段性积分奖励、线上增值服务等策略刺激用户实现14 次以上的数据同步,实现了用户留存率的提升。

因此,今天易观所做的智能用户行为分析平台——易观方舟不仅仅是数据分析,还能够去实现营销触达,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企业精益成长。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最后总结三点:

第一,数字化这个大潮已经来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已经身处其中。

第二,数据驱动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是一个每天正在发生,而且很多领先的原生数字化企业都已经在做的事情。如果你是非原生的数字企业,要不就是奋起直追,要不就是掉下深渊。

第三,易观今天开放的免费的智能用户行为分析平台易观方舟Argo,其实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上手机会,这也符合易观的使命,即让数据能力平民化。